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语言运用。

20.越秀小区的王菊香奶奶收到了一份电费通知单。通知单除了告知王奶奶家2014年全年的电费情况外,还附上了两张图表(图一、图二)

 

   【知识链接】

8:00-22:00时段用电,称为“峰电”,电价:0.568元/千瓦时;22:00-次日8:00时段用电,称为“谷电”,电价:0.288元/千瓦时。普通用电电价:0.538元/千瓦时。

(1)、分析图一曲线,归纳王奶奶家2014年用电情况的总体特点。

(2)、王奶奶看着自家的电费单想不通:都说用峰谷电省钱,自家的用电量跟以前差不多,可电费为什么还没降下来?请你阅读图二和“知识链接”,帮王奶奶找一找原因。

(3)、为了帮助王奶奶家省电费,同学们七嘴八舌地提出下面几个“金点子”,请结合上述有关材料,选出与峰谷点的特点相关的三个“金点子”。(    )

A、每次看完电视后,把电视机的插座拔下来。 B、最好在早上八点以前用电水壶烧好开水。 C、夏天天气炎热,白天尽量用耗电省的电风扇。 D、家里的白炽灯全部换成更省电的节能灯。 E、晚上十点以后再给家里的电动自行车充电。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文化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玉进入上古仪式,形成巫——玉——神——灵的合一整体,玉也因此成为上古文化的核心,成为神性、德性、美性的三合一。巫在仪式中,既代表天地之神,从而具有神之灵,又代表部落方国之王,从而具有人之德。神性和德性是内在的,通过玉器才能体现出外在美。先秦之后,玉主要从两个方面成体系发展:一是朝廷的美学体系,二是士人的心灵体系。前者是以帝王为核心的朝廷冕服体系。他们冠上有冕旒,腰带上佩玉带钩,光彩照人的组玉佩从颈项下垂至腰或膝,在视觉上呈现出名副其实的“玉人”形象。后者是    ①    。《礼记·聘礼》中就讲了玉的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

    (张法《玉:内外合一的最高之美》,有删改)

    (材料二)

    玉温润而泽的属性,不仅是君子温和敦厚品德的载体,而且也是女性温柔、美丽、坚贞的象征。《全宋词》中涉“玉”诗篇大多都和女性有关。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词婉约风格的形成,体现了玉文化对宋词婉约之美的建构。

    《全宋词》中“玉”语汇描写内容及出现次数统计表

描写内容

出现次数

示例

女子面部

约121次

玉貌、玉面、玉容、玉颜、玉脸、玉齿、玉屠、玉颊

女子手足

约190次

玉纤、玉指、玉笋、玉手、玉尖、玉葱、玉趾

女子肢体

约212次

玉体、玉腕、玉肌、玉臂、玉肩、玉骨、玉腰

女子情态

约65次

玉箸(女子眼泪)、玉筋、玉娇、玉软、玉困、玉瘦

女子佩饰、用品

约111次

玉钗、玉环、玉簪、玉搔头、玉玲、玉珥、玉步摇

女子住所

约114次

玉楼

   

    (袁晓聪《论玉文化对宋词婉约风格的建构及其意义》,有删改)

    (材料三)

    明清两代的绘画是“文人画”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玉器也随着文人画演进,出现了诗、书、画并茂的图案。如明代青玉松荫策杖斗式杯,其玉白地黑章,两面刻有苍松及松下策杖的老者,另外两面刻着诗句、落款,堪称一幅淡墨山水人物画,受“明四家”之一文徵明画风影响明显。    ②    , 和田青玉花卉纹龙耳活环瓶、和田青玉茶花山雀宝瓶、和田白玉山水兽耳瓶等作品镌刻的花卉、禽兽、松石、山水、人物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观者大有赏玉如读画之感。

    (许家德《明清玉文化初探》,有删改)

    (材料四)

    在中国当代,玉文化在人文、经济、美学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玉文化中“宁为玉碎”的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友爱风尚,“冰清玉洁”的高洁情操……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    ③    , 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扬民族文化等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我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珠宝首饰消费国和重要的珠宝加工中心,珠宝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而玉文化历史悠久又独具魅力,必将成为助推珠宝玉石行业发展的新源泉;玉器取材于自然,雕琢于工艺,将材质美、工艺美和人文美有效结合,在美学上的价值非其他珠宝和器物所能比拟和代替。

(蔺小清《中国玉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有删改)

 现代文阅读

(一) 抹不去的记忆——写在袁隆平先生逝世一周年

夏 树

①袁隆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里,一直有人将金黄的稻穗摆在他的墓前,这是绵延无尽的追忆和思念。

②我一直记得第一次采访袁隆平的情景,那是2007年9月,在安徽芜湖。那天,袁老师一下中巴车,没有客套寒暄,顺着田埂直接往稻田中间走。他已经77岁了,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兴奋得像个孩子,走路的速度年轻人都跟不上。此后经过现场收割测产,单产724千克,比上年增长 230千克,顺利实现了“种三产四”的目标。不仅在安徽,在湖南、海南,袁老师也不断给人们送去增产增收的好消息:800千克、900千克……

③年近花甲的赵研究员,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老师育种。他说,袁老师有三个孩子,因为科研工作太忙了,一直顾不上,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就急匆匆地去了海南,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

④赵研究员说:“袁老师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摸一摸他心爱的稻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从骑自行车下田、骑摩托车下田、开小轿车下田,一直到我们开车搀扶着他老人家下田。在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中,始终要求自己亲自下田,掌握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我们所有科研人员必须下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⑤杂交水稻中心的吴研究员说,袁老师73岁那一年,大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再骑摩托车下田了,于是,他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门颁发的小汽车“特别驾照”,这个“特别”在于只能从院内开到试验田。“有一次,记者采访袁老师,他得意地说:‘我就是喜欢飙车。’我们在一旁就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飙车啊!”

⑥吴研究员也曾见过袁老师开会时发火。那是 2018年,在讨论一个粮食高产项目指标时,有人提出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稻,有人提出稻田养虾等混养模式,只要收入能折合1200千克稻谷就算达标。那年已经88岁的袁老师,一听这话就生气了,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我不同意! 到了缺粮的时候,钱管什么用?两个金元宝也换不来一个大馒头。”

……………

⑦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仍记挂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希望推广的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品种的耐盐浓度达到0. 9%,提前两年达标,袁老师听后,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站在病床前的家人和学生,轻轻地唱起了他一生最喜爱的歌曲《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⑧送别的那一天,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售罄,明阳山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队,足有两千米,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最后一程。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⑨他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他憧憬着禾下乘凉的美梦,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希望全人类都吃饱、吃好。他以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选自2022年5月20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