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版历史七上第三单元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同步练习

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学,西汉统治者却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现实需要的变化 B、农民战争的推动 C、儒学自身的发展 D、统治者个人的爱好
举一反三

“大一统”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

篇目一:制度讨论

材料丞相馆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①”。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②”,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③。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①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服他们。

②雠(chóu):同“仇”。仇雠:仇敌。

③制:控制,制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篇目二:史料说史

   

(2)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上图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它们见证了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哪两项措施?

篇目三:汉承秦制

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补充完整。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类别

措施

结果

政治

施行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寧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

经济

收回铸币权,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

思想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4)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经》开宗明义地说:“夫孝,德之本也。”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道核心内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孝道思想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孝”是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子女赡养父母作为“孝”的基本内容而得到普遍认同。“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得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中国传统养老不但注重物质奉养,还要顾及精神需求。《礼记》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此外,历朝统治者都对家庭养老格外关注,经常对年长者需要赡养的家庭给予经济补助、减免赋役等方面的扶持。

——摘编自刘勇《中西方养老文化的初步比较研究》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养老文化的特点。

材料三立身行道,始于事亲。上下无怨,不恶于人。

孝无终始,不离其身。三者备矣,以临其民。

以孝事君,不离令名。进思尽忠,义则不争。

匡救其恶,灾害不生。孝梯之至,通于神明。

——(西晋)傅咸《孝经诗》(二章)

(注:傅咸《七经诗》首开集句诗的集句模式,集句诗,又称集锦诗,是从现成的诗篇中,分别选取现成的诗句,再巧妙集合而成的新诗。)

(3)指出材料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孝道文化有何史料价值。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