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汕头市濠江区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考试试卷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变”,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哇——”我们惊呼连连。
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众人摇头。
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理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选文有改动)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前些年,→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①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②“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对“网红审美”应少些迎合
(龙其林)
①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具有极高人气和流量的“网红”频现。于是,“网红奶茶”“网红餐馆”等成为很多人追逐的目标。人们对网红审美现象早已习焉不察,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中:打扮时选择网红爆款,吃东西时选择网红美食……网红审美现象借助媒介力量迅速占据大众日常生活空间。
②随着网红审美的流行,原本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不断缩小为对于网红范本的模仿,社会审美标准逐渐变得整齐划一,但这种审美标准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不相符。审美标准的单一,一方面会扭曲大众审美,让一些人放弃对美的独立思考,导致审美肤浅化;另一方面,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产品生产,为了迎合所谓的大众审美,都会进一步强化作品和产品在审美上的“标准化”,久而久之,会落入模式化窠臼,丧失创新活力。
③审美是一个主观而多元化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网红审美,最多只能算是审美的一种,可为何有那么多人追捧它?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群体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蛊惑力,就在于个体只有在融入群体后,才会获得与周围世界达成一致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一旦个体无法融入群体,他或她就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稳固的阵营,不得不在心理、舆论和行动上承担未知的恐惧。
④人们在面对景观、食物、服饰等诸多可选择的事物时,内心更在意外界如何评价、别人如何抉择,他们渴望通过复制群体的行为来体验大众的喜好、节奏,获得个体的存在感,同时也建立一种融入社会的心理安慰或幻想。网红奶茶是否与其他品牌存在口味差别,网红景点是否那么漂亮,这些对于个体而言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对网红审美的尝试,再次获得了对大众心理的体验,缩小了个人经验与外在世界的差距,重新确认了自己与群体在审美立场上的一致性。
⑤在信息爆炸时代,注意力日渐稀缺,除了极少数自带话题热度的人物和重要事件外,一般的人和事很难获得大众关注。要想在巨大信息密度的资讯空间中脱颖而出,没有背后“推手”的助力是很难实现的。这个“推手”很多时候是资本。网红奶茶、网红打卡点、网红服饰的背后,都隐藏着资本的身影。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制造网红人物和网红现象,利用自身力量使之在媒介社会进行辐射,人为营造民众对于网红审美的体验需要,“帮助”人们人为制造兴趣。个体在接收到无形大手传递的网红审美信息后,猎奇心和从众心被激发,他们被一步步引导前往网红打卡点亲身体验。反过来,这一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需求感和体验兴趣。因此,一些所谓的“网红”,不过是资本刻意包装以增加流量或销量的道具。人们如果缺乏独立审美意识,一味追逐所谓的网红审美,最后可能就会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
⑥总之,网红审美现象的不断出现和传播,反映了一些商业机构大力制造关注焦点,努力从眼球经济中套现的动机。资本通过媒介塑造网红审美,引导人们追逐网红审美,根本目的是炒作其热度、提升其价值,以便收割流量或销量红利。面对不断涌现的网红审美现象,我们应多些警惕,少些迎合,在大众狂欢中冷眼观察,在人声鼎沸中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声喧哗、纷繁芜杂中发现真正的美。
学习策略 | 学习任务 |
【理清论证思路】 | ⑴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引出现象——网红审美现象占据大众日常生活空间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3){#blank#}1{#/blank#} |
【品读论证语言】 | ⑵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红审美现象早已习焉不察,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中。 B.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道理论证,引用古斯塔夫·勒庞的言论,证明“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这一观点。 C.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如果”、“可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表示人们若缺乏独立审美能力,就会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 D.资本塑造网红审美,引导人们追逐网红审美,本质是为了炒作其热度、提升其价值,以便收割流量或销量红利。 |
【探究论述观点】 | ⑶国庆假期,广东美食再次火出圈。众多网红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发布“广东美食打卡保姆级攻略”等讯息。网红美食街挤满了拍照打卡的游客,网红美食店铺因此也收入大增。请你结合本文,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