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西北部湾2019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DNA数据

    ①“欢迎来到DNA数据保护中心!您现在正在档案馆里。”讲解员微笑着做了一个手势,示意我们可以仔细观察这间屋子。仅仅三十多平方米的房问,储藏这全世界三分之一人口的所有数码信息,包括数千亿张家庭照片、音乐、文件和其它影像资料。

    ②这个场景一点也不“科幻”,就像在“硬盘”上保存数据一样,人们已经知道怎么在DNA上保存数据了。2016年4月,著名的好莱坞影视技术公司特艺集团的研发团队宣称自己已经在几段DNA上储存了100万份电影《月球旅行记》的拷贝。

    ③特艺集团的成就并非创举。早在2012年和2013年,就有两个团队将一本300页的书、若干图像、一个PDF文件,甚至声音成功地储存在了DNA上。而这次新奇之处在于第一次成功地把视频资料储存到了DNA上。这也说明现在已经可以在DNA上存储一切数码信息。

    ④如今,人类产生越来越多的信息,而储存它们变得越来越困难。在电脑和手机的时代,我们现在每年制造出来的数据要比人类有文字以来产生的数据总和还要多!预计从2013年到2020年,这一数据量将增长11倍,且这种趋势并无逆转迹象。根据数据储存专业公司易安信的计算,如果用内存为128GB的苹果ipad Air来储存这些数据,所需的ipad Air叠起来可以在地球到月球之间堆六摞。人类呼唤比现有储存系统更高效的新系统。

⑤DNA恰能满足以上需求,数十亿年来,它一直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能将数量惊人的数据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因此也是最高效的:在体积不到一只蚂蚁的百分之一的人类细胞核中,DNA包含有35亿对碱基,而碱基是编码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材料。在硬盘上,信息以“字节”(0或1)形式记录,每个字节要占200纳米(0.0002毫米)的空间;而在DNA上,记录一个字节只需0.2到0.3纳米。

    ⑥如今,Google、facebook和亚马逊为了储存数据,需要多个面积数倍于标准足球场的数据中心的支持,而且这还很耗电。而用DNA这种新型载体,只需一个汽车后备厢就能满足它们所有数据的储存需求。

    ⑦那么,DNA如何去录视频的呢?特艺集团请来美国基因学家当顾问。他们首先将电影数码化,转化成电脑能识读的二进制语言,也就是转化成一系列0和1的编码。然后研究人员将这些二进制编码转化成由四个碱基(A,C,G,T)构成的DNA编码。得到这这串编码后,就能制成相应的DNA序列,并在合成器(一组能自动拼接A,C,G,T的机器)的帮助下,拷贝数千份。这样就获得了DNA片段,它们如同发丝一样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每一份都包含着电影的一个片段。

    ⑧DNA储存的另一张王牌就是它的持久性。只要储藏空间保持寒冷干燥且避光,保存时效可能长迭数千年,即使在恶劣环境中其半衰期也超过500年。现有的其他载体,无论是硬盘、CD还是DVD,最多只能保存数十年。并且,这些载体一旦过了保存期限,硬件就会更新换代,再也找不到能读取它们的机器了。但DNA储存就没有此类问题:只要有人类存在,就一定会有破译编码的技术。

    ⑨不过DNA储存还无法立即取代硬盘。读取(排序),尤其是写入(合成)所需的时间还是太漫长了。不仅如此,这两个步骤目前耗资甚巨,合成成本可迭数百至数千欧元。

    ⑩但数十年后,或许DNA储存就会普及。对于没有迫切使用需求的信息,我们就可以考虑用DNA来储存。事实上,DNA储存已经引起了电影公司、博物馆、档案馆,还有诸如亚马逊、Google之类有长期信息储存需求的机构的兴趣。

    ⑪信息技术巨头微软公司即于2016年4月宣布,将购买1000万条DNA,用于研究数据储存。这次,科学终于追上了科幻小说的步伐!

(1)、下列关于“DNA数据”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如今人类运用现有科学技术已经可以在DNA上储存一切数码信息。 B、DNA储存与现有储存系统相比较具有高效能和持久性这两大优点。 C、DNA片段漂浮在装有液体的玻璃容器里,可见DNA储存都是在液体里。 D、DNA储存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读取、写入所需的时间长,耗资巨大。
(2)、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具体地向我们介绍了DNA储存数据技术的有关知识和它的发展前景。 B、文章第⑤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DNA储存高效性的特点。 C、第⑦段采用设问形式,由上文对DNA储存信息高效性的说明过渡到下文对DNA记录视频过程的说明。 D、第⑩段中的划线词“或许”表推测,说明数十年后DNA储存可能就会普及,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特艺集团与其它两个团队一起首次成功的将视频资料储存到DNA上。 B、DNA储存的高效性表现在能将数量惊人的信息储存在极小的体积里。 C、DNA片段的获得需要合成器的帮助,即一组能自动拼接A,C,G,T的机器。 D、DNA储存虽然己引起有长期信息储存需求的机构的兴趣,但目前还不会普及。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丹麦生蚝

佚名

    ①近日,丹麦驻华大使馆的一篇《生蚝长满海岸,丹麦人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夜之间丹麦生蚝抢占了前辈“皮皮虾”的风头,成为网络爆款。各种吃蚝攻略层出不穷,连丹麦驻华大使馆的官微都说“火得有点儿措手不及”。各种商务合作随之而来,天猫、京东纷纷推出各式丹麦美食。

    ②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此处所说的疯长生蚝,并非丹麦原有的欧洲蚝,而是太平洋生蚝。而之所以泛滥成灾,正是所谓的生物物种入侵。

    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科普作家张博然表示,事实上,科学家到现在还不知道丹麦的生蚝是哪儿来的。“过去的十多年间,这种生蚝在丹麦、挪威和瑞典迎来了大范围爆炸式增长,成批占领贻贝的生存空间,甚至开始入侵本土生蚝持有的潮下带。悲观者担心,按照这个趋势扩散,北海周边的沿海生态系统将被改写。”作为原产于日本的种类,太平洋生蚝抵达丹麦的可能路径之一是通过荷兰。张博然介绍道,1964年荷兰的生蚝养殖者将其引入了太平洋,用来满足吃货,这也是其在北海周边的第一个明确记录。

    ④至于是否存在生物入侵的风险,引进者们表示不必担心,理由看似很充分:在原产地太平洋生蚝只有在水温20摄氏度以上的时候才会繁殖,而北海的温度无法达到。无法繁殖,自然不会失控。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二字。1975—1976年,北海“异常”温暖,太平洋生蚝开始繁殖,仅仅两个夏天,就牢牢占据了东斯海尔德河口。加上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的水温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荷兰全部海岸线都已被生蚝占领,还在继续向东扩散。

    ⑤“它们大概是和德国、丹麦自己的引种尝试汇合,终于造成今天的局面。”对于太平评生蚝入侵带来的影响,张博然描述说:“生蚝是一种造礁生物。厚实的壳体在沿岸层层累积,会彻底改变海岸的面貌,甚至影响海水的流动、降低海底的氧气浓度。在有些海岸,这样的改造是有益处的;但另一些海岸里生蚝的入侵就会对原本的生物产生强烈冲击。”

    ⑥在瓦登海南侧,潮间带主要贝类原本是紫贻贝,是本土鸟类至关重要的食物。十多年前研究者就已经观察到,随着生蚝的扩张,砺鹬这一种季候鸟正变得越来越少。

    ⑦丹麦的科学家和渔民已经向丹麦自然保护局投诉很多次了,但是依旧没有办法处理这些棘手的入侵者。政府鼓励大家去海岸边采集这些生蚝带回家煎炒烹炸,但并没有多少人去这样做,所以根本就没有效果。因为当地人平时常吃的主要是野生欧洲生蚝。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的瓦埃勒市场,太平洋生蚝单价为18丹麦克朗(约18元人民币);而产自利姆水道的欧洲生蚝虽然个头较小,但价格更贵,要40丹麦克朗(约合40元人民币)一只。

    ⑧《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曾在丹麦留学多年,现在一家大型金融机构工作的岳皓,他表示,其实丹麦当地有一种“生蚝狩猎”的旅游业态,即所谓的去海边抓生蚝、吃生蚝。参加生蚝狩猎必须由导游带领,穿好防水连靴裤,带上网兜、防水手套等工具,退潮后去浅滩湿地上捡拾生蚝。找到生蚝也并非易事,需要一直弯腰,决然不是轻松坐在饭桌前享受已经打开清理完毕的生蚝那么简单。

    ⑨丹麦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对媒体表示,因为此次生蚝“大热”,未来“生蚝狩猎”可能会在中国游客中引起巨大反响。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中国赴丹麦旅游游客在酒店每晚住宿的数量增长42%。加上今年是中丹旅游年,预计2018年中国赴丹麦游客有望达到26.2万人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astrolgy到astronomy

孙维新

    ①占星术起源于三千年前的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最早是用来预测国王与国家的命运。到了公元两百至三百年左右,占星术由巴比伦传入希腊,希腊人把它删减增补、发扬光大,就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占星术。它不再单纯地为国王和国家服务,反而成为一般平民使用出生时间来预测自己性格命运的一种媒介,自此以后,占星术即向世界各地传布,所到之处,莫不广受欢迎。

    ②占星术究竟奠基于何种“道理”、又是如何“应用”到命盘解释与运势预测的呢?利用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太阳、月亮及各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建构出一幅“天宫图”,然后再依据此图解释此人的个性及命运,甚至预测每日运气,这就是占星术。一般而言,占星术先把人们的出生日期用黄道十二宫的星座来区分,由三月二十二日春分点开始,是白羊座,一个月之后是金牛座,然后以此类推,每个星座所占的时间都是由这个月的二十二日到下个月的二十一日。如果说某人是双子座的,意思是指他出生的时间在五月二十二日至六月二十一日之间,在这段时间里,太阳在天上的位置是在黄道带上的双子座,因此一个人在占星术上是什么“座”,就是由出生是太阳在黄道带上的视位置来决定的。

    ③除了太阳的位置之外,月亮和各行星在此人出生时的位置也纳入考量,因此整个天宫图看来复杂得多,好像也很“科学”似的。然而按照出生时间所决定的天宫里,在科学上到底有没有意义?我们接下来试着用逻辑推导占星术的几个盲点。

    ④首先,因为划分成十二个星座,所以全球人口的十二分之一,约莫五亿人左右,应该有着类似的性格,想来令人不太能相信。其次是一个比较根本的问题:为何选择出生的时间做一切预测的根本?尤其在医学十分发达的今天,出生的时间几乎可以随心所欲,从而使得出生时间不再是唯一的标准,相形之下,“受胎时间”反而来的绝对得多!

    ⑤另一个问题是,为何不同流派的占星学家被此意见常常相左?科学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在同样的条件设定下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预测科学实验所得出的答案;但不同流派的占星学家对同一个人的预测却常有天壤之别,我们从每年岁末时节的报纸就可以看出端倪。到了年终岁尾,报上总会刊出所谓世界十大预言家对明年的世界局势、各国领袖的命运预测,但有时针对同一个人却会有截然不同的预测,这就让人无所适从了。

    ⑥另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是行星发现的年代,人们肉眼可见的行星仅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五类,但太阳系中除地球外另有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三个行星。可是我们知道,天王星是在一七入一年由原籍德国的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发现的,海王星是在一八四六年由美国人亚当斯及法国人莱威利埃各自发现;而冥王星更要到一九三〇年才由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而在这些年代之前,天宫图上根本没有这些行星存在(当然目前的天宫图已把这三颗行星包含在内了),如此一来,过去的天宫图到底准不准?万一哪一天发现了第十颗星星怎么办?那时的“天宫图”是否有要改写?

    ⑦同样的,行星的卫星也会造成困扰。天宫图里并没有把各行星的卫星列入,但事实上,有几个行星的卫星其体积远超过太阳系里较小的行星。举例而言,水星的直径约四千八百八十公里,但木星的卫星木卫三是五千两百八十公里,土星的卫星土卫六是五千一百五十公里,都远较水星来得大,即使是木星的另一颗较小卫星木卫四,也有四千八百一十公里,和水星一般大小。但这些超过行星大小的巨大卫星,在占星术里却没有任何地位,想来不甚合理。

    ⑧在过去数十年间,有许多科学家花了不少功夫对占星术的预测做统计上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在许多大试验中,占星术预测成功的概率和随意猜测的概率根本差不多,也因此就科学角度来看,占星术终究只能以伪科学的形式存在。

    ⑨尽管我们现在把占星术和星座命理当作匪夷所思的伪科学,但我们不可一笔抹煞它对现代天文发展的贡献。早年先民为占星术所做的许多观测(尤其是对行星位置的观测),使得一部分对追求真理有兴趣的人从这些现象的背后慢慢找出天体运行的道理来,促成今天从欧洲萌芽的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因此占星术对现代天文学的发展确实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帮助。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VR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夏斌

    戴上一个特制头盔,你就可以“身临其境”地站在火星上,直观感受这颗星球的奥秘;在房地产交易中,它可以立体呈现公寓房,让买家对室内状况一目了然,而无需每次都去实地看房;它还可以构建一个虚拟机舱,加入飞机颠簸等状况,帮助特定人群减缓飞行恐惧感……这些听上去不可思议的场景,都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得以实现。那么,VR到底是什么?它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VR,是英文Virtual Reaity的简称,意为虚拟现实。这种新兴技术能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接口设备,包括数据手套、眼球跟踪装置、超声波头部跟踪器、摄录像设备、语音识别与合成等,生成可交互的、提供沉浸感觉的三维世界。

与3D的“视觉欺骗”不同,VR不仅能让用户完全融入虚拟环境,真假难分,还能捕捉用户的意图、举动,及时进行调整和互动。报告显示,我国的VR潜在用户达2.86亿。预计到2020年,VR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50亿元。

    VR应用系统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体感输入,通过数据手套、摄像头等捕捉人的手、头等肢体姿态。

    二是虚拟三维场景。VR与3D最直观的区别就在于,VR实现了720度全景无死角。720度全景,即指在水平360度的基础上,增加垂直360度的范围,能看到“天”和“地”的全景。

    三是显示与反馈,使用屏幕或投影将虚拟场景显示出来,并通过多自由度运动平台等反馈力和运动。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触觉反馈。当使用者玩射击游戏时穿上一件VR护具,它能够模拟出中弹的感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VR主要有六大应用领域,分别是娱乐社交、医疗保健、销售、教育、工程设计和军事训练。

    总之,VR技术可能会提升个人能力、改变人类生活,但其长远影响值得慎重研判。一个基本准则应当明确,即避免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混淆。(摘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阅读

维生素D缺了不行,补多了也不成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人开始注意对各类营养素的补充。在网络上,不少人表示,自己“晒太阳时间不够多”“骨密度不够高”,因此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但也有人认为,维生素D补充过多“会对肝脏造成危害”。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对于人体有重要作用。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健康,维生素D内分泌系统能调节血钙平衡,维持机体正常的血钙浓度。

维生素D还参与机体多种机能的调节。维生素D具有激素的功能,通过维生素D受体调节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免疫、炎性反应等。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机体低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密切相关,也与部分传染病如结核病和流感的发病相关。

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在全球范围内都相当普遍。有研究显示,全球维生素D严重缺乏率为15.7%,缺乏率为44.7%。《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也指出,2016—2017年,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8.6%;2015年,中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

对大多数人来说,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骨钙化,造成骨骼和牙齿的矿物质异常。此外,缺乏维

生素D也会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婴幼儿缺乏维生素D不仅易引起佝偻病,还可能由于其骨骼不能正常钙化而导致骨骼变软和弯曲变形,如形成“X”或“O”形腿、胸骨外凸、囟门闭合延迟、骨盆变窄和脊柱弯曲等。同时,缺乏维生素D往往会导致婴幼儿腹部肌肉发育不良,致使其腹部膨出;在牙齿方面,易导致出牙推迟,龋齿和恒齿稀疏、凹陷。孕妇在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骨质软化症,其主要表现为骨质软化、容易变形,骨盆变形可致难产。

由于肝肾功能降低、胃肠吸收欠佳、户外活动减少,老年人体内维生素D水平常常低于年轻人。老年人在缺乏维生素D时易患骨质疏松症,进而使其骨折风险增高。

经常晒太阳是既廉价,又能够有效补充人体维生素D的最好途径。每天在上午9—10时或者下午4—5时的阳光下晒10—20分钟即可。成年人只要经常接触阳光,便可大大降低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我国不少地区食用的维生素D强化牛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维生素D缺乏症。在膳食补充方面,维生素D主要存在于海水鱼(如沙丁鱼)肝脏、蛋黄等动物性食品及鱼肝油制剂中。人奶和普通牛奶是维生素D较差的来源,蔬菜、谷类及其制品和水果也只含有少量的维生素D,或几乎没有维生素D。

需要注意的是,维生素D也并非“越多越好”。维生素D的中毒剂量虽然尚未确定,但摄入过量的维生素D可能会产生包括食欲缺乏、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内的诸多副作用,并发展成动脉、心肌、肺、肾、气管等软组织转移性钙化和肾结石,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导致死亡。

维生素D既可来源于膳食,又可由皮肤合成,因而较难估计膳食维生素D的供给量。根据我国制定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在钙磷供给量充足的条件下,儿童、青少年、成人、孕妇、乳母的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及0—1岁婴儿的适宜摄入量均为每天10微克,65岁以上老人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5微克;11岁及以上人群(包括孕妇、乳母)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每天50微克,0—4岁、4—7岁、7—11岁人群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则分别为每天20微克、30微克和45微克。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