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卷
题型:语言表达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吉林省蛟河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考试试卷
科学研究和生产经验都告诉我们,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有许多是会发声的。不同的鱼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同一种鱼,①。例如大黄鱼,在洄游过程和产卵时发出的声音就不一样。有的鱼为了躲避危害而发声,有的为了招引异性而发声。可见,鱼之所以发声,②。现在,沿海的居民会通过听鱼的声音,来判断鱼群的特点,从而采取捕捞措施。因此研究鱼类发声的现象,③。
春联也叫对联、门对,是悬挂或张贴在楹柱门户之上的联语。{#blank#}1{#/blank#}:最初人们以桃木刻成人形悬于门以辟邪,后来蜕化为在桃木上画神以庇门户。春联的另一个源头可能是春贴:古人立春时多写“宜春”的帖子,日后渐成习俗。桃木色红,汉人认为红色辟邪、吉利,{#blank#}2{#/blank#}。特殊的是庙宇用黄纸,丧家守制用白纸。现在春节张贴春联,{#blank#}3{#/blank#} , 还想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
食物与财富关系密切。早期文明中,食物被当成货币,①{#blank#}1{#/blank#}。在现代社会里,食物不再直接等同于财富和权力,但它并未完全失去与财富的联系。②{#blank#}2{#/blank#},仍有无数例子回响着食物曾经扮演的重要经济角色。在英文中,家庭的主要赚钱者称为“breadwin-ner”(挣面包的人),金钱也被称为“面包”(bread);在汉语中,许多“食”字部首的字,如“饺”“馆”“饱”“饰”“饷”“馀”“馔”“饯”等等,都与富足有关;民间“挣饭钱”“赚吃食”“挣个仨瓜俩枣的”等俚语,都指向食物与财富的联系。现在许多国家在厘定贫穷线时,③{#blank#}3{#/blank#}。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01月07日)
山东省某市400多年前庞庄村人开始做麦秸手编,可见,该市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早期编织的物品主要是草囤子,草囤子俗称“气死猫”,意思是无论猫怎么折腾也打不开草囤子,吃不到里面的食物,这说明猫身体瘦弱,对草囤子无能为力。后来编织的品种越来越多,种类达5大类35种,多是日常生活用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产品档次较低的原因,麦秸手编工艺开始没落,现在编织麦秸的只剩下本村十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
①该市历史悠久,文明程度较高并非一定就是做麦秸手编而形成的。
②{#blank#}1{#/blank#}。
③{#blank#}2{#/blank#}。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相应成为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①{#blank#}1{#/blank#} ②{#blank#}2{#/blank#} ③{#blank#}3{#/blank#} ④{#blank#}4{#/blank#}
正方发言:顶尖名校毕业生接受了精深教育,可能具有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视野、才能,在某些领域造诣颇深,他们应该投身于国家建设急需的重要的科研攻坚项目中,而不能“大材小用”,到中小学教书。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