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四川省简阳市简城学区、镇金学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低碳”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词汇,“低碳生活”正日益为更多人所接受。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选择更加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校团委将要举办一次展览宣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材料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南、北极冰川开始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沿海城市和低海拔岛国将被海水淹没。据预测,按现在的速度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水温升高将导致蓝藻过度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

【材料二】校团委对学生进行“低碳生活方式”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1)、根据【材料一】,从两方面概括实行“低碳生活”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二】,请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写出在学生中开展“低碳生活方式”宣传的必要性。
(3)、宣传委员准备制作一期海报,请你再帮助他设计三个栏目。
(4)、作为班长,你将向同学们提出哪些建议以实现“低碳生活”?
举一反三
阅读《“朋友圈”是什么圈?》,回答小题。

“朋友圈”是什么圈?

    “朋友圈”是一个由熟人、半熟人组成的“关系圈”,是现实社交在网络世界的延伸,也是个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朋友圈”中,有同学、家人、亲戚、同事,大家共同组成一个规模不等的圈子。人们喜欢在“朋友圈”上晒晒自己的见闻,分享生活的感悟,吐吐槽,点点赞,跟朋友一起领略千里之外的风光,也可以透过手机屏幕看看异国他乡的美食。对于很多人来说,虽然耗费在朋友圈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却并不厌烦。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圈”是互联网时代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红利”。

“朋友圈”成了“阅读包袱”?

    可是,作为一种开放的社交工具,朋友圈也是一个复杂的“关系圈”。除了亲朋好友,随着工作关系、贸易联络、商业往来的变化,“圈子”里的朋友越来越多,关系越来越杂,信息来源越来越广;从别处转来的内容多,来自身边的内容少……“圈子”大了,有助于开阔眼界,但也给非真实信息提供了“舞台”。最近,随着微信营销的大量出现,朋友圈的内容更加复杂。如今,打开朋友圈,卖衣服、化妆品,海外代购、厂家直销,类似的商业信息频频出现,加上千篇一律的心灵鸡汤、名人轶事,人们对朋友圈的感受更趋复杂。从气氛轻松的晒照、吐槽,到令人厌倦的广告、营销,从生活百态,到养生秘籍、名人秘史,再到明星八卦、小道消息,看朋友圈着实成了一种“阅读包袱”。

朋友圈的“困惑”

    退休在家的王女士是微信朋友圈的拥趸。她虽然年过六旬,但很爱发帖,出于对“朋友”的信任,王女士对朋友圈里信息也是深信不疑。王女士腰椎不好,前不久,根据朋友圈的信息,她购买了一种专治腰椎的中药,2000多元的价格不便宜,但据说疗效很好,“圈”里的不少朋友们都在转,她也就打消了顾虑。可是,药刚刚买到就发现有人在“圈”里说,这疗效纯属夸大其辞,完全是商业宣传。王女士一下子没了主意,她很困惑:“这朋友圈里的信息到底准不准?我到底该不该上朋友圈?”

朋友圈言论谨记别出“圈”

    安徽亳州女子刘某因不满交警对丈夫马某酒驾处理,在微信朋友圈辱骂交警,并诅咒交警“活不过2016年”“那1500块就当给你买花圈买寿衣了”等,事后虽然删除致歉,但仍受到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最终行政拘留未予执行)。近日,亳州市公安局谯城分局通报了这一处理结果。(3月8日《新安晚报》)

    有话要说: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才能避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朋友圈”的真实面纱

    “朋友圈”是一个开放的圈。它提醒我们,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要时刻注意甄别真假、冷静理性。现代科技让人们沟通更便利、生活更丰富,但对朋友圈这样的社交工具,既不能过于依赖,更不能沉溺其中,以至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

    “朋友圈”是一个虚拟的圈。在这个“圈”里,认识十几年,感情深如兄弟姐妹的是朋友;只有一面之缘,彼此知之甚少的,也是“朋友”。当这些人统统进入一个“圈子”,你就会发现,此“朋友”非彼朋友。一旦过于依赖这个“圈”,就容易迷失方向。

    归根到底,“朋友圈”只是人们之间一种沟通、联系的新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未来肯定还会有更多、更新的网络社交工具出现。无论是什么样的工具,终究只能是工具。对“朋友圈”这样的交际舞台,如果你无法拒绝,无法屏蔽,也无法选择离开,最现实的办法,是淡看这个虚拟的圈子,在纷纭芜杂的信息面前,永远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定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问题。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为一座馆,赴一座城”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情结。班级开展“走进博物馆•感受另样风情”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的成果汇报资料。

【材料一:调查报告一览】

  

【材料二:“博物馆热”升温】

今年“五一”期间,各地博物馆、科技馆和科普基地迎来大批参观游客。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博物馆何以如此空前“火热”?这背后固然有假期巨大“流量”的加持,但也离不开近年来社会公众日益高涨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旅游过程中,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看风景,更希望来一场润泽心灵的深度体验。旅游目的地的博物馆,是展示当地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与单纯的景区相比,博物馆显然更能给予人们丰富多彩的文旅体验,满足他们的多元文化需求。

为回应这股来之不易的热情,各地博物馆的展陈纷纷“上新”,推出更精彩的展览展示,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例如,今年“五一”期间,全国各地不少博物馆推出定时免费导览讲解、延长开放时间、扩大文创展示区域等举措,让游客们听得明白、看得过瘾。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我们期待着,在游客与博物馆的“双向奔赴”中,助推“博物馆热”持久升温。

【材料三:集章打卡面面观】

1逛展集章把文物“带回家”。

前段时间,记者走访了北京多家博物馆,发现博物馆里活跃着这样一群人:手里拿着厚厚的本子或一叠明信片,一进展厅就开始寻找“打卡点”,忙活着盖各式各样的印章。从中可以发现,一股“集章热”正在兴起,“集章”也成了观众“解锁”博物馆文化、对话历史的新方式。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推出了传统五谷图案印章,吸引了不少到先农坛糟田参与农耕文化活动的学生。“稻子、黍子、谷子、大豆、高粱……这些都是我在藉田里认识的农作物。”四年级学生王拓主动当起小讲解员,“收集这些印章,可以把我学到的知识带回家。”

2“集章攻略”让兴趣跑偏。

有人借着“打卡”学到了知识,也有人是为了“集章”而跑博物馆、凑热闹的。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孙先生和8岁的女儿买了一套48元的集章专用明信片,按照明信片上标注的提示,他们依次走到古哺乳厅、植物厅、恐龙公园等展厅内的“打卡点”,将明信片放入指定的盖章机器下,扳动拉杆,就可获得印有熊猫、红腹锦鸡、水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案的印章。孙先生父女俩一路小跑寻找“打卡点”,短短半小时内就完成了“集章任务”。孙先生却感到“不太值”。“本想周末带孩子来博物馆深度游玩,多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但孩子只惦记着盖章,根本没顾上看展。”他说,“希望博物馆在设计这些好看的印章的同时也能增加和展览的互动性,别让孩子的兴趣跑偏了。”

3时尚还需增添文化厚度。

如何更好地利用“集章打卡”这一形式,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中国国家博物馆原研究馆员闫志认为,博物馆要通过活动设计让观众参观到更多展品内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盖章”这一形式上。“活动背后需要一系列细节设计的支撑。”闫志举例,集章打卡可以增加问答环节,让观众从展览中寻找关键元素和答案,以此吸引并促使观众停下脚步,将目光聚焦于展品本身,激发观众的观展兴趣。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