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名著导读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肇庆市第四中学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结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留着棕黄色小胡子的押送兵走列保尔跟前的时候,保尔出其不意地向他扑过去,抓住他的枪,使劲地往地下一按。刺刀刮着石头哧哧地响着。彼得留拉匪兵没有防备这个突然的攻击,马上吓呆了,可是立刻就拼命往回夺枪。

    保尔用整个身子压住枪,死也不放手。枪啪的一声响了。子弹打中石头,跳到沟里去了。

    朱赫来听见枪声,往旁边一躲,回过头来,看见押送兵正在狂怒地从保尔手里夺回自己的枪。他扳着枪转了个半圈,扭绞着那少年的双手。但是保尔还是紧握住不放。这时候,那个彼得留拉匪兵气昏了,猛一推,把保尔摔在地上。可是他还是不能够把抢夺回来。保尔倒在马路上,顺势也把押送兵拖着跟自己一块倒下去。这时候,无论多么大的力量也不能叫保尔放开手里的枪。

    朱赫来两步就跳到他们旁边,挥起他那只铁拳朝那J甲兵的脸上打下去。一秒钟后,脸上挨了两下铅块一般沉重的拳击的押送兵,已经放开了躺在地上的保尔,像一条笨重的袋子似的,滚到壕沟里去了。也就是这双强有力的手臂把保尔从地上扶起来。

(1)、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保尔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手法来写?
(3)、从文段的内容看,你得到什么启示?
举一反三
阅读汪夕禄的《零分》,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小旦从汪老师手里接过试卷。鲜红的零分像一面垂头丧气的旗帜猎猎作响。小旦很害怕,不敢看老师的眼睛。好在老师也没有看他,挥挥手说,回去给家长签个字。
②小旦心里难受极了。汪老师平时最喜欢他,上次看到他的指甲里藏了不少泥垢,亲自用指甲钳替他整理干净了。上学期,小丹的语文考了全校第一,汪老师当即就从自己的书橱里拿出同学们都垂涎三尺的《草房子》奖给了小旦,上面还有作者曹文轩的亲笔签名,神气得不得了。
③小旦看出来,易动感情的汪老师真生气了。从全校第一到零分,就是从老柳树上摔下来也不会这么惨。小旦叹了口气,含着泪回家去。
④路上的油菜花都开了,金灿灿的,黄色的花粉沾到小旦的身上,好香啊。小旦的家在一片油菜地的后面,门口有一棵高大的柳树,上面住了一窝灰鸟。正在家门口等小旦的老黑一看到小主人,摇着尾巴迎上来。小旦没心情理它,手里的试卷攥得更紧了。
⑤爷爷坐在院子的槐树下,一树的槐花白得像雪,香气四溢。爷爷的手里抓着那把乌黑梢子的二胡,眼睛微闭,吱吱地拉着,喑哑的琴声,在静静的院子里显得很特别,小旦找不出词形容。但他知道爷爷拉的是什么曲子,自从爷爷动手术以后,老是拉这首《病中吟》,有时候会把老泪拉出来,小旦也跟在后面流泪。过去的爷爷多么壮实,像谷场上的公牛,可一场病,爷爷就像泄了气的皮球,说话都抖个不停。小旦再不敢惹他生气了。
⑥小旦啊,回来了,锅里有好东西,你去看看。知道今天你们发榜,犒劳你的。
⑦小旦揭开锅,几个长相喜人的嫩玉米卧在清水里。小旦拿起一个,咬咬,真甜。小旦拣了一个大的给爷爷,站到旁边,等爷爷问他。爷爷心情很好,竟然没有问他成绩,很难得地拉了一曲《良宵》,琴声俏皮得像枝头的小鸟。
⑧小旦转身到屋里写作业。作业写完,天已经黑了。挂在天上的凉月很亮,院子里洒下一片银光。爷爷忽然喊小旦出去,让他坐到自己身边。小旦,你要什么奖赏?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吧。
⑨小旦不敢说话,把试卷递给爷爷。爷爷看完脸色就变了,鼻子里呼哧呼哧出粗气。小旦害怕了。爷爷你咋了?
⑩爷爷不答话,老泪下来了。人一老,眼泪就多。爷爷走回自己的屋子,一声巨大的叹息,差点把小旦的心砸碎。小旦咬咬牙,跟爷爷进了屋。
⑪老师说让爸爸签字,你打电话让他们回来吧。小旦说。爷爷不理他,没有开灯,脸朝墙躺到床上,月光从窗外照进,把爷爷的睡影沉重地映在墙上。
⑫爷爷你让爸妈回来吧,上次王小锐考了个不及格,她爸妈就从沈阳回来监督她了。我好不容易考了零分,你为什么不让他们从黑龙江回来?爷爷,我求你了,打电话给爸爸吧,我想他们了……
⑬小旦的再也忍不住了。他抱住了老纵横的爷爷。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①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从小生活在一个音乐家庭里,他的父亲老莫扎特是国家剧院乐队的首席作曲家和指挥师,非常受人敬重。
        ②在父亲的熏陶下,莫扎特在音乐方面的才华也日益成熟,经常为学校的一些活动创作曲谱,深得师生们喜爱,然而他所做的这些在老莫扎特看来完全不值一提。所以尽管莫扎特经常请求父亲向国家剧院推荐自己的作品,但父亲每次都这样拒绝他:“你还很小,你的创作能力只适合在你们那所小学里发挥,根本不能走进国家剧院!”
        ③父亲是国家剧院的作曲家和指挥师,按说莫扎特的作品有的是机会进入国家剧院,可是父亲却偏偏不答应。莫扎特伤心极了,他非常希望能有另外一个机会帮自己实现愿望。
        ④在莫扎特12岁的时候,国家剧院的院长请求老莫扎特为他的女儿创作一首小步舞曲,因为他的女儿要在国家剧院开个人演奏会。老莫扎特当然不会拒绝,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写好曲子后,就让莫扎特送到院长家。当时莫扎特正在创作自己的乐谱,接过父亲递过来的乐谱后就连忙跑出了家门,希望能快去快回接着自己的创作。
        ⑤【甲】那天刮着大风,当莫扎特走到一座小桥上的时候,风力突然增大,就在这一瞬间,像是有一只无形的大手突然把莫扎特手中的乐谱夺走了,乐谱被卷到天上翻了几个跟斗,然后就落进了河中。如果就这样回去,免不了要挨父亲的一顿责骂,莫扎特坐在桥上害怕得哭了起来。哭着哭着,他突然灵机一动:自己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让自己的作品进入国家剧院,现在不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吗?
       ⑥【乙】想到这里,莫扎特飞快地跑到附近的一个教堂里,他向牧师借了笔和纸,在教堂里续写起了在家已经写了一半的曲谱,结果没用三个小时就写完了全稿。随后他又细细地检查了一遍,确定满意后,这才告别了牧师向院长家跑去,并把这份曲子以父亲的名义交给了院长。院长太熟悉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了,当这首曲子出现在院长面前时,因为和以前的风格有很大的出入,顿时觉得耳目一新,非常开心,他立刻让女儿把这首曲子用小提琴练习。
        ⑦在演奏会的前一天,院长特意带着女儿来拜谢,他握着老莫扎特的手高兴地说:“非常感谢,你这首舞曲实在是写得太妙了!”说完,便让女儿把那首小步舞曲演奏给老莫扎特听。
       ⑧老莫扎特听着听着,心里狐疑开了,这根本不是自己写的曲子啊!当院长确定这是莫扎特送过来的乐谱时,老莫扎特严肃地看着儿子,莫扎特只能说出实话。听了莫扎特的话,院长和他的女儿都惊讶得连连点头称赞,老莫扎特则欣慰地拍拍儿子的头说:“我终于相信你是一个有才华的孩子了,但是你的勇敢比你的才华更可贵!”
       ⑨经此一次,莫扎特在奥地利乐坛上声名鹊起,为他日后的音乐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选自《读书文摘·经典》)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无价的奖赏

    ①当她猛然发现身边的手提包不见了时,吓得冷汗涔涔。那手提包里的钱和银行卡都在其次,关乎“命门”的是海关进出口手册和关税证明的单据,一旦丢失,将给她所在的报关公司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②她失魂落魄,跌跌撞撞到广场派出所报了案,然后,又心急如焚地雇来了三个人,让他们举着写有“一万元悬赏”的寻物牌,来回走动。阳光一点点离散,她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这时候,广场派出所的民警打电话来说,有一个人拾到棕色的提包。她急三火四地赶到派出所,的确是她的手提包,她惊喜地叫起来,可是等她打开拉链,却傻了眼,包里空空如也。像迎头挨了一瓢冷水,她心里的希望一下子熄灭了。

    ③拾到包的人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衣着破旧,看起来挺精神的。民警悄悄告诉她:“这男孩在假期经常来广场拾破烂,上次,他也说是捡到了提包,来交还失主,哪知失主说,就是这男孩在他坐的地方转来转去,不一会提包就不翼而飞,失主一口咬定,包就是他偷的。结果那失主不但没给赏金,还管那孩子要包里少的钱,甚至动了粗。”民警看了看男孩又说:“我怀疑,这次他又故伎重演,要不,我们仔细地盘问盘问,看看有什么破绽?”

    ④她忙摇摇头,即使以前男孩有过劣迹,她也不愿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怀疑和猜测他这次的诚心。许是猜出了民警和她谈论的内容,男孩涨红了脸,紧咬着下唇,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分辨道:“包是捡的,不是偷的。”

    ⑤她走上前去,拉过男孩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兄弟,姐姐相信你,即便你只是送来了空提包,也谢谢你。,”

    ⑥直到夜幕降临,也没有奇迹出现,她心灰意冷地往回走,月色清凉如水,冷得让她心寒。突然,身后窜出一个人来,往她怀里塞了个方便袋,然后掉头跑开,消失在幽暗的小巷里。

    ⑦等她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惊奇地发现,方便袋里竞是那些让她忧心如焚、想用一万元“赎回”的票据。突如其来的惊喜,让她恍惚置身于不敢惊扰的梦境中一般。

    ⑧除了现金,一切失而复得,还多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曾经,我把拾到的提包交给失主,却被失主反咬一口,诬赖我是小偷,我当时很后悔把包给了他。今天下午,当我看到地上的提包时,我心情很复杂,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捡起了它,怕失主着急呀!这次我得做聪明点,于是先交上空包,投石问路。没想到,你不仅相信我,还握了我脏兮兮的手。赏金我是不会要的,其实,你已经给了我比任何金钱都贵重的奖赏,那就是尊重和信任,我收下了,也谢谢你。请你一定相信我,我捡到包时里面就没有钱。

    ⑨她呆呆地站在夜色里,心动如潮,为那个受了委屈依然善良的男孩,为那个在困境中生存但内心并不贫穷的孩子。她总以为能让人心动的是金钱,却不知道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是人的体态、言语和笑容衍生出来的温暖与尊重。多少怀揣着真诚而来的帮助,多少明媚而纯粹的心境,被我们审视、猜忌和怀疑的目光灼伤,变得冷漠而麻木。其实,每一个善意都该得到尊重,容不得一丝龌龊的猜疑。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父亲的油菜花

曾剑

    ①时光逝去二十年,我早已步入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但那漫山遍野的金色的油菜花却一直摇曳在记忆深处。

    ②那时,春节刚过,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乡村静下来。我整日不出屋,坐在床头,等待父亲的脚步声。我常常是从清晨等到深夜,在风吹松枝的瑟瑟声里,慢慢睡去。

    ③父亲每天都出门,与其说是给我借学费,不如说是逃避。他心里清楚,正月里,山里人讲禁忌,不愿拿钱借人。

    ④“先到学校去吧,我借到了,就给你送去。”那天早晨,父亲说,是一种商量的语气。他目光躲闪,一直不敢面对我。偶尔我们目光相撞,我捕捉到的,是他满眼的愧疚。

    ⑤我眼前浮现出开学时教室里的情景:交了学费领到书的同学,满脸喜悦,有的拿着新书,在课来间追逐嬉闹,有的坐在座位上,把书翻得哗哗直响。而我,坐在教室一角,像鸵鸟一样将头埋在手臂间,不敢看别人。此时我分明能感知同学们的目光,将我那点可怜的自尊,一点点吞噬。从小学到初中,开学时的状况大都如此,我挺过来了。但现在,我突然对那喧哗与骚动的教室充满着惶惑与恐惧。我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人大了,自尊心更强。拿不着学费,我选择逃避。

    ⑥我没有回应父亲。他就又出去了。他的脚迈过门槛那一刻,回过头,目光却并没看我,而是盯着堂屋的墙角,仿佛是在同墙说话。他说,你等着,今天应该能借得到。父亲的声音很小,没有底气,不像说给我听,像是在安慰他自己。

    ⑦一连几天,父亲依然空手而归。

    ⑧正月十五的鞭炮响彻山村,炸得我心里一阵慌乱。正月十六,学校将正式上课。拖至正月十六还不去报到的,往往就自动辍学了。夜的黑从头顶压下来,我倒床便睡。

    ⑨记不清什么时候,父亲喊我起来,说,走,跟我到有康的小卖店去。

    ⑩有康是我家转弯抹角的亲戚,论辈分我叫他表舅。他在村口的三岔路开了一家小卖店。

    ⑪有康在柜台里的床上半卧。父亲在柜台外那张椅子上坐了,我就站在父亲身边。静坐一会儿,父亲直了直腰,他想说借钱的事,但他扫一眼有康那张倦怠的不耐烦的脸,到底没说出来。父亲只说我,说我的学习成绩好,不读书可惜。

    ⑫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瞅有康。有康那张脸,并没有因我的成绩好而变得和蔼。父亲站起杂,走到有康身边,隔着柜台,微低头,弯腰,膝盖好像也有些弯曲。他仰头看着有康,清了清嗓子,显然是在努力地说服自己,让自己有勇气张口借钱,但有康抢先封住了父亲的嘴。有康说:“现在生意不好做,你是知道的。四周的几个村子,倒是上这里买货,都是赊账,我都快撑不下去了。”

    ⑬我看见父亲像被人抽了脊椎骨似的突然矮了下去。

    ⑭我们走出小卖店,头顶那轮月,已偏向西天。月缺一角,天并不晴朗,不时有淡黑色云朵在月前掠过。

    ⑮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父亲说。我明白父亲为什么说这句话,他是在暗示我,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我已经不相信明天了。父亲借钱时那个可怜的样子,深深地刺痛了我,我要走了,打工去。

    ⑯夜在黎明中醒来。我像村子里别的打工仔一样,一个蛇皮袋,塞着我的铺盖,向镇上走。在那里,我将坐上远去的车。

    ⑰父亲送我,他在前面走。出了村口,他没走大路,选择了一条田间小道。我知道父亲的想法,他怕碰见熟人,怕熟人看见我上不起学。

    ⑱太阳露出瑰丽的光,天似乎是豁然亮了。父亲突然停下来,指着满田的油菜说:“你看,咱家油菜花开了。”我扫了一眼,眼前一片碧绿。父亲说:“你仔细看。”我顺着他的手指,果然看见一株金黄色的油菜花,就在离我们几步远的地方。父亲说:“要不,你还是上学校去吧,这油菜花都开了,太阳一晒,三两天就全开了。过些日子,天暖和了,就会结籽,籽饱满了,熟了,就是钱,够你交学费的。”

    ⑲父亲是在同我商量,更像是在乞求。他一直低着头,不正视我,只看着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

    ⑳我摇头。但在那一刻,我看见满山的矮松、碧绿的油菜,还有万绿丛中那朵金黄色的油菜花。阳光洒在油菜花上,美得令我心动。我感到天地陡地一亮。这么多天,心里的阴霾被那一片金黄驱得无影无踪。晨露沾在油菜花上,晶莹剔透。有一滴露珠,被松雀的鸣叫震落,似乎滑进了我的心田。我感到它的清凉,几天来,压在心中的不快被它冲刷走了。我的眼前,幻现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股金黄色的希望在心中升腾。我的腿软了下来,似乎已无力迈向小镇。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父亲趁机从我手中接过蛇皮袋。我们转身,沿着相反的方向,朝着学校走去。

    ㉑高中三年苦读,成就了我的军校梦。后来,我步入军区机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而父亲,依然在山里。他老了,70岁了。我们不让他种田,他说,水田侍弄不动了,早田还是要种的。

    ㉒于是,父亲只种油菜。

(摘自《辽宁日报》2018年3月,有删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轻蔑的一瞥

(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①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长拿起听筒:“喂!”

    ②“我是克尔齐警长。刚才有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我。”

    ③“或许你弄错了吧,”警察局长要他考虑一下,“几乎每个碰上警察的人都感到心虚,不敢正视。这看起来就像轻蔑。”

    ④“不,”克尔齐警长说,“不是这么回事。他轻蔑地打量我,从制服、帽子一直到皮靴。”

    ⑤“你为什么没有把他抓起来?”

    ⑥“当时我愣住了。在我想到这是侮辱的时候,那人已经不见了。”

    ⑦“你还认得出他来吗?”

    ⑧“肯定能,他蓄的是红胡子。”

    ⑨“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⑩“相当难受。”

    ⑪“坚持一下,我叫人来换班。”

    ⑫警察局长打出了一系列电话。他派出一辆救护车到克尔齐警长那个区去,同时命令手下的警察把所有蓄红胡子的公民抓起来。配备有无线电话器的巡警队接到命令的时候,正在值勤。有两个人正在试验哪一辆车跑得快,另外两个人在酒馆里庆贺店主的生日,还有三个人帮着一个同事搬家,其余的人在街上买东西。但一听到事情的经过,他们就急忙驱车直奔市中心区。他们封锁了一条又一条街道,逐户搜查。他们跑进商店、饭馆、住宅……凡找到一个蓄红胡子的人,就把他拖走。围捕刚开始了几小时,虏获就已经很可观了:五十八个蓄红胡子的人给带到警察总局来了。克尔齐警长,由两名护理人员搀扶着,挨个审视这批嫌疑犯,但他却没有指认出作案人。警察局长把这归因于克尔齐警长的健康状况,命令警察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A】“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⑬但审讯毫无收获。警察们要搜捕的那个人早已回到了他的寓所;警察按他的门铃的时候,他没有听见,因为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洗澡水准备好了之后,他倒是听见门铃声了,但那是邮递员送来了一份电报。消息是可喜的,有人给他在国外准备了一个好职位。不过,条件是:他得立即启程。

    ⑭“好,”这人说,“好,现在要做两件事。第一,胡子要剃掉,因为我讨厌它了;第二,要弄到一份护照,因为我没有。”

    ⑮他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重又穿好衣服。办完后,他到警察总局去,因为他知道只有在那里才能在很短时间内领到一份护照。说到这里,得补充一点:这个人事实上是轻蔑地瞧过克尔齐警长的,原因是克尔齐警长的样子极像他的表兄艾贡。对那个不中用而且欠着他钱的表兄艾贡,这人一向是非常轻视的,这种感情在他见到克尔齐警长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目光中了。申请护照的事并不如这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身边带有一些证明文件,也出示了电报,但都无济于事。他申请出国的计划,匆促得没有分寸,吓坏了经管护照的警官。

    ⑯“一份护照是一份重要文件,”警官解释说,“办这么一份重要文件是需要时间的。”

    ⑰这人点点头。“按规章制度可能是这样,但每种规章制度都有例外。”

    ⑱“这种情况我决定不了,”警官说,“只有警察局长才能决定。”

    ⑲像一些独裁者一样,警察局长也爱摆出社交场上老手的样子。他听取了报告后就把那警官打发走了,然后请客人就座。但客人要勉强装出笑脸却不容易,因为这位警察局长的模样长得像他同样厌恶的堂弟阿突尔。但是,客人脸上掌管微笑机能的肌肉却尽忠职守——这可是关系到护照的大事啊。

    ⑳“小官儿们胆小,”警察局长说,“他们总是避免作出任何决定。您马上而且在这儿就可以领到护照。您到伊斯坦布尔工作,是我们城市的骄傲。我祝贺您。”

    ㉑警察局长在护照上盖了个印,签上了名。他大大方方地把护照递给客人,好像那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什么小本儿。

    ㉒警察局长站起身来,把手伸向那人:“我祝您一路平安。”

    ㉓他把客人送到门口,向他亲切地挥手致意,然后走进审讯拘留嫌疑犯的房间里。为了缩短自己受折磨的时间,那些可怜人已经承认一些违法行为,但就没有承认克尔齐警长指控的那一条罪行。

    ㉔“继续审讯!”警察局长命令道。

现代文阅读二

文言启蒙

张大春

    ①那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无意间翻看了书橱里的几本风渍书,纸霉味腐,蛀迹斑斓,字体粗黑肥大,个个都认得,可是通句连行,既不会断读,又不能解意。但仍看了很久,觉得太奇怪了,只好请父亲给说一说。

    ②那是一套名为《史记菁华录》的书。多年后回想起来,当时捧在手里的,是给父亲翻烂了之后,重新用书面纸装帧过的小册子。父亲接过书去,卷在掌中,念了几句,说:“不懂也是应当。这是《项羽本纪》。”

    ③这一天晚上他给我说了楚霸王自刎在乌江的故事,却始终没解释书上的文句为什么那么写。我最后还是忍不住问了:“为什么你看得懂,我看不懂?”

    ④父亲回答的话,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一个个的人,你都认识;站成一个队伍,你就不认识了。是吧?”他把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扔,说:“这个太难,我说个简单一点的。”

    ⑤接着,他念了几句文言文,先从头到尾念了两遍,又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在将近五十年后,我依旧清楚地记得字句:“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⑥公,对某人的尊称。少,年纪还很小的时候。颖悟,聪明。学书,读经典。学剑,练武功。学医,学习医术,给人治病。卒,死了。

    ⑦他说到“死了”,我就笑了,他立刻说:“懂了?”

    ⑧那是一个笑话,描述的是一个我觉得非常令人悲伤的人。没有谁知道那人在死前是不是还医死过别的病家,但是能把自己活成个被称为“公”的年纪,应该还是有些本领的,只不过这中间有太多未曾填补的细节。

    ⑨父亲说:“文言文的难处,是你得自己把那些空隙填上。你背得愈多,那空隙就愈少。不信你背背这个‘公’。”

    ⑩“公少颖悟,初学书,不成。乃学剑,又不成。遂学医。公病,公自医,公卒。”

    ⑪这是我会背的第一篇文言文,一共九句、二十五字,行文者当然不是要颂扬这个“公”,而是借由一般行状、墓志惯用的体例、语气和腔调来发展嘲讽。那些刻意被省略掉的生活百态、成长细节、学习历程、挫败经验……通通像掉进沙漏的底层一般,只能任由笑罢了的读者追想、补充。你愈是钻进那些不及展现于文本之中的人生,缝缀出也许和自己的经历相仿佛的想象经验,就愈能感受到那笑声之中可能还潜伏着怜悯,埋藏着同情。

    ⑫从用字的细微处体会:“初”、“乃”、“又”、“遂”领句,让重复的学习有了行文上的变化,可是末三句显然是故意重复的“公”字,却点染出了一个一事无成者此生的荒谬喜感——即使它有个悲剧的结局。九句,每句不超过四个字的叙事,的确到处是事理和实象上的“漏洞”,却有着精严巧妙的章法,读来声调铿锵利落,非常适合朗诵。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