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初升高名牌一级重点高中语文招生训练卷分块训练卷(四)八年级(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睛雪所洗,娟然如拭 , 鲜妍明媚,如倩女之(huì)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jǎn)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乌,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冻风时

②高柳

③泉而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作飞沙走砾      ②居庙堂之高忧其民 B、①若脱笼鹄        ②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①红装蹇者        ②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D、①夫能不游堕事    ②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风光图。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睢”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4)、文章第二段从三个层面描写满井的春景,请简要概括。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举一反三
文言文阅读。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内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人来此绝境,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中有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余家。四面高山,回环深映。有象耕雁耘 , 人甚知礼,野鸟名鸲(qú),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 , 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此中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

【注】①漈水:在东越的地方方言中称山上的泉水为漈。②象耕雁耘:大象大雁耕田播种。这是作者想象的天外世界的耕种方式,人已经从繁重的农耕劳动中解脱出来了。③伏:同“服”,信服。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