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他是在飞船越过冥王星时知道的,从这里看去,太阳是一个暗淡的星星……”6月7日上午,2018四川高考语文考试结束,阅读题中有一部分材料节选自刘慈欣的小说《微纪元》。对于自己的科幻小说进入高考试卷,凭借《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的作者刘慈欣首先感到很意外,“听到这个消息,我还是挺吃惊的。我没想到,科幻小说竟然能进入高考试卷阅读题。毕竟,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边缘文学地带。当然我很高兴,科幻小说能进入高考试卷的材料阅读分析题,对引发更多人关注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刘慈欣耐心给记者分析,“细想也不是很意外。因为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变化迅速,科技日新月异,未来感十足。这也必然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比如之前科幻小说已经进入了高中教材,现在又有科幻小说进入了高考语文试题,这都是一些生动的体现。”

(摘编自中国数字科技馆百家号2018年6月8日消息)

材料二:国内科幻小说与国外主要差距

(表格中的百分数是参与调查的人数百分比。表格来源于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三:

2011年11月,由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办的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评选在成都揭晓,刘慈欣的《三体》获最佳长篇小说金奖。调查显示,有29.4%的读者是因为《三体》获奖,才认识了该书作者刘慈欣。科幻小说奖项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科幻作品的一种宣传和推广,曾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天意》,便卖出了15万册。在阅读情况方面,读者获取科幻读物的途径最多的是下载电子书阅读,比例占到样本总量的39%,而从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购买的读者比例分别为21%和20%。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很少有出版社会出版科幻小说,出版科幻小说的出版社主要是重庆出版社和四川科技出版社。关于科幻小说的信息了解渠道,科幻杂志是一个良好的宣传平台,由于科幻作品能单独出版的屈指可数,出版后印量偏低,因此杂志成为首选的科幻新作发表平台,包括《科幻世界》《科幻大王》《九州幻想》等杂志颇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内科幻文学领域的作者群体仍然狭小,长期坚持科幻创作的只有几十人而已,有影响力的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连续8年荣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王晋康的获奖次数更是高达10次,这一方面是实力所致,一方面也证明在科幻小说领域竞争对手不多。从调查中可以看到,香港科幻小说作家倪匡和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凡尔纳,最受到读者青睐,且支持率超过其他作者一倍以上,可见近年来科幻小说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作品或创作者仍未能够超越经典。《三体》的成功虽然带动了科幻文学的关注度和出版,但“后三体时代”能否有和《三体》一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至关重要。

(摘编自2012年2月《“后三体时代”科幻小说何去何从——科幻小说读者认知度调查》)

材料四:

    如果从文学形式的完整程度来划分,科幻小说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分称为点子阶段、故事阶段和文学阶段。文学是人学,根本要旨是把人写好。在前两个阶段中,人物只是传声筒,把男的换成女的,老的换成年轻的,中国人换成外国人,作品照样成立。一直有作者问,写科幻时人文元素该占多少,科学元素该占多少,这个问题本身就错误。既然是科幻,就必须有科学元素;既然是文学,就必须有人文精神。在科幻创作中,它们不是对立关系,人文是主题,科学是题材,前者通过后者来展现。如果一部科幻作品的人文主题,你不用科学构思也能够展现,它就不是好科幻。反过来,科学题材也一定要展现人文精神,作品才能达到一定境界。总之,今后科幻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从科幻点子、科幻故事进化到科幻文学,在科学构思上生长出人文精神。

(摘编自《科普创作》2017年第3期郑军《科幻小说的三个发展阶段》)

材料五:

    这个春节档应该是属于《流浪地球》的。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产科幻电影大片,该片在上映前的口碑就已经在圈内发酵。今天下午,电影《流浪地球》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该片票房已突破22亿。刘慈欣的原著小说《流浪地球》是一部中篇小说,全文大概2万字左右,2000年发表在《科幻世界》上。郭帆在筹备的时候就感觉到,《流浪地球》要想拍成好莱坞式的科幻电影并不适合,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上的差异,首先,此前中国人还不太习惯于讲科幻这个东西,或者说对科幻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其次,只有一个国家有了一定的国力之后,才可能去拍科幻片。如果是比较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去拍科幻,观众不太会相信,不相信他们那个地方所构建的科幻世界。好在中国现在国力强大了,所以才可以去做。再次,在价值观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也很大。好莱坞的科幻电影中,经常会给到星空大海的镜头,“但中国人不太习惯于仰望星空面朝大海。我们更多的是往下看,我们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我们更喜欢脚踏实地的生活。毕竟我们是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化而来的,不像当年的英国,因为英国没有足够的土地,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所以他们永远在寻找新家园,才可以建立‘日不落帝国’。”

(摘自《北京日报客户端》2019年2月11日《解读流浪地球的三个细节,22亿票房背后,中国人怎样拯救地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幻小说进入高考题,这对科幻小说来说是一个有益的帮助,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科幻小说。 B、虽然阅读电子版和纸质版科幻的读者占比相当,但仍反映出目前科幻小说的出版前景不够理想。 C、刘慈欣、王晋康多次获奖及读者青睐倪匡、凡尔纳等作家,说明中国科幻小说经典作品偏少。 D、科幻小说本真上属于文学,文学是人学,所以科幻小说创作的根本要旨是把人物塑造好。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少读者因《三体》获奖才认识了作者刘慈欣,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读者对奖项的关注甚于作品本身。 B、《三体》获奖代表了中国科幻的新高度,“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期待有同样高品质的新作出现。 C、材料二表现了我国科幻小说在题材、思路等方面与外国存在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数量与作者水平。 D、在科幻小说中,科学与人文一为题材一为主题,二者是科幻小说的两翼,相辅相成,并不对立。
(3)、刘慈欣认为科幻文学在我国尚属于冷门,处于边缘文学地带,怎样发展我国的科幻文学?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神医

顾文显

    “他是哑巴?”邬先生用下巴朝对面的板凳扬了扬,示意匪首坐下,然后脑袋转向了一直在旁啰嗦的师爷。

    “邬先生!”师爷满面惊恐 , “这是我们山寨的大瓢把子(寨主),你怎敢瞎说!”

    “他更是病人!”邬先生冷冷地噎了一句 , “看来病得不重,还有心思在这里摆谱。”

    “嗯——”匪首鼻子一哼,截住了师爷想说的话。他起身换上一副笑容,“听说神医邬先生您一针救活过娘儿俩,特意登门求治。”

    “那是人娘儿俩命大,不是我的手段。”邬先生也笑笑,“诊金随意,带来了吗?”

    胡子头儿那个气呀,这世上还有敢朝他要钱的,这人天胆!他把嘴角朝桌子方向一撇,师爷小跑着出去,很快,捧回两封银元放在桌上。

    “我这些日子……”匪首想诉说病痛之苦。

    “这回到你装哑巴的时候了。”邬先生一挥手,“我看病从来不问病人,问了就不会看了,把手伸过来。”

    匪首恨得心尖尖痉挛,暗说,病好了再说。

    邬先生把脉、开方。然后定定地注视着匪首,盯得这位杀人如麻的魔王心里没了底。“不用再来第二回了。不过,你这病去不了根。十年之后的今日必犯,那时你还找我。我活着,不废话了;我死了,还有老婆孩子会告诉你如何医治,那时才或许一次去根。”

    匪首相约十年后见,点头哈腰地离开了。

    邬先生坐回原处,冲老伴哼了一声:“生前他是犯不了病了,这药一次去根。我如此说,就是防他病好了报复。”

    邬先生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为人耿直,好像跟这世道格格不入:富人求治,必须得先付丰厚诊金,有时还要听他训斥;而穷人钱无论多少,他是一视同仁,除有病危者,坚持先来后到,你钱再多,也要等候,连匪首那杀人魔王都得听他摆布,何况别人?

    这天先生去邻村给一穷人的母亲看病,人都奄奄一息了。见屋内锅空灶冷,他大骂接他来的男子:“不孝逆子,要把娘冻死呀!”直到一针扎下,老太太有了说话的气力,才替那“逆子”道出实情:娘是继母,母子同时患病卧床,见继母病危,儿子才挣扎着请先生,哪有力气劈柴生火?邬先生大喊惭愧。自己心思只在老人身上,怎么就没看出她儿子也是重病之人?于是慌忙赔礼,给儿子也扎了针,嘱咐他躺下不动,自己去劈柴、煮粥,直忙活到鸡叫。诊金分文不取,身上没带钱,说声事后打发人送点心意来,这才踏着薄霜,踩着一路鸡啼回家。

    来到家门,遥见门外候着许多抄手跺脚的人。原来他昨天一夜未归,病人白等了,所以天不亮便来抢先求治。

    邬先生再困也不敢歇息,忙招呼大家进屋取暖,他饭也不吃,就忙着给人看病。

    刚看过三个病人,维持会的童委员几乎是把门撞开的:“邬先生,会长肚子疼得满炕滚呢,您赶紧跑一趟吧。”

    邬先生手按在一个病人腕上,不满地说:“有这工夫,你不能去召人把他抬来?这么多人候着,你一句话就把我叫走,这分明是往会长脸上抹屎!”

    童委员只好转身回去。抬了赵会长来时,邬先生已经看过了七八个病人,

    邬先生给会长诊完脉,开了药方:“你肚子里长虫子了,不是好玩意儿。我是说那虫子。这药中有砒霜,切记,看准了秤,少一毫也不中。”嘱咐七遍,一遍比一遍口气重。

    会长被抬走了。老妻怪他:“一个汉奸,你这么关心,不怕旁人恨你?”

    “我是郎中,没有马虎的规矩。”

    四面树敌、草木皆兵的赵会长越想越觉得邬先生不怀好意。他想,你打算弄死我,我偏不上当。于是,把毒药减量一半,果然,肚子不疼了。

    会长差人请邬先生来,当面答谢,其实是让他看看,本会长不是说弄死就弄死的。

    邬先生听罢经过,当即大哭:“我嘱咐七遍你不听,虫子只是药昏,再醒来,就是神仙也没救了!”

    一月后,赵会长再次被抬往邬先生药铺。先生急忙摆手:“赶紧往家抬,晚了就死外头了。”赵会长死后,邬先生关上门,在自家里哭。

    老妻说:“你不是盼他死吗,哭什么?”

    “我后怕,怕他不减量,救一个万人恨的汉奸,我可就是罪人了。”

    “怕他减,你还一遍遍嘱咐?”

    “那人多疑,不嘱咐到七遍,他还真就不减了。”邬先生自得地摇头,“身为郎中,我若擅自减量,岂不有失医德?这可是他自己减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瓷细腰鼓

杨轻抒

    眉间坊是一条街。为什么叫坊不叫街,好像没人说得清楚。街不宽,也不长,四月的风卷着落花从东头过来,百米之后就消失在了西头的车流里。街还不直,微有弧线-----之前电视台曾经做过城市航拍,其中就有眉间坊的镜头,看到的人说,咱这眉间坊从空中看就像人字的那一撇。

    鲁老师一个人住在眉间坊一座三间平房围成的小四合院里。地是红砖铺的,年岁久了,一地青红,青红的小院里堆积着春日的阳光,几朵槐花在阳光里飘落。围墙是灰砖砌的,高过人头,爬满七里香。

    院门半掩,街坊四邻常看见鲁老师在院子里写写字、喝个茶什么的。有时候鲁老师也念些旧文,只是鲁老师念旧文的时候要打节奏,打节奏用的是一个瓷的细腰鼓,两头蒙皮,是什么皮大家不知道,但那瓷鼓晶莹而深透,秋水一般。鲁老师腰悬瓷鼓,左击右拍,嘴里念:“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鼓声穿云裂石,鲁老师满面沧桑。

    街上的人偶尔也来串串门,送点时下的青瓜小葱什么的,但都不进去,就站在门口。站在院门口能看到鲁老师客厅里挂着的字,字是: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关于鲁老师,一直就有很多的猜测。

    有人说鲁老师书香门第,早年是留过洋的,会几国外语;也有人说鲁老师祖上是有名的富商,传下宝贝无数;当然,也有人说,鲁老师就一个离群索居的退休老头,儿孙都在国外,多年不曾回来过。

    不管怎么着,大家都知道鲁老师是个文化人,都很敬重他。

    常进鲁老师院里的是老宋。老宋是厂里的水暖工,也懂点电,所以谁家管道破了,电不通了,都请老宋去看看。老宋经常到鲁老师家去,因为鲁老师那房子也老了,经常有个下水道堵了,灯泡坏了之类的事情。开始时,鲁老师家有事,悄悄喊声老宋,老宋就去了;后来老宋也不让鲁老师喊了,差不多了就去鲁老师家检查检查。有事处理个事,没事就坐在院里看鲁老师打腰鼓念旧词儿。

    人总是要老的,鲁老师眼看着就一年一年老了。老了的鲁老师也写写字,也打打鼓,但是看见过的人都说,鲁老师写字手已经开始发抖了,打鼓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节奏感了。大家就想,要是鲁老师哪天忽然走了,谁来给他送终啊?

    这个问题渐渐成了眉间坊所有人的心结。

    当然,想归想,却没有人说破,只是大家走过鲁老师家门前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一下脚步,或者不自觉地回头望上一眼鲁老师那青灰的院门,看见墙上的七里香花瓣又掉了不少 , 对联上的字又淡了一些……

    那一天终究还是来了。听见老宋的叫声,大家都跑过去。鲁老师半躺在院子里的一把藤椅上,脸色青灰,冲大家笑了笑,笑得很艰难。大家说快把鲁老师送医院吧,鲁老师摇头,意思是不必了。鲁老师看看桌上那只腰鼓,又慢慢抬眼看着老宋。

    那腰鼓黑地、乳蓝白斑,漂亮得不染一丝烟火气-----大家第一次这么近地看到那只鼓,也第一次发现鲁老师家里空空荡荡让人心酸。

    老宋为难地看看鲁老师。

    鲁老师叹了口气,显得特别失望。大家说:“老宋你什么意思?你真要鲁老师放不下?”老宋说:“哪敢让鲁老师放不下?跟鲁老师这么些年,这腰鼓我不是不会打,我是怕我念得不好,不像鲁老师那样。”大家说:“你念得不好我们帮你念,你打鼓可以吧?”

    听到这话,鲁老师眼里忽然闪过一丝绚丽的光彩。

    老宋深吸了一口气,拿起腰鼓,开始拍打,那声音清越而悠远,仿佛带着几千年辽远的气息。大家一起念:“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

    没有人问大家是啥时候学会那些旧词的,所有人都觉得那腰鼓的声音清丽而深重,像暗夜里的昙花开放,像七里香的香气四处飘荡 , 整个城市,不,整个天地之间,都浸透了瓷鼓的声音……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时日,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来眉间坊打听鲁老师的那只花瓷细腰鼓,说:“那可不是一般的东西,是鲁山段店窑烧制的,是唐钧瓷的鼻祖‘黑唐钧’,是皇宫的贡品,连皇帝都用过,是祖上传下来的宝贝呢!”眉间坊的人说:“就你懂?你懂为啥不明白‘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也是祖上传下来的?”

    那人赧然,掩面而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40年来,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出发,改革开放始终是响彻神州大地的时代呼声。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的精神一脉相承;从沿海到内陆,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开放”,从加入世贸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开放的步伐一往无前,今天,这个希望回答“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的执政党,成功开辟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这个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危险的国家,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近代以来矢志伟大复兴的民族,终于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出1600多项改革方案,将历史性变革和成就写在广袤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今天,改革开放依然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依然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摘自《在新时代创造新的更大奇迹》,《人民日报》2018年12月,有删改)

材料二:

    “快”,也许是对过去40年发展变化最直观的概括。

    1978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200美元,无数家庭,最大的烦恼,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整个国家,最大的忧虑,是会被“开除球籍”。

40年后,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22倍。

    从近代以来沦落“下降通道”,到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惊人一跃”;从与发达国家触目惊心的“巨大差距”,到让西方任何一派学者都无法否认的“发展奇迹”;从隐藏在每个人心头的“生存焦虑”,到浮现在无数人脸上的“幸福指数”

(摘自《向着更加壮阔的航程》,《文汇报》2018年12月,有删改)

材料三:

    回望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实干是贯穿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是当代改革者精气神的鲜明底色。

    实,体现在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改革者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研究,深入思考,切实解决,才使政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不断被发现和破解。

    实,体现在敢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改革的一大难点,就是“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只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打通改革征程上的各种壁垒。我们强调“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其意义正在于要下决心去动真碰硬,而不是嘴上喊推进改革很重要,一碰到利益问题就退缩不前了。

    实,体现在敢于攻坚克难的担当,改革者要有担当精神,就在于要敢于克难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又不计较名利得失。

(摘自《时代呼唤改革“实干家”》,《人民日报》2018年12月,有删改)

材料四: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铁路网里程仅5.17万公里,2003年年底,我国铁路网规模达7.3万公里,25年间增加了约2万公里。《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4年实施,我国铁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为12.7万公里,改革开放40年间增长了7.53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总里程超过第2位至第10位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四纵四横”高铁主通道全部提前贯通,高铁覆盖6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在最繁忙的车站,平均84秒就有一趟高铁驶过;我们拥有全世界速度最快的铁路系统,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4.5小时…

    40年的巨变中,“中国速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更给我们以强大的民族自信心。改革开放40年,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淡定而从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铁路不断突破自我,不但实现了“中欧班列”的做大做强,中国铁路尤其是高铁更是在世界“吸粉无数”,而且连续从海外传来捷报,从蒙内铁路到中国列车首次出口欧洲再到“雅万高铁”等多个海外项目的积极推进,无不彰显着中国铁路在全球市场上的大国风采。

(摘自《改革开放40年见证中国速度》,《新长征党建版》2018年第12期,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青  衣

毕飞宇

    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的。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了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毕竟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闭上眼睛养养神的,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拔了针管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病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听。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王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带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了唱,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有删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假如推选中国地名中的最美汉字,一定非“阳”字莫属。有人曾对现今省会、地级市和区县级地名进行统计,带“阳”字的地名多达117个。其中两个省会城市为贵阳、沈阳,地级市有岳阳、襄阳、南阳、资阳、辽阳、揭阳等19个,再小一级的阳字地名更多达96个。而且,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老古董”,有的甚至沉淀了几千年。

    古人扎堆起“阳”名,这其中有“阴”地不宜建城的原因,但更多是由于中国人喜“阳”不喜“阴”。例如山东的省会济南,在济水之南,但并不称“济阴”。又如古都开封,地处黄河南岸,并未取名“河阴”。

    即使是对那些带有“阳”字的地名,古人同样极为挑剔和讲究。最典型的是洛阳。洛阳是块风水宝地,北有邙山,南有洛水,双阳之地,山川形胜,历朝历代都是皇帝的心头好,而洛阳的名字也十分纠结。洛河古名雒水,所以战国时,被取名“雒阳”。雒从火。秦时,五行之说渐起,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为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东汉尚火德,复名雒阳。三国时魏的德运为土,认为“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遂复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

    (摘编自堇青《一阴一阳之谓道》)

    材料二:

    近段时间以来,一部以“猜地名”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场“全民猜地名”的热潮。专家表示,地名是社会交流交往的基础信息,也是重要文化载体。解读地名活动受到持续关注,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社会大众文化自信提供了新的尝试。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认为,地名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但许多人对它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我一直认为,行走在地名里,就是走在历史里。比如,走在深圳的地名里,就是走在改革开放的历史里;走在南京的地名里,就是走在六朝古都2000多年时光长河里。”胡阿祥这样看待地名的含义。

    “目前,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共收集地名1200多万条。可以说,每一条都承载着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记忆、情感的寄托。”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相关负责人说。

    该负责人表示,当前,民政部正在推进修订《地名管理条例》,拟对规范地名管理、保持地名稳定、保护地名文化等做出一系列新规定。“此次解读地名的兴起也将对规范地名管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等工作产生促进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认为,解读地名热潮的基础是近年来学习传统文化兴趣的回归。他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地名“玉门关”为例指出,很多人知道玉门关这个地名,但有关东汉时期军事家班超与玉门关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我们看似在解读地名,实际上是在解读地名背后的人、文化和生活,以及我们的情感。”康震说。

    (摘编自《从解读地名热看文化自信》,新华网2019年12月19日)

    材料三:

    12月9日,在察院弄机关宿舍大门边,靖江市竖起该市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察院弄”。

    石碑上半部分采用汉白玉材质,底座则为花岗岩材质,石碑正面上半部分刻有“靖江市历史文化地名察院弄靖江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九年”等字样,背面的红色碑文介绍了“察院弄”地名的来历,并有“清代曾任户部侍郎郎中、绍兴知府的朱熙即居此巷”等信息。

    靖江市民政局地名办公室主任高峰介绍,该市首批共计18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将陆续竖立,包括白衣堂、戏鱼墩、弯腰沟、正东圩、旧志五桥、炮台圩、八圩渡口、范家石桥、礼士桥、小关、宋家市、盛家大厅、胜利街、朱大路、布市里、玉带河、巽河等。

    靖江市文化专家黄靖说,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承载着历史信息的地名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因口口误传而被更改,竖立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可以将地名“凝固”下来,留住文化记忆,传承文化根脉,增添人文景观,寄托现代人的一份乡愁。

    据了解,2018年4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一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50条。2019年6月,靖江市政府确定并公布第二批靖江市历史地名保护名录,共45条。对进入名录的95条地名,该市依据《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和文件规定进行管理、保护和利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优先延续、保留和规范使用。对部分极具历史价值、文化底蕴的历史地名,采取设立保护标识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宣传。

(摘编自《靖江竖起首块历史地名保护标志碑》,《泰州日报》2019年12月17日)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