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单选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容易

1914年6月的一次突发事件,却成为一场历时四年的世界性战争的导火线。它是(   )

A、萨拉热窝事件 B、萨拉托加大捷 C、来克星顿枪声 D、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举一反三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说:“我们位于欧洲东部。我们至少有三条遭到进攻的路线,而法国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进攻的可能。”“我们所需要的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找到盟友。只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对我们就没有什么危险。”“除法国以外,各国都需要德国,德国应尽力利用它们的彼此关系,不让它们联合起来反对自己。”——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二  1888年即位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与首相不和,迫使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他曾说:“我认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
材料三  俾斯麦下台后,威廉二世表明其对外政策时说:“在我们德意志军旗的保护标志下,我们有理由提出要求:凡是外国人给予一切其他国家的某些权利也同样是德意志商业、德意志商人和德意志船只所要取得的权利。”——《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威廉二世的外交大臣比洛说:“当其他国家分割世界时……我们不会消极地躲在一旁。……如果英国人谈大不列颠,法国人谈新法兰西,俄国人侵占亚洲,那么我们也要求建立大德意志。”——《世界近代史参考资料选辑(二)》
回答:
(1)据材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
(2)据材料三、四,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四,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催化了国际分工,资本以其魔力无穷的巨掌将全世界卷入商品流通的大潮中,使一切国家的生产与消费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摘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19世纪下半期,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也被应用于军事领域: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的相继问世,使战争扩展到海底和空中;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使战争可以在更大范围展开。科学技术的成果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被用于军事,预示着未来的战争更加残酷。

——摘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三:“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抗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摘自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