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的原因是(  )
①西学东渐的影响②近代工业对科学技术和人才的迫切需要③帝国主义列强的要求④清政府为了安定人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举一反三
《申报》于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

(事件•报道)以下是《申报》对中国近代历史事件、现象的报道。

材料一: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9日

材料二:英美租界银楼、酒馆、茶食等铺招牌凡有满汉字样者前惟除去“满”字,昨日起则将“满”字一律改为“新”字,如新汉酒席、新汉首饰、新汉茶食等,颇觉气象一新。

——《申报》1911年11月6日

材料三:1865﹣1895年各主要城市新办报刊统计表

上海

香港

澳门

广州

厦门

福州

汉口

天津

宁波

其他

合计

外文报刊

41

12

14

5

2

5

2

2

1

7

91

中文报刊

45

6

/

10

3

4

7

1

2

8

86

——刘文婷:《中国近代商业报刊研究》

材料四:一般人论报纸者,以为报纸之使命不外二端:一为传达正确消息,二为建立公正舆论。自表面观之,此二者如能忠诚以为,似已尽报纸之能事。殊不知一报纸之形成,尚有若干潜在之元素焉,兹分述如下:

    报纸之大众化。报纸既为社会之缩影,则报纸即为社会所有……报纸之内容既以大众为对象,故所载之消息,应以大众之利益为利益,大众之是非为是非,断不容有一毫私见存于其间。

    报纸之教育化。吾人试取报纸读之,自首页以至于终了,其间无往不含有教育之意味,若者为国内政情,若者为国际局势,若者为商业金融,若者为社会琐闻,皆一一显露于眼前……此诚现实之教育读物也。

    报纸之时代化。人类生活,故无时无刻不在推演之中,日复一日,进展永无尽期……报纸为时代之读物,自应随时代以进展,尤应领导大众以谋适应时代。

    报纸之民族化。中国为一半殖民地之国家,职司舆论之报纸,尤应具有民族化之元素。一方面固应将旧社会的遗留,予以清除,一方面尤须努力于民族独立国家完整之使命。

——摘编自赵君豪:《中国近代之报业》

人才选拔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入仕是1300年间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像当代知识分子多数参加过高考一样,科举时代读书人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只是少数……科举制与现代的文官制度无论是在考试内容上,还是在实施环境上,都有根本的差异,但两者采用公开考试、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是相同的。

——摘自《中国科举文化》

材料二: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和中西交流的密切,人们看到科举考试的狭隘之处,“所举非所用,所用非所举”,认为新式学堂教育才是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开启民智的正途。“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1871年日本政府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建立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技术体制,其中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教学内容也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教育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二战后,日本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教育经費在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所占比重超过20%,名列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首。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有1/3以上的成年人受过大学教育,工程师在人口中的比例居世界之首。

——摘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教材

材料四: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明确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現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但也存在一些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主要是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距,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暑,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政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摘自《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教育的发达远远超过前代。在乡村中,如《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识字课本,有一定程度的普及。……大观三年(1109),北宋24路共有学生167622人,……校产中有“学田”115990顷,“房廊”155454楹。在校学生之多,校舍之广,经费之大且如此充裕,不仅是空前的,在宋代也是绝后的。……南宋先后兴建的书院总数达300所以上,书院大多得到官方的支持。书院与州县官学,成为南宋地方的主要教育机构。
——摘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
材料二:表2:京师大学堂科目与专业设置简表
科目 专业 备注
经学科 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 各科预科阶段均须
开设的课程:
经学大义
人伦道德
中国文学
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 政治、法律
文学科 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
商科 银行及保险、关税等
格致科 算学、化学、物理等
农科 农学、林学等
工科 机器、造船、电气等
医科 医学、药学
 

——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


材料三: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组织的合作……促进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特色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海外国际学校。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在海外建设“鲁班工坊”。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

请回答: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