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湖南衡阳市2019年中考历史试卷

人才选拔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和中西交流的密切,人们看到科举考试的狭隘之处,“所举非所用,所用非所举”,认为新式学堂教育才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开启民智的正途。“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1871年日本政府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技术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教学内容也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二战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教育经費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所占比重超过20%,名列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首。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有1/3以上的成年人受过大学教育,工程师在人口中的比例居世界之首。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教材

材料四: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現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暑,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政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摘自《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1)、“科举入仕”是哪朝确立的?该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都采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
(2)、针对材料二所述情况,清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
(3)、依据材料三,对以下表述作出判断,能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O"。

①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实行了小学义务教育。

②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③二战后,日本政府在教育经费方面的投入位列全世界之首。

④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和二战后都重视教育。

(4)、依据材料四概括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原因。
举一反三
“冲击—反应”是中外史学界解释近代史的模式之一。“冲击”主要是指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古老国家的侵略;“反应”是指列强的侵略促使这些国家发生的剧烈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把西方列强的挑战看作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于是通过效仿洋人来增强自己的自卫能力就成了他们的基本选择……

——萧功秦《从大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大转型》

150多年前,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胁迫下,日本遭到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迎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大国崛起》

材料二:在甲午战争之后,全国各阶层,包括士绅阶层,也包括保守派的士大夫都在感到中国非变不可,保守派甚至主动要求张之洞到北京来主持变法。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唯一有那么强的一种社会共识……

——萧功秦《从大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大转型》

材料三:(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陆总长(注:外交部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

——《顾维钧回忆录》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