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江西省2019年中考语文预测卷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

    林清玄

        ①有时会在晚上去逛花市。

        ②夜里九点以后,花贩会将店里的花整理遍,把一些盛开着的,不会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方形的大竹篮里推到屋外,准备丢弃了。

        ③多年以前,我没有多余的钱买花,就在晚上去挑选竹篮中的残花,那虽然是已被丢弃的,看起来却都还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好开在高峰,显得格外辉煌。在竹篮里随意翻翻就会找到一大把,带回家插在花瓶里,自己看了也非常欢喜。

        ④从竹篮里拾来的花,至少可以插一两天,甚至有开到四五天的。每当我把花一一插进瓶里,会兴起这样的遐想:花的生命原本短暂,它若有知,知道临谢前几天还被宝爱着,应该感叹不枉一生,能毫无遗憾地凋谢了。

        ⑤花的盛放是那么美丽,但凋落时也有一种难言之美。在清冷的寒夜,我坐在案前,看到花瓣纷纷落下,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势飘散,安静地俯在桌边。那颤抖离枝的花瓣时而给我是一瓣耳朵的错觉,仿佛在倾听着远处土地的呼唤,闻着它熟悉的田园声息。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⑥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⑦许久没有晚上去花市了,最近去过一次,竟捡回几十朵花,那捡来的花与买回的花感觉不同,由于不花钱反而觉得每一朵都是无价的。尤其是将谢未谢,更显得楚楚可怜,比起含苞时的精神抖擞也自有一番风姿。

        ⑧说花是无价的,可能只有卖花的人反对。花虽是有形之物,却往往是无形的象征,莲之清净、梅之坚贞、兰之高贵、菊之傲骨、牡丹之富贵百合之闲逸,乃至玫瑰里的爱情、康乃馨里的母爱都是高洁而不能以金钱衡量的。

        ⑨花所以无价,是花有无求的品格。如果我们送人一颗钻石,里面的情感就不易纯粹,因为没有人会白送人钻石的;如果是送一朵玫瑰,它就很难掺进一丝杂质,由于它的纯粹,钻石在它面前就显得又俗又胖了。

        ⑩花的威力真是不小,但花的因缘更令人怀想。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说世上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就是卖花、卖香、卖伞。因为卖花是纯善的行业,买花的人不是供养佛菩萨,就是与人结善缘,即使自己放置案前也能调养身心。卖香、卖伞也都是纯善的行业,如果不是前世的因缘,哪里有福分经营这么好的行业呢?

        ⑪卖花既是因缘,爱花也是因缘,我常觉得爱花者不是后天的培养,而是天生的直觉。

        ⑫这种直觉来自良善的品格与温柔的性情,也来自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一个把物质追求看得很重的人,肯定是与花无缘的。

        ⑬爱花的人如果能自花中提炼智慧之香,用智慧之花来使心灵庄严,就能使我们有最深刻的觉醒,激发我们追求真实和永恒的智慧。当我们面对人间的一朵好花,心里有美、有香、有平静、有种种动人的质地,就会使我们有更洁净的心灵来面对人生。

        ⑭让我们看待自己如一朵花吧!香给这世界看!

    (文章有删改)

    (1)选文采用了1的表现手法,以花为线索,按拾花、2爱花、3的顺序构思全文,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答案】
    (2)结合语境,说说句中划线词的含义及其作用。

    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是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答案】
    (3)请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

    那还留在枝上的花则是眼睛一样,努力张开,深情地看着人间,那深情的最后一瞥真是令人惆怅。

    【答案】
    (4)简要分析第11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5)通读全文,谈谈文题“把自己变成一朵花,香给这个世界看”的含义。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9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留两个柿子看树

            ①小时候,父亲在外地,母亲一人担起了家中所有的农活,里里外外忙个不停。在生活中母亲处处教导我们节俭,摘柿子的时候不论大小都让我和弟弟摘下来。

            ②挨着院墙有一排柿子树,黑黑的躯干,粗糙的树皮,一如历尽岁月沧桑的长者,安详、淡定。霜浓秋重的时候,柿树上果实累累,不甘寂寞的柿叶,被秋染红,随风而动,远远望去好像一团火。那些饱满而丰润的柿子很快就褪去少女般的青涩,追寻着岁月的脚步由金黄圆润转身披上红彤彤的嫁衣,坠在枝头闪动着红色的亮光,特别诱人。

            ③每到收获的季节,母亲总让我和弟弟爬到树上去,想方设法把柿子摘下来。甚至连树梢上带着青色斑点的小柿子也不放过。在母亲的监督下,所有的柿树都会被我们“扫荡”很多遍。母亲顶着一块蓝色的方巾在树下接着,更不忘叮嘱我们小心点,小心点。记得有一次,在母亲的指挥下,我爬到高高的树梢上摘柿子,大个的“红灯笼”尽收篮里,剩下的柿子青色还未褪尽,小小的如同棉桃子,我嫌小没有摘。母亲却不以为然,她说:“摘下来都是钱,放在树上一分钱换不到,多可惜啊。你的学费就是这些柿子换来的。”后来,母亲用竹竿做成网套,还是把那些柿子套了下来。乡下的人家底薄,日子都算计着过,手指缝张大一点都是浪费。母亲说:“一个柿子可以换来一碗茶,该节省的还是要节省。”

            ④从那后我记住了母亲的话,每年都把树上的柿子摘得干干净净。

            ⑤月滚着月,年滚着年。后来,我们兄妹都离开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上次回家,已是深秋,天高雾浓,落叶像断魂的金蝴蝶摇摆着生命最后的舞姿,遍地枯黄。一群群南飞的大雁从北方驮着初冬的寒气到来。光秃秃的柿树,尖尖的顶枝直刺着灰色而悠远的天空,如记忆一样悠远、渺茫。树枝在风中颤抖着,等待着冬去,树上只剩下孤独的红柿子。

            ⑥我爬到树上把那些“红灯笼”一个个从树上摘下来,看到树梢上还剩下两个大而红的柿子,我沿着树枝向前挪动脚步,想把它们摘下来。而那一刻母亲却说,“别摘了,留着吧。”我说:“留着是浪费,摘下来吧。”母亲说:“留两个柿子看树,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也是很难过。”

            ⑦我愕然,转而一阵心酸。是啊!树老了,一个柿子都没有——真难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木名凌霄

    丁立梅

           ①我对凌霄花最初的印象并不好,是因为读了女诗人舒婷的诗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诗里的凌霄花,既虚荣又自私,不讨人喜。虽然彼时,我连凌霄花的面都没见过,完全的道听途说。

           ②这让我想起一段往事来。那时,我新婚不久,搬到他单位的宿舍住。单位小,不过七八个人,关起大院,就是一家子。他们的领导,那时已年近五十,爱人在另一个镇,一直分居两地。一天,领导突然宣布,他爱人要调过来了。这在单位里引起“恐慌”,大家纷纷传言,说那女人的厉害———管男人厉害,与人相处厉害,总之是很厉害的。搞得我的心七上八下,如此一个“母老虎”做邻居,哪有安宁的日子好过?

           ③女人到底来了,高高胖胖的。因为我们先入为主了,她虽长得平和,在我们眼里,也是一副凶相。听她说话和做事,也都好像透着盛气凌人的架势。故我们远远避着她,她来了半个多月,我跟她的对话,绝对不会超过十句。某天,下雨,我晚归,记起晒在院门前的被子,心里懊恼着,一定被雨淋透了。我刚到院门口,却碰到她,她轻描淡写地对我说,我帮你把被子收回家了。

           ④后来,我有了小孩,小孩常蹒跚着去敲她家的门。她总是翻找出好吃的好玩的给小孩,逗引得孩子一看见她就欢叫奶奶。她原来是个极和气的人。可见得,道听途说常是不可信的。

           ⑤还是回到凌霄花上来。第一次真正遇见它,是在我所在的中学校园里。那天天暗得很,一场大雨欲来的样子,我在不常去的一间教室里监考。偶往窗外一探头,看到教室后有一树的橙黄,满满当当的花,惊天动地开着。像燃烧着的灯笼似的,把我的眼睛,连同灰暗的天空,照得明艳无比。心里疑惑着,这什么花呢?监考完了,我立马跑过去,同事告诉我,凌霄花啊。

           ⑥当下愣在那树花下,原来,凌霄花是这么的卓尔不群!它们一朵一朵,亲密无间地挤在一起,笑得无芥无蒂,光华灿烂,把一棵普通的榆树,打扮得如同出嫁的新娘。它哪里是借高枝炫耀自己,它分明是毫无保留地,捧出一颗热情的心,给天,给地,给你。———诗人的话,原也是不可信的。

           ⑦渐渐地,见多了这样的花。我上班的路上,人家的院墙上,就攀爬着一株。这么些年了,它一直在那里。我看着它开花,花从八、九月,一路开下去,开到深秋。一夜秋风扫落叶,它的叶,也日渐稀落。却在那稀落的叶间,还有一朵两朵橙黄的小花,顽强地开着。让人的心,莫名的感动。

           ⑧春天,别的植物都欣欣向荣了,它还在沉睡。白褐色的枝条,裸露在春光里,让人担心着它是不是枯死了。却于某天,惊异地发现,它裸露的枝条上,抽出了嫩叶。心中的欢喜就那样荡开来,呆呆站着看许久,尔后,满意地走开。我知道,用不了多久,它就会绿叶婆娑。再用不了多久,它会打苞开花,又将是一墙头的喜笑颜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剪纸与安徒生

    冯骥才

            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以作家为标志,这就是安徒生的丹麦﹣﹣丹麦的安徒生。

            与童话紧紧连在一起的国家是无限美好和充满魅力的。它叫人联想到纯洁、无邪、真率与童心。从人的“根”上影响人的还是童话,安徒生是影响全人类的作家。所以丹麦人以他们的安徒生为荣,在这个国家几乎处处可以看到安徒生童话中的人物和他的自画像,还有一种用纸剪成的类似太阳神的头像﹣﹣这是安徒生剪纸作品的标志,名叫太阳头。

           安徒生对剪纸之爱到痴迷地步。然而,剪纸并非只是他的一种艺术爱好,而是他童话的一部分。他常常在给孩子们讲童话时,一边讲一边剪纸。我国陕西、山西、河南和内蒙等一些地方也是这样﹣﹣边说边剪,随心所欲。

           安徒生启示我们,最生动的童话都是想象出来而不是趴在桌上写出来的。

           对于有艺术想象潜质的人,想象往往需要诱发,一种意想不到的刺激与启动。安徒生这诱发常常来自剪纸。在对折和多折的纸上可以剪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你剪一双大眼睛,没想到打开后这双眼睛在哭;你剪一颗心,打开之后竟然在一个人身上出现两颗心;你在一个半圆的形体下边剪几条曲线,以为是太阳,打开后变成了一条傻乎乎游动的章鱼了。

           尽管童话是用写作完成的,但构思与灵感却常常来自他的剪纸。所以,安徒生说自己“剪纸是写作的开始”。

           如今,我们从他留下的剪纸上已经辨认不出哪个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哪个是穿“新衣”的皇帝,也许其中不少剪纸故事没有写出来过,但安徒生的剪纸无疑是他文学世界与童话天地不可或缺的极重要的一部分。

           安徒生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作家。

    (节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甲)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乙)我见到了海明威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海明威的作品全都显现了他如昙花一现般灿烂的精神。这是可以理解的。他对技巧那种严格的掌控所建构出的内在张力,在长篇小说广泛而冒险的范围中无法维系下去。这是他出类拔萃的特质,也是他不该企图逾越的局限。就因为如此,海明威的余文赘语比其他作家的更显眼,他的小说就像是写过了头、比例不相称的短篇小说。对比之下,他的短篇小说最大的优点就是让你觉得少了什么,这也正是其神秘优美之所在。当代大作家博尔赫斯也有同样的局限,但他懂得不要贸然逾越。

        弗朗西斯·麦康伯一枪射死狮子,可以说给读者上了一堂打猎课,但也正是写作方法的总结。海明威在一篇短篇小说中描写一头来自里瑞亚的公牛,从斗牛士胸前擦过,又像“转角的猫”似地快速跑回来。容我斗胆一言,我相信这样的观察,就是那种最伟大的作家才会冒出来的傻气小灵感。海明威的作品充满了这种简单而令人目眩的发现,显示此时他已经调整了他对文学写作的定义:文学创作犹如冰山,有八分之七的体积在下面支撑,才会扎实。

        对技巧的自觉无疑是海明威无法以长篇小说著称,而以较工整的短篇小说扬名立万的理由。谈到《丧钟为谁而鸣》,他说并没预先计划好故事架构,而是每天边写边想。这用不着他说,看也看得出来。对比之下,他那些即兴创作的短篇小说却无懈可击。就像某个5月天因为暴风雪,使得圣伊西德罗庆典的斗牛表演被迫取消,那天下午他在马德里的自助式公寓写了三个短篇小说,据他自己跟乔治·普林顿说,这三篇分别是《杀人者》《十个印第安人》和《今天是星期五》,全都非常严谨。照这样说来,我个人觉得他的功力最施展不开的作品是短篇小说《雨中的猫》。

        虽然这对他的命运似乎是一大嘲讽,我倒觉得他最迷人最人性的作品就是他最不成功的长篇小说:《过河入林》。就像他本人透露的,这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不料误打误撞成了长篇小说,很难理解以他如此卓越的技巧,会出现这么多结构上的缺失和方法上的错误,极不自然,甚至矫揉造作的对话,竟然出自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此书在1950年出版,遭到严厉批评,但这些书评是错误的。海明威深感伤痛,从哈瓦那发了一封措词激烈的电报来为自己辩护,像他这种地位的作家,这么做似乎有损颜面。这不只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是最具个人色彩的长篇小说。他在某一秋天的黎明写下此书,对过往那些一去不回的岁月带着强烈的怀念,也强烈地预感到自己没几年好活了。他过去的作品尽管美丽而温柔,却没有注入多少个人色彩,或清晰传达他作品和人生最根本的情怀:胜利之无用。书中主角的死亡表面上平静而自然,其实变相预示了海明威后来以自杀终结自己的一生。

        长年阅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对他又如此热爱,会让人分不清小说和现实。曾有许多日子,我在圣米榭勒广场的咖啡厅看上老久的书,觉得这里愉快、温暖、友善、适合写作,我总希望能再度发现那个漂亮清新,头发像乌鸦翅膀一样斜过脸庞的女孩,海明威用文笔中的那种无情的占有力量,为她写道:“你属于我,巴黎属于我。”他所描写的一切,他曾拥有的每一刻都永远属于他。每回经过欧德翁大道12号,就会看到他和西尔维亚·毕奇在一家现在早就变了样的书店聊天消磨时间,直到傍晚6点,詹姆斯·乔伊斯可能正好经过。在肯尼亚平原,才看了一次,那些水牛和狮子还有最秘密的打猎秘诀就归他所有了,斗牛士、拳击手、艺术家和枪手,一出现就纳入他的麾下。意大利、西班牙、古巴,大半个地球的地方,只要提过,就给他侵占了。哈瓦那附近的小村子寇吉马是《老人与海》那个孤独渔夫的家,村里有块纪念老渔夫英勇事迹的匾额,伴随着海明威的箔金半身像。费加德拉维吉亚是海明威在古巴的避难所,他死前没多久还在那儿住过,阴凉树下的房子还保持原状,里面有他各式各样的藏书、打猎的战利品、写作台、他巨大的肖像剪影,还有他周游列国收集来的小饰品,这些都是属于他的,但凡曾被他拥有的,就让他赋予了灵魂,在他死后,带着这种灵魂,单独活在世上。

        几年前,我有缘坐上了卡斯特罗的车,他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文学读者,我在座位上看到一本红皮小书。卡斯特罗告诉我:“这是我景仰的大师海明威。”真的,海明威在死后20年依然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就像那个早晨一样永恒不灭然而又昙花一现,那应该是个5月天,他隔着圣米榭勒大道对我说:“再见,朋友。”

    (节选自加西亚·马尔克斯《我见到了海明威》)

    【注】①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走三只猫(节选)

    南帆

    ①一只肥猫长长地打了一个呵欠,懒洋洋地从我的记忆之中踱出了来,鼓出的肚皮隐隐地一颤一颤。

    ②这只猫叫做阿灰,一身又滑又亮的灰皮毛。想不起它怎么来到我们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家居住在小巷一幢破旧的瓦房里,大小老少衣裳简陋,面有菜色,只有少许的荤腥短暂地漂过清苦的日子。奇怪的是,阿灰居然在这种日子的皱折里悄悄地长成了一只大肥猫。

    ③阿灰是外婆的宠儿。外婆时常悄悄地挤出几文菜金,买回一些小鱼小虾喂养阿灰。父亲偶尔会流露出不满的神色:饭桌上的人还吃不到鱼虾,怎么又来了一只猫争食。外婆装聋作哑。阿灰分得清亲疏的脸色,它从来不会撒娇地蹭父亲的裤脚。

    ④这是一只懒猫,大部分时间闭目养神,或者干脆盘成一团打起了呼噜。

    ⑤午间的闷热消散之后,阿灰多半要从厨房出来溜达一圈,从事一些轻松的娱乐——譬如戏弄壁虎。它悠闲地坐在地板上,慢条斯理地拍打一只刚刚捕获的壁虎。壁虎弃掉了上尾巴试图潜逃,阿灰对于这种诡计洞若观火。它的一个爪子按住活蹦乱跳的尾巴,另一个爪子及时地把逃出了几步的壁虎一次又一次地拨回来,有条不紊的操作让人想到炉灶前的大厨。奇怪的是,阿灰对于老鼠似乎缺乏应有的仇恨,它生平仅仅擒获一只老鼠。

    ⑥这一幢破旧瓦房的地板底下有一条大阴沟,众多老鼠穿梭往返。许多时候,老鼠在朽烂的地板破口探头探脑,然后鬼鬼祟祟地钻出地面收罗一些食品。可是,阿灰仿佛耗尽了攻击老鼠的兴致。它眯着眼坐在一缕阳光里,任由老鼠行色匆匆地窜来窜去,安详的神情如同一个窥破了世情的智者。某次,一只大老鼠竟然在不远的地方停下来,目光炯炯地和它对视。这个挑衅仅仅让阿灰微微地动了动胡须,它甚至懒得站起来。阿灰似乎不屑于再与地板底下那些神情诡异的家伙交手。阿灰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仰起头来,开始想念明亮的天空和自由自在的呼吸。某一天下午,它攀上一小段柱子,跃过一个横梁之间的空隙,转过屋檐来到了瓦顶之上。

    ⑦可是,一个难堪的结局出其不意地出现了:阿灰不知该怎么回家。返回屋檐跃过横梁之间的空隙之后,阿灰愣住了——它不敢头朝下地沿着柱子滑下来。饥肠辘辘的阿灰坐在瓦顶的边缘哀哀地叫着,长一声短一声。

    ⑧我找来一架木梯子靠到了屋檐的边缘。阿灰观察了许久,颤巍巍地伸出一条前腿试了几番又缩回去。我不耐烦地攀上梯子试图把它拎下来,阿灰竟然一侧身躲开了。父亲愤愤地表示无须理它,这种笨猫丢了也罢。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外婆心急如焚。房前屋后转了几圈,她想出一个笨拙的办法:外婆用晒衣服的长长木杈挑起一个菜篮伸到屋檐上,嘴里阿灰阿灰地叫着。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犹豫了一会儿,阿灰竟然慢悠悠地跨入了菜篮。它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接近十斤的体重压得菜篮一晃,外婆一个趔趄几乎扶持不住木杈。

    ⑨阿灰善于归纳,它很快形成了习惯。酒饱饭足,鼓腹而游,瓦顶上云游一番归来,阿灰就会坐到屋檐旁边千呼万唤,催促外婆备好菜篮。它堂而皇之地坐入菜篮左右顾盼,惬意得如同坐上了轿子的县太爷。外婆不断地咒骂着,恶狠狠地发誓这是最后一回,然而,阿灰的召唤总是让她一次又一次食言。

           ⑩我记得阿灰失踪过一回。外婆端上它的饭盆走家串户,一边用筷子叮叮当当地敲打着,一阿灰阿灰地呼唤。这种老乞婆的形象让我们感到了脸红。可是,外婆前所未有地强硬,根本不睬我们的劝阻。几天以后,阿灰不知从什么地方溜回来了,浑身污迹,整整消瘦了一圈。它将脑袋埋在饭盆里狼吞虎咽了一阵,神情慢慢镇定了下来。外婆坐在厨房的小椅子上,一下一下地抚摸阿灰背上的皮毛,嘴里喃喃地劝它不要出门,不要到布满了陷阱的危险世界四处乱窜。它眯起眼睛静静地听着,慢慢地打起了呼噜。

    ⑪阿灰大约活了十来年,外婆送走了它。多年之后,外婆也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他们在那边仍然相依为命吗?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