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四川省成都市2018-2019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茶树的奉献

    我的家乡在福建松溪,茶叶是我家乡的特产,在我家后院的山上,便是一片美丽的绿色茶园。我爱家乡,也爱家乡的茶树。

    春天,雪融化了。万物慢慢地舒展出自己嫩绿的芽儿,茶树特别懂得春意,早早地发芽生长,才暖和不几天,就长得绿油油的,十分整齐,远远望去,就像绿色的海洋。茶芽长得特别快,差不多两个星期就可以摘了。

    春茶的茶芽虽然被人采得光秃秃的,但它没有一丝的忧愁和悲伤,因为它们深深懂得自己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夏天,茶树又开始了第二次生命。在充足的阳光下,茶树的芽叶长得很稠密。这时,阿姨们用勤劳的双手摘下茶叶儿,然后再加工成精制成茉莉茶。用这茶叶泡茶喝,可以使人提起精神。

    秋天,茶树上缀满了茶花。茶花的花瓣像雪似的,花蕊是黄色的,十分美丽。这花把香气送给了万家。过些时候,茶树上就挂了茶籽。茶籽可以榨成茶油,也可以培育茶苗。

    茶树的生命力十分顽强。它不像梧桐,一到秋天就会落叶,冬天它顶得住严寒冰雪的考验……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茶树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1)、文中春天茶树的生长特点是
(2)、题目中的“奉献"词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短文按结构方式可分三段,用“||”在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段意。
(4)、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分别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5)、短文是按顺序写的,从哪几方面写出茶树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6)、用波浪线画出短文的中心句。
(7)、短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一种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举一反三
课外阅读。

                                                                                               春蚕到死丝方尽

       镭的发现使居里夫人成为闻名全球的科学家。在巨大的荣誉面前,她虚怀若谷,待人谦逊。爱因斯坦曾经说:“在所有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倾倒的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为了躲避蜂拥而来的记者,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跑到乡下,他们在一间渔民的房子里住下了。可是,记者的本领是能够无孔不入的。一天,一个机灵的美国记者突然在那间农舍的门口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妇人,那妇人正坐在石阶上拿只鞋往外倒沙子。记者定睛一看,正是居里夫人,便庆幸自己命好,赶忙掏出笔记本,希望居里夫人说点可供发表的话,没想到居里夫人只说了这么一句:“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

      居里夫人有一个信念:科学属于人类,我发现了镭,应将它贡献给人类。听说镭的射线可以治疗某些癌症,居里夫人毫不犹豫地将镭的提炼方法公布于众。1906年,居里不幸去世后,居里夫人还把她和居里共同提炼的那一克价值百万余法郎的镭,贡献给物理实验室。有人劝她为了两个女儿将来的生活可以舒坦些,还是留给她们吧。居里夫人认为,重要的不是留给孩子们谋生的费用,而是留给她们一种可贵的精神武器。在她的教育下,两个女儿都成为很有作为的人。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辛劳而有为的一生结束了。居里夫人生前是非常喜欢春蚕的,看到蚕儿有求于人的只是几片绿桑,吐出的却是纤细晶亮的丝,她感动了,她觉得自己也似乎化为了一条春蚕。回顾居里夫人的一生,她确实是一位具有春蚕品格的伟人,她的光辉业绩和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

精品短文,脉络清晰

不老泉(节选)

八月的头一个星期高踞夏季的顶端,这也是漫长一年的顶端,就像摩天轮停止转动时最高点的那个座位。在此之前,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日子从温和的春天爬上来,而之后呢,会落入凉爽的秋季。在八月的这个星期,不管是苍白无力的清晨、阳光刺目的中午,还是重彩斑驳的黄昏,都是那样炎热,凝滞,静得出奇。夜里常常会出现闪电,但只见电光疾闪,却不闻雷鸣,更无甘霖。在这种怪诞而令人窒息的天气里,人们往往会干出些日后懊悔的事来。

不久前,就在这个星期的某一天,发生了三件事。这三件事乍看起来没什么联系。

清晨,梅·塔克骑马前往林间村旁边的林子。她每过十年就要到那里去一趟,跟她的两个儿子迈尔斯和杰西见面。

中午,林子主人的女儿温妮・福斯特终于忍不住了,决定设法离家出走。

黄昏,福斯特家门前来了一位陌生人。他是来找人的,但没说找谁。

你也会觉得这三件事毫不相干吧?但许多事往往就会出人意料地交集在一起,而那片林子就是这三件事交集的中心,就像轮子的轮轴。所有的轮子都有轮轴,摩天轮有轮轴,太阳则是昼夜不息的时光的轮轴。这些轮轴都是固定好的,最好别乱动,否则一切就会散架了。但是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等到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节选自【美】娜塔莉·巴比特的《不老泉》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