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福建省南平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紫藤萝瀑布

宗璞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是稀落的,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⑪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什么让“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呢?首段引人遐想,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B、②至⑥段,对花之“盛”的描摹从整体到局部,依次描写花瀑、花朵、花穗。 C、第⑧段回忆十多年前花的稀零,和眼前的繁茂形成对比,为下文写生命的思考铺垫。 D、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向前。
(2)、结合语境,请从用词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划线词语。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文章托物言志,作者由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谈谈你的理解。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武松打虎

[明]施耐庵

    ①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 , 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 , 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 , 掀将起来。武松只一 , 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的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 , 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②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楸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动弹不得,只剩得口里兀自气喘。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文学类文本阅读

皮  囊

蔡崇达

    ①我那个活到九十九岁的阿太——我外婆的母亲,是个很牛的人。

    ②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亲戚怕她想不开,轮流看着。她却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愤怒,嘴里骂骂咧咧,一个人跑来跑去。一会儿掀开棺材看看外婆的样子,一会儿到厨房看看那祭祀的供品做得如何。走到大厅听见有人杀一只鸡没割中动脉,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阿太小跑出来,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鸡的脚挣扎了一下,终于停歇了。“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阿太不是个文化人,但是个神婆,讲话偶尔文绉绉,众人皆喑哑。

    ③那场葬礼,阿太一声都没哭。即使看着外婆的躯体即将进入焚化炉,她也只是乜斜着眼,像是对其他号哭人的不屑,又似乎是老人平静地打盹。

    ④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很不理解阿太冰冷的无情。几次走过去问她,阿太你怎么不难过?阿太满是寿斑的脸,竟轻微舒展开,那是笑——“因为我很舍得。”

    ⑤这句话在后来的生活中经常听到。外婆去世后,阿太经常到我家来住。她说,外婆临死前交待,黑狗达没爷爷奶奶,父母都在忙,你要帮着照顾。我因而更能感受她所谓的“舍得”。

    ⑥阿太是个很狠的人,连切菜都要像切排骨那样用力。有次她在厨房很冷静地喊“哎呀”,在厅里的我大声问:“阿太怎么了?”“没事,就是把手指头切断了。”接下来,慌乱的是我们一家人,她自始至终,都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⑦病房里正在帮阿太缝合手指头,母亲在病房外的长椅上和我讲阿太的故事。她曾经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邻居看不过去跳到水里把他救起来。没过几天邻居看她把舅公再次扔到水里。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冷冷地说:“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⑧等阿太出院,我终于还是没忍住问她故事的真假。她淡淡地说:“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说实话,我当时没听懂。

    ⑨我因此总觉得阿太像块石头,坚硬到什么都伤不了。她甚至成了我们小镇出了名的硬骨头,即使九十多岁了,依然坚持用她那缠过的小脚,自己从村里走到镇上我老家。每回要雇车送她回去,她总是异常生气:“就两个选择,要么你扶着我慢慢走回去,要么我自己走回去。”于是,老家那条石板路,总可以看到一个少年扶着一个老人慢慢地往镇外挪。

    ⑩然而我还是看到阿太哭了。那是她九十二岁的时候,一次她攀到屋顶要补一个窟窿,一不小心摔了下来,躺在家里动不了。我去探望她,她远远就听到了,还没进门,她就哭着喊:“我的乖曾孙,阿太动不了啦,阿太被困住了。”虽然第二周她就倔强地想落地走路,然而没走几步又摔倒了。她哭着叮嘱我,要我常过来看她,从此每天依靠一把椅子支撑,慢慢挪到门口,坐在那儿,一整天等我的身影。我也时常往阿太家跑,特别是遇到事情的时候,总觉得和她坐在一起,有种说不出的安宁和踏实。

    ⑪后来我上大学,再后来到外地工作,见她分外少了。然而每次遇到挫折,我总是请假往老家跑——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和阿太坐一个下午。虽然我说的苦恼,她不一定听得懂,       不一定听得到——她已经耳背了,但每次看到她不甚明白地笑,展开那岁月雕刻出的层层叠叠的皱纹,我就莫名其妙地释然了许多。

    ⑫知道阿太去世,是在很平常的一个早上。母亲打电话给我,说你阿太走了。然后两边的人抱着电话一起哭。母亲说阿太最后留了一句话给我:“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⑬那一刻才明白阿太曾经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才明白阿太的生活观: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阿太,我记住了。“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请一定来看望我。

(选自蔡崇达《皮囊》)

链接材料:蔡崇达的《皮囊》,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间的故事。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这些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中一一体现。(百度百科图书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妖精为何总是得逞

聂辉华

要扬长避短而不是扬长补短

    在一个创业团队中,团队领导是核心人物,应该是重点保护对象。但是在《西游记》中,唐僧这个取经团队的领导多次被妖精掠去,险些丧命。原因几乎是相同的,总是妖精调虎离山,支开孙悟空等人,然后杀个回马枪,把唐僧抓走。有趣的是,这招居然屡试不爽,好像孙悟空等人从来不长记性!

    例如,《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在陷空山无底洞,取经团队遭遇老鼠精。本来孙悟空与老鼠精对打,沙僧和八戒保护唐僧。沙僧似乎过意不去,劝说八戒一起帮忙打妖精。妖精致走,一看那里孤零零地留着个唐僧,就顺手牵羊搞走了唐僧。

    为什么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屡试不爽?原因之一,是取经团队的成员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对西天取经这条漫长的创业之路来说,班子是搭好了,但是还缺乏有效合作。怎么才能有效合作?让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这包括两个条件:第一,团队内部要有明确的分工,分工的依据是每个人的比较优势;第二,在分工的基础上,每个人都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A就取经团队而言,唐僧的优势是根正苗红、形象俊朗,因此应该主要负责外联,兼做取经团队的“形象代言人”。孙悟空的优势是神通广大、胆大心细,因此应该主要负责保护唐僧和降妖除魔。在“保护唐僧”和“降妖除魔”这两项任务之间,前者显然应该优先。猪八戒的优势是武功不错、功利心强(这有时也是一种优点),因此应该协助悟空降妖除魔。沙僧的优势是忠厚老实,因此应该主要负责后勤工作。根据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哪怕一个人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好,也不应该什么都做。假设悟空降妖和化缘的本领都比沙僧强,也不应该什么都干。第一,如果悟空什么都自己干,那要沙僧干什么?第二,如果妖精来了,悟空不可能同时干两件事情,否则,要么丢了师父,要么没饭吃。第三,降妖是门技术活,含金量高,而化缘相对容易。B如果悟空去化缘,那就相当于做了机会成本更高的事情,好比“高射炮打蚊子”是错误的选择。正确的选择一定是做自己机会成本最低的事情,这样才能得到最高收益。

分工也要有A计划和B计划

    取经团队的全部人员配齐之后,如果唐僧一开始就明确每个徒弟的主要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也许自己就不用经历那么多磨难了。但团队分工不是死的,必须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必须有多种方案。比如一旦遇到妖精,根据分工原则之A计划,应该先让八戒上,让悟空保护唐僧。这样做,一来可以试探妖精的实力,因为一般打前锋的都是小妖,大部分情况下八戒能够对付得了;二来避免中了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如果碰到大妖精,那就让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悟空去打大妖精。此时,就算有小妖精想调虎离山

    有八戒和沙僧在,也足以应付。沙僧干什么呢?看住行李,必要时协助八成。如果八戒不敌打前锋的小妖怎么办?那就角色对调,实行B计划,让悟空去对付妖精,而八戒和沙僧保护唐僧。

    那如果三个徒弟一起上,都打不过妖精怎么办?例如,在火云洞碰到红孩儿时,三昧真火谁都挡不住,包括在太上老君炉子里炼过的孙悟空。那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C计划。让悟空先逃,赶紧去搬救兵。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是都被抓住了,取经团队就全军覆没了。这不是说悟空不仗义,拥下同门师兄弟不管,而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先“战略撤退”,再“收复失地”。

分类考核才能促进团队合作

    如来当初派观音去招募取经团队成员时,对大家都有承诺,而且业绩越好,回报越高。例如,《西游记》第八回,观音去长实的路上遇到仍在“服刑”的沙僧,跟他承诺“功成免罪,复你本职”。

    怎么衡量业绩呢?虽然《西游记》中没有明说,但我推测,主要标准就是看打死多少个妖精。例如,第二十回,老虎精被八戒打死后,悟空说:“兄弟呀,这个功劳算你的。”实际上,取经团队完成取经、送经任务之后,回到西天,如来佛祖当场论功行赏。在第一百回,如来宣赏:“孙悟空……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这再次证明,打死的妖精数才是硬指标,直接决定了几个徒弟的功果和升迁。

    问题是,如来的这种考核机制其实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在于它“一刀切”,对所有人都一样。“一刀切”的考核方式的好处是一视同仁、简单易行,但坏处是大家只盯着一个目标,会忽视其他目标,从而损害团队的总体利益。这个团队总体利益,应该是取经团队取得真经,这个目标高于一切。如果不论悟空、八戒还是沙僧,都只管打杀妖精,却忽视了保护唐僧,一旦导致唐僧遇害,岂非功亏一篑?这样看来,妖精的调虎离山之计屡试不爽,其实背后是有制度设计缺陷的!

    好的制度设计,应该能使团队总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光激励团队成员个人。在唐僧这个创业团队中,取得真经是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应该针对团队成员的能力差异,制定分类考核指标。例如,考核孙悟空的主要指标首先是保护唐僧,其次才是打死妖怪的数量,而且妖怪的能力不同,权重也应该不同。对猪八戒,应该主要考核打死妖精的数量。对沙僧,应该是考核其对大师兄和二师兄的协作程度,然后才是后勤工作。对唐僧,应该只有一个指标,就是取得真经。

(摘自人民大学出版社《跟<西游记>学创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①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向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②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是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③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会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④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的概念。这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儿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⑤舍勒和邓肯批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识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⑥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他们所拒的是可能携带病菌的人,在下意识里容易把偏离常态的这些人联系在一起,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⑦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

    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⑧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们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的照料。他们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汪少伟大的作品。

(选项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