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黑龙江省大庆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多地在布局5G建设上亮出时间表和发展目标。本月13日,北京也正式启动了首批5G站点。5G建设已进入大提速阶段。

    5G有多厉害?相信公众普遍知晓的是:一部1G大小的高清电影,只需1秒就可完成下载。的确,这正是5C颠覆当下生活的三大应用场景之一,即增强移动宽带场景,也就是网络速度更快。

    除了网速快,5G技术还一直被视为开启自动驾驶时代以及构成物联网的互联设备的必要条件。这一点,也体现在5G颠覆当下生活的另外两个应用场景中,即低功耗广覆盖场景和低时延高可靠场景。

    对于物联网这一名词,公众并不陌生,主打万物互联的物联网,近年来一直占据热门。然而受限于传感器等终端的功耗,以及无线网络的覆盖能力,真正的广域物联网仍处于萌芽状态。5G的低功耗广覆盖,将为需要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提供新的强大支撑。在低耗能方面,5G可使终端更加省电,例如在未来的智能建筑中,传感器可埋在混凝土里面,使用寿命长达10年。

    在网络使用中,时常会体会到网络时延。5G网络的时延将从4G的50毫秒缩短到1毫秒。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我们上网不再会喊“卡”,5G的网络时延基本让你我觉察不到。不仅上网不再“卡”,低时延高可靠场景也将进一步打开人们有关远程医疗手术、远程驾驶、自动驾驶和工业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想象。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8月15日)

材料二:

    我国通信技术经历了2G时代跟随、3G时代参与到4G时代同步的发展过程,在5G时代,业界普遍认为,我国已成功跻身第一梯队,并在5G承载标准制定、5G产业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在内的运营商,以及华为、中兴在内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已在领域深耕多年,拥有大量技术储备,特别是在网络构建、通信设备等关键技术领域,拥有明显优势。

    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5G商用高度重视,美国、欧盟、韩国、日本、中国均计划在2019年下半年开展5G网络商用部署,2020年正式商用。随着5G国际标准公布,全球5G产业竞争将日趋激烈。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4月2日)

材料三:

(数据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材料四: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快5G商用步伐。5G将带来什么?

苗圩(工信部部长):5G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深入到各行各业,加快生产活动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升级,激发出如智能网联汽车、远程医疗手术等各类创新应用,改变我们的社会。

记者:工信部将如何推动5G发展?

苗圩(工信部部长):5G将成为社会数字经济和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新引擎。我们不仅要建好5G,更重要的是要用好5G。一是加快促进5G终端成熟。二是加快网络建设进程。三是加快培育5G融合应用,进一步推动5G与工业、农业、交通、医疗、教育等各领域的协同创新。

(摘编自新华社2019年1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预计到2030年,5G设备制造收入将增长至约21000亿元,信息服务收入将增长至约27000亿元,5G将直接提供约800万个就业机会。 B、预计到2020年,5G将直接提供约50万个就业机会,这主要来自于相关设备制造商创造的就业机会。而随着5G的广泛应用,企业也可能削减部分岗位。 C、预计在5G商用初期,网络设备投资带来的制造商收入将成为5G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在中后期,与5G相关的信息服务收入将增长显著,成为直接经济产出的主要来源。 D、预计从2020年至2030年,5G总产出结构中信息服务收入和设备制造收入的占比将越来越高,而这些部门对就业的间接拉动能力较弱,是间接就业机会增长日趋放缓的重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5G技术被认为是构成物联网的互联设备的必要条件,它的低功耗广覆盖,将为需要万物互联的无线网络提供新的强大支撑,可能会扭转广域物联网仍处于萌芽状态的发展局面。 B、随着5G国际标准公布,全球5G产业竞争将日趋激烈。业界普遍认为,在经历了2G时代跟随、3G时代参与、4G时代同步的发展过程之后,在5G时代,我国已成功跻身第一梯队,走在了世界前列。 C、5G具有诸多优势,可与农业、交通、教育等各领域融合应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均计划开展5G网络商用部署,5G建设已进入大提速阶段,相信5G很快就会取代4G。 D、可以想象,5G技术将解决多样化的应用场景,在5G时代,生产生活将更加智能化,用户将拥有更优质的体验。这不仅意味着通信行业的变化,更意味着社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3)、根据上述材料,请分别概括5G特点以及5G商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10月1日—3日,2018年诺贝尔奖三大自然科学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逐一揭晓,为人类智慧文明的高塔,再次垒上耀眼的一层。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两位免疫学家——美国的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的本庶佑。

    10月8号,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获奖者分别是诺德豪斯和罗默。评委会指出,他们把宏观经济学扩大到全球规模,以解决世界最大难题,藉由建构出能解释市场经济与自然及知识互动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经济分析的范畴。

    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设立的系列奖项,用于鼓励“为人类带来最大利益”的科学发现与发明成果。从生物学家发现免疫系统制动机制而衍生癌症治疗新方法,到物理学家用光镊移动微小物体并制造最短最强激光脉冲,再到化学家掌控酶和抗体定向进化的力量,无一不是基础科学领域的发现,发展成提高人类生命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有益工具、手段和方法。今年的获奖名单,再次秉承了诺贝尔的遗愿,也让全球热爱科学的公众,对“人类的最大利益”究竟是什么有所感悟,对做出这样贡献的科学家有所敬重。

(2018年10月8日《科技日报》)

材料二:

2018诺贝尔奖得主“背景”大揭秘

(2018年10月9日《新浪看点》)

材料三:

    纵观诺奖百年来的奖励对象,大致可划为两类:发现问题者与解决问题者。某种程度上也是科学与技术的分野与关联。在这一个世纪的时间轴上,发现问题占据着前半篇的中心位置,以爱因斯坦为首的宗师们光芒万丈,用一系列触及因果、存在、时空等哲学方面的伟大问题,圈定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命题与类别范畴。但2008年金融危机及此后十年证明,人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老问题——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粮食供应、流行疫病……那些被寄予厚望的创新,核聚变、新能源、人工智能,与成为普及实用的“答案”尚有距离。简言之,与畅想相比,用技术的突破解决世代交替期的新老问题,更为迫切。

    无论有心或无意,本届诺奖把褒奖给予了技术应用的实践者,从某一角度上可谓顺应、抚慰了世界的焦虑,也鼓舞了致力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者。生理或医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门目的性与实用性最强的——服务人类的生命健康;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对象酶,堪称发现最早、应用最广泛的人类老朋友,此番又在能源与医疗上辟出了新的实用途径;去年还在为引力波的探索而喝彩的物理学奖,今年则授予了对激光应用的工具改良。由此可见,诺奖不功利,但从不排斥解决实际问题者。而这一场国家间解决问题的竞赛,虽然历经磨砺,但却意义非凡,造福人类。

(2018年10月《科技日报》)

材料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本庶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他开展研究工作时,正赶上日本科研经费增长期,从年轻时就能够获得研究补助资金和各种支持,所以他从来没有过放弃研究的念头。他认为,日本科研人员退休年龄延长,占据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竞争性科研环境,加强培养青年科研群体。本庶佑现年76岁,37岁时成为教授。他十分重视基础医学,治学态度严谨,早早就获得国际学界高度认可。人们在赞叹本庶教授22年如一日坚持专项科研的可贵精神和业绩的同时,也应该深入考察日本顺应世界医药研发事业发展新形势,力保日本医药科研与开发继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思维和政策、运作举措。

    日本早在2001年就提出“50年内拿30个诺贝尔奖”的口号,这项计划公布之后,日本人18年就拿了18个诺贝尔奖,相当于每年一个,日本人究竟为何屡获诺奖?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学者的待遇:据日本厚生劳动省2006年调查,大学教授年收入71.4万元,仅次于飞行员。2008年,日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已达到90万人民币。再让我们看看日本在科研上的投入: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科学研究,2007年科研经费占GDP的3.67%,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远超过美国。日本企业、大学也十分支持科学家:日本企业专门为科学家设立各种奖项,让他们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收入安心工作。而日本大学多半是研究型大学,用科研带动教学,不浮躁,不功利,拼的是真实的科研成果。科学家赤崎勇50岁还没什么成就,但名古屋大学依然支持他,甚至花巨资为他建造实验室,后来,赤崎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他培养的学生天野浩,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师夷长技以自强,科学落后就是真正的落后,科学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018年10月《中国青年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藉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

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

    在河南许昌市鹿呜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氏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台风红色预警)中央气象台9月15日18时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强台风级)的中心今天(15日)下午5点钟位于广东省台山市东偏南方大约760公里的南海东北部海面上,就是北纬18.9度、东经119.2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400-55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50—27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60—80公里。

    预计,“山竹”将以每小时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将于16日下午到晚上在广东珠海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14—16级,45-52米/秒,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登陆后将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微博,2018年9月15日)

材料二:

    根据台风命名规则,西太平洋沿岸的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提出十个名字组成命名表,台风的名字就从这个表格中诞生,年复一年,循环使用。而如果哪个台风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亡,就会被除名,即意味着这个名字的台风再也不会出现,比如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的“天鸽”。那么泰国人取名的“山竹”,以后会不会再出现呢?

    “山竹”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多讨论,也许和它早早被预知不无关系。在“山竹”还在太平洋洋面徘徊,积蓄力量的时候,社交媒体上类似“最大风暴”“史无前例”的夸张字眼就已经广为流传。它们一方面为人们防灾减灾做出提醒,另一方面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谣言的温床。比如,很多人都把美国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一张佛罗伦萨飓风的照片错当成“山竹”的照片,最后让中央气象台都忍不住出来辟谣。

(摘编自曹吉利《台风天百态:“山竹”走了,还会回来吗?》,《新周刊》2018年9月17日)

材料三:

    清远市发布防台风全民动员令:经清远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从2018年9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停工(业)、停产、停课、停运。医院、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等不能停业的特殊行业,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广大市民群众要做好防灾避险工作。

清远市发布防台风全民动员令第3号。为防止市民外出购物和消费发生安全事故,现决定从2018年9月16日下午15:00开始全市停市,请全市商业企业、餐厅、门市、档口迅即遵照执行,坚决落实好停市要求,确保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复市时间另行通知。(清远市三防指挥部)

(摘编自清远新闻网官方微博《“山竹”来袭!清远感受到明显风雨》,2018年9月17日)

材料四:

    在别人都躲在家中避难的时候,他们毅然走上街头,维持着这个城市的秩序。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同样有需要保护的人。可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集体来到街头巷尾,保护民众和他们的财产安全,同样是血肉之躯,但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可还是有些人,不顾他们的辛苦,尽最大的能力给他人添堵,用自己的生命来作死。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汕头,东海岸边,为了一睹台风的真面目,有人带着孩子驾着车来到岸边观看。也有很多人秀下限,就是为了能火一把,遇到危险不好好躲避,反而趁势拍抖音,表演在台风中被吹飞等。没人想看到这样毫无下线的直播,大家平安度过这一场灾难,这才是大家最想看到的。别让英雄为你的自私买单!

(摘编自《致台风“山竹”中玩命想红的人》,《文汇报》2018年9月19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多部影片同场竞技,将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推升至58.4亿元的高度,观影人次达1.3亿,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仅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

被誉为大陆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春节档期叫好又叫座,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流浪地球》一上映在豆瓣网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片率从第四逆袭到第一,猫眼专业版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人民币53.34亿元。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材料二: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因此当刘戀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人们将其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

    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虛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不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已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流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的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

(摘编自《新京报》《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流浪地球》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影片传播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中国大多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

    《人民日报》刊文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还有一些差距。我们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捧杀也不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国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观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这些年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都一直是很有影响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想当年,大教育家孔子倾其一生,弟子不过三千,现在一门“慕课”,上万人平常稀松。2011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吴恩达把课程搬上了互联网,一门课的注册学生就突破了10万人。即便孔老夫子在天有灵,恐怕也会自叹弗如。

    “互联网+教育”,推倒了学校的“围墙”,各种在线教育资源得以轻松共享。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学校,英语老师周敏轻点几下鼠标,登录“一起作业网”,来自全国重点名校的30万道最新真题题库便呈现在眼前。不大会儿,一套高水平的试卷就组合好了,不久后,周敏便拿到了学生的电脑答卷成绩,不仅有得分,还有每个学生的失分点。“以前我们都用上学期的试卷,习题远远没有网上的试卷灵活和贴近时效。有了互联网,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

    现在的教育时代是一个没有边界的时代。在未来,谁能把教育做得边界无限,谁就占据了教育的制高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一语中的。

    小王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大三学生,家境贫寒,勤工俭学挤占了他大量时间。这不,4月11日一大早,他就挤上了公交车,靠着一个栏杆站稳,便打开了云课堂手机客户端,一堂课学完,他也正好到站。有了移动互联网,人们零零碎碎的时间就有了新的价值,等车、候机、排队……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聚沙成塔,谁说不能做成大事呢?

    说起来,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互联网提供了种种可能。这不,某知名品牌化妆品销售员赵力勤已经受益匪浅。上岗不久,大量顾客对林林总总化妆品的功效、适用年龄、适用肤质等提出诸多疑问,她显然力不从心。移动学习及时解救了她,公司在每个销售员的手机上安装了业务培训系统,不仅能让这些天南海北、很难集中到一起的销售员随时随地学习,还能让销售员把顾客信息发回公司控制中心,从而实时接收详细的美容指导。

    (摘自张烁《“互联网+”,催生打破时空的新教育》)

    材料二:

    2015年中国从事在线教育的企业数约2400~2500家,拥有数十万门在线教育课程,用户达到了近亿人次。这些在线教育企业如同蘑菇那样速生,也如同烟云那样很快消散,其原因当然有多种,但其共同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教育,采取了外科手术式的“互联网+教育”方式,互联网并没有真正深入教育深层。

    3月底,一则在线教师时薪1.8万元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在感到互联网的巨大力量的同时,每一个教育当事人都意识到,如何与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现实问题,已有的学校、教育机构和管理部门如何应对互联网也成为决定其自身未来状态的转换关键:选择得当就会给自身开辟宽广道路,选择不当就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摘自《“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2016年4月19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都还摸不着头脑;一边却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

    面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

    李洪波认为,“就算在互联网特别发达的美国,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没有形成有效的、公认的模式和案例。”所以,“互联网+教育”有一个过程,还有一段很长的路需要我们去继续探索和尝试。

    的确,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教师才是教育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

(摘自豆俊杰、王强《“互联网+教育”:冰火两重天》)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从《士兵突击》《鸡毛飞上天》到《红海行动》《我和我的祖国》,从黄金配角到绝对主角,十四年大浪淘沙,张译成长为影视界的中坚力量。他通过精心塑造角色,弘扬着时代的主旋律,使一个又一个形象深入人心。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张译,人民网文娱专栏(以下简称专栏)对张译做了一次专访。

谈电影:“流着泪把剧本看完”

专栏:接拍电影《金刚川》之前,也有其他好剧本找你,犹豫过么?

张译:有,但是我就喜欢这个主创团队,而且我是流着泪把剧本看完的,同时我和这个故事还有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1997年,我考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当演员要先当兵。我的新兵生涯在24军70师210团3营4排1班开启。就这样,在最基层的步兵连队中,我完成了向军人的转变。

《金刚川》的故事发生在1953年金城战役前夕,而金城战役中负责压制金化至金城之间公路的部队正是24军。能够在23年后去演老部队曾经的光荣历史,内心感慨无以言表。我觉得我必须去演,责无旁贷。

专栏:“张飞”这个角色是为你量身订做的吗?

张译:不是。人物原型名叫刘四,他是一位非常传奇的高炮手。在高炮班仅存他一人的情况下,他身负重伤,还打下了一架战斗机。这是让人无法想象的,因为每门炮需要编制7个人才能把它开起来。《金刚川》中很多情节都是基于真实素材,当年志愿军战士所面对的境遇更加残酷。在极端条件之下,中国军人无坚不摧的战斗精神,也是我表演中信念感的来源。

专栏:电影中,你用半残之躯控制一座高炮,还有不少高难度的戏份。有网友评价:不着痕迹的表演,又显得毫不费力。

张译:确实只是“显得”。演员这个职业像魔术师,观众只看表演结果。一旦看到魔术背后的秘密,或者看出表演是吃力的,整个魔术就失败了。演员一旦演砸了。就是影响整部电影。一旦开机,演员的体力精力,或是脑力心力,还得加一分控制力,都必须调整到极致。至于吃力与否,是我们演员自己的事儿。

谈表演:“两个字一一很难”

专栏:你曾经参演过多部军事题材作品,比如《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十年从军经历,对你演绎这些角色有帮助么?

张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所谓“千人千面”,军人也一样。但是出演军人角色,都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必须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军人,没有两年做不到。

举个小例子,当没当过兵,看他穿军装的样子就一目了然了。因为我们常年穿军装,就知道肩膀怎么使劲,腰腿怎么用劲。而这种“劲”会形成一种习惯体态,好像军装就长在你身上一样。感谢十年军旅生涯,让我更能感受到军人风骨,对我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专栏:可否分享从艺以来你对表演的理解和体会?

张译:表演是一门学科,是需要在理论指导下完成的、以丰富实践为前提的、不停完善改进自身的、不断接受市场观众检验的、职业风险和代价巨大的、无法被人理解又无需任何解释的工作。这些年的体会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两个字——很难。

角色演得越多,创作瓶颈就越窄,能力的天花板也就越低。好在现众一直包容,好在前辈始终关照,总有些角色和作品会影响一些人,让我的职业有一份尊严,让我的工作有那么一点社会价值。这是我的荣幸,感恩!

(摘编自人民网文化频道《张译解读<全刚川>,为何能演活中国军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