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单选题 题类:模拟题 难易度:普通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四月的日照,桃花娇羞,樱花烂漫,玉兰含苞待放,空气里充斥着一股甜蜜而又醉人的味道。 B . 雨后的九仙山如出浴美人,游人沉湎于氤氲的云气中,如梦如幻,喜不自胜。 C . 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就起“创城”高潮,经过外墙粉刷、护栏改装、路面平整等系列改造,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D . 第一回合取胜后,丁辉同学没有自满,决心卷土重来 , 拿下第二回合。直到夺取最后的胜利。
    【考点】
    【答案】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34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梦里都像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用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的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三岁小孩子,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自《饮冰室全集》

    文人风骨,让我们心驰神往;榜样力量,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在记录那些熠熠生辉的群星时,身边的那些凡人也很值得我们去铭记。

    “红鼻头 ”书摊

    陆建德

    ①近日收到友人随笔集子《担头看花》,封面上画的是英国一百多年前的一个流动旧书摊,想起自己小时候常去的书摊。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读故事大都始于六十四开的连环画。我家中外杂书倒是有一些,就缺连环画。出建德村的刀茅巷大门,往南走到庆春街,西拐过珠碧弄弄十几米,就有一个沿街的书摊(其实是书铺,但当年一直叫“书摊儿 ”)。那是专门借阅连环画的地方,不是卖书的。

    ②摊主个子中等,肤色白皙,背微驼,少发,极瘦,头颈细细的,几乎可以套用初小语文课里的诗句“三根筋挑了一个头 ”。他眼窝深陷,不苟言笑,很少说话,脸上最显眼的部位是白皮肤映衬下发红的鼻子。我们一批小伢儿不知他姓名,也不会对他以叔叔伯伯相称,背后叫他“红鼻头 ”。其实鼻子红大都是厌氧菌感染所致,只要不去求什么号称“祖传”的偏方,涂搽克林霉素凝胶或甲硝唑凝胶即可治愈。

    ③书摊朝南,店面十平米左右,泥地、天花板并不低矮。一张旧供台,两三条条凳,再加几个小板凳和一张竹榻,差不多就是摊主的全部家当了。“红鼻头 ”没有书架,因陋就简,却把他谋生的工具管理得井井有条:几块缝上了数十个小袋子的蓝布吊挂在墙上,书就插在布袋里,露出书名。墙上还拉几根细麻绳,连环画就像衣服那样“晾 ”在绳子上。还有一个在店西外的人行道上支起来的自制木板架子,等距离钉上几根横木条,摆放着主人的新书,招徕顾客。“红鼻头 ”经常坐在书摊外面的竹子靠背椅子上,观察路人的神情,有时打个招呼。

    ④“红鼻头 ”的家在哪里,我以前从来没有自问过。他平时晚间大概常睡在他的小铺子里,不然竹榻上怎么会有卷起来的铺盖呢?他有一个女儿,比我大几岁,也在刀茅巷小学读书,放学了就回到书摊,找个角落做功课。她的妈妈,我从未见过。

    ⑤坐在“红鼻头 ”铺子里看书,一本一分钱。书摊还提供出借的便利,第二天午前归还,每本收两分。借书回家阅读,时间从容,还能与兄弟姐妹或小伙伴共享。书摊制订了一些规矩,可以办理出借手续。除了留下地址,还得保证图书归还时完整无损。误了时间,摊主会根据自制登记册上的信息登门索书(“红鼻头 ”为此来过我家一次)。如果没有读完,可以办理续借,收费更高。五十年代的城市居民中,不识字的人还很多,“红鼻头 ”属于“有文化的 ”那个阶层。

    ⑥那时多数小朋友零用钱极少,偶尔长辈给一点,一般总是先去买零食或蜜饯之类解馋。单靠这一群体,书摊不一定维持得下去。暑期营业额应该最高,不过书摊也有生意冷落的时 候,尤其是在多雨的季节。那时竹椅搬进屋里了,“红鼻头 ”独自坐着,眼睛依然盯着街上  的行人,还在等待。

    ⑦第一次去书摊,或许是在读二年级的时候。我小学二年级开始,每天下午去祖父寓所,听他为我读《三国演义》。他坐在紧挨西窗的旧沙发里,一边读,一边解释,我坐在榉木小板凳上听。我似懂非懂,更加想从“ 小书儿 ”的图像上认识刘关张和诸葛亮的模样。书摊就像图书馆,也是个学习的地方,阅读的范围渐渐延伸扩展。偶尔看书入神,忘了时间。一次家里等我吃饭,姐姐在门外高声叫我回家,没听到回音,就赶到书摊找我,果然被她活捉。

    ⑧《铁道游击队》之类的“ 红色经典 ”也看,兴趣大都集中在他们的装束和肢体语言,比如驳壳枪如何插在腰带上,如何在铁路边等着,跳上飞驰的货车。我家在建德村最东端,隔了一条城河就是沪杭线。我们常去庆春门道 口看火车,专心寻找货车车厢外可以搁脚的踏板,可以拉攀的扶手,甚至梦想能像刘洪、王强那样一跃而上。我们有点失望,相信那时的车厢一定不一样。

    ⑨书摊连环画里最抢手的,还是《三国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和《隋唐演义》等历史故事。所有连环画中最悲壮的场面,是《杨家将》里的杨业杨老令公撞李陵碑而亡,厚厚的碑体竟折断为两截,可见意志和力量非常人可比。杨老令公儿子里武艺最高强的杨延昭杨六郎,也是小朋友们津津乐道的。《岳飞传》连环画可以和杨家将英雄事迹以及各种衍生故事配套。第一本讲岳飞出生在汤阴一个农家,母亲生下他时黄河决口,地就抱着岳飞坐在一只残破的大瓮里逃命,顺流漂到邻近某县,被人教起,活了下来。小说家的笔法常见于史籍不必深责。连环画里的断碑和水中破瓮刻在记忆中就成为事实。

        大概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对“小书儿    ”不再入迷但是走过书摊忍不住会往里面看上一眼。小学毕业那年,书摊关门了,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红鼻头 ”,也有一些关于摊主的传闻,无法证实。

    (选自“ 中国作家网 ”,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