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人教新课标版河北省2019年名校小升初语文冲刺试卷(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穆老师的眼睛

    ①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又圆又亮。乍一看并没有什么特点,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哪。

    ②语文课上,我想起书包里那块漂亮的新橡皮,手痒痒了,不知不觉地伸进去,想要摸一摸。正巧被老师看见了,她的眼睛好像在暗示:“你怎么做小动作啦!”我的手马上不痒了,赶紧缩回来,认真地听老师讲课。

    ③下课,穆老师和我们一起玩的时候,她的眼睛也会说话。一次,我们玩“老鹰捉小鸡”,穆老师当“老鹰”。她一下子跑到东,一下子跑到西,眼睛呢?睁得大大的,好像在提醒我们:“哎——当心!我要捉住你们啦!”真糟糕!末尾的一只“小鸡”跑得太慢,被捉住了。这时候,穆老师的眼睛笑得弯弯的,似乎在说:“哈哈,这回可让我捉住了!”

    ④现在穆老师虽然不教我们了,但是每当我看到穆老师,总要先看看她的眼睛,看看她对我说些什么。

(1)、穆老师的眼睛有哪些特点?
(2)、找出短文中描述心理活动的语句。
(3)、给文章分段,写出段意。
(4)、说说文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最后,她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姥姥,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我说:“那是你妈妈们小时候的事情了。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

  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美啊,滩涂的竹林!

    早就听说在黄海之滨的滩涂有个射阳林场,种植千亩竹林,像嵌在黄海滩涂的绿色翡翠。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见到了这美丽的滩涂竹林。

    汽车朝海边开了一个多小时,便见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抹浓浓的绿色。近了,近了,绿色越来越多,啊,那就是竹林!它绿得多么(鲜明  鲜艳),多么(悦目  醒目),多么令人喜爱!竹林此起彼伏,如绿色的波涛汹涌,竹林发出阵阵(呼啸  长啸),让人觉得像置身在绿色的海洋。

    这里的竹林不仅林盛竹茂,而且品种繁多。听一位林场的叔叔介绍说,那娟秀挺立的叫钢竹,丛丛兀立的是细竹,伸枝挺拔的是佛竹,节节鼓圆的是大肚竹,叶子如芦苇叶子般粗壮的是胖竹,左扭右曲的是扁担竹。它们有的比三层楼还高,有的十分矮小,仅一尺有余;有的叶片秀如青玉,颀长瘦削,有的叶片宽大肥硕,翠绿欲滴,有的叶片黄如豆芽,窄小似丝。真可谓“圆扁空实样样有,黑黄紫绿般般异”,实在令我流连忘返,大饱眼福。

    在竹林里停步走着,看着修竹的身影,听着鸟阵阵,我突然想起了大熊猫。

去年号召拯救国宝大熊猫,不就是因为竹子大量死亡,熊猫没有吃食吗?如今黄海滩涂这个素来不长竹子的地方也竹林如海,竹叶如云,恐怕单我们射阳的竹子就够熊猫吃上十年八年!

    徘徊于竹林中,我不禁想起了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著名诗句。苏北黄海之滨土地贫瘠,但竹子不嫌土碱,不厌地薄,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竹子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美德不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亲教我学会忍让

    世人的性格多有差异,母亲属于最能忍让的那种。在母亲的为人处世中,她考虑更多的是别人的感受,别人的利益,而非自己。

    记得小时候,我们要是在外面受了委屈,跑回来哭诉时,母亲总会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想想你自己,或者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来思考这件事,你觉得自己有没有错?”说实在的,这话听起来不中听,但事过一想又不得不承认母亲的话很有道理。

    只要是周末,我们家里总是坐满了人,乡亲们都愿意到这里来坐坐。每次客人走后,母亲总要仔细地打扫一遍,从不埋怨,她永远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仿佛这一切都是她应尽的义务。

    母亲不仅对乡亲们这样,对我们带来的朋友也这样。一段时间,我和哥哥都把自己的朋友带回来,家里简直变成了个娱乐中心,唱歌的、跳舞的、打牌的,干什么的都有。

    母亲笑呵呵地在厨房里忙碌着,有几个朋友去帮忙,母亲就跟他们聊人生、聊快乐,说得几个朋友都肃然起敬,那模样就像是学生在仔细聆听老师讲课。

    母亲从不议论别人的是非,她思索更多的是自己不对的地方。她自己这样做,也要求我们这样做。有一次母亲听到我们非议单位的领导,便说:“孩予啊,做人可不能这样啊!”我说:“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一味地忍让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老实人吃亏。”她说:“人嘛,活一辈子不就是图个快乐嘛,只要心里踏实了,吃点亏也没什么的。”话从母亲的嘴里说出来,我们连反驳的能力都没有了。

    母亲的这些话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现在,我常常会思索她的话,也试图努力向母亲看齐,但是我知道,要达到母亲那个高度会有多难。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