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质量测试试卷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楼下楼上

崔立

    ①晚上,我从外面进来,听到厨房间有叮咚叮咚的声音。我赶紧走进去。打开灯,一看,我傻眼了,青石板灶台上,溅满了水。再打开上面的橱,橱里面也都是水,橱顶,还有一滴滴的水,直往下掉。

    ②我赶紧打了物业的电话,一个女人说,明天早上,他们会派一位师傅来。

    ③一早9点,维修工准时来了。维修工摸出一个电筒,打着灯光看了会,说,我们上楼看看。

    ④敲门。一个男人打开门,穿着睡衣,头发混乱,刚起来的样子。男人说,有什么事吗?维修工说,我是物业的,他们是你楼下的,楼下厨房间漏水,我们上来看看。男人说,行。门打开,我们进去,厨房间漏水的地方,堆满了杂物,根本看不到。男人说,要不这样,你们先下去,我先整理下,一会,你们再上来看,可以吗?我们互看一眼,人家确实是刚起来。我说,行吧。从厨房走到门口时,卫生间打开,探出一个七八岁男孩子的头,男孩子挺有礼貌,说,叔叔,你们好。我说,小朋友,你好。

    ⑤走下楼。维修工说,我还要去别的地方,一会你上去看吧,有什么问题,打我电话。我说,可以。

    ⑥一会,有敲门的声音,我去打开。是楼上的那个男人。男人说,我来看看你这里漏水的地方。我说,可以。我带他进了厨房,男人看了眼,说,这可能是小区管道老化的问题,你也知道,这里是老小区,有些东西都已经使用很久了。男人又指指一根裸露在外锈迹斑斑的水管,说,你看啊,比如说它里面原本有10厘米的空间漏水,一生锈,里面的铁锈越积越多,你可以让维修工,弄一竹竿,从楼顶管道口直接往下捅,这样铁锈就能被捅下去了。男人还说……

    ⑦男人不停地说话,说出了各种可能漏水的理由。我不得不打断了他,我说,不管是哪个问题,也只能先从你那里寻找原因,对吗?A:男人了下,说,对,对。

    ⑧下午,我又找来了维修工。楼上的男人,已经清理掉了厨房间的杂物。那里的一根男人自己家的水管,上面有些潮湿,很明显的,是那里渗出的水。维修工对那男人说,是你家水管的问题。维修工又说,你要换根水管,我们物业没有换管子的工具,你还是到外面找人换吧。说完话,维修工走了。我还在那里。

    ⑨男人看了我一眼,说,要不,换管子的钱,我们一人一半吧。我听了有些吃惊。我说,是你家的水管子出了问题,为什么要一人一半呢?男人开始耍无赖了,说,管子是我的,那我完全可以不换啊。我说,可你影响到了我,我那里是因为你家水管的问题才漏水的。男人摇摇头,一副无所谓的表情。我一看,这要僵掉了,想想,那也只是小钱。我说,行,那就一人一半吧。男人笑了。

    ⑩我走出去时,男孩子从卧室又探出个头,说,叔叔,你们好。我心里还有些生气,但还是说,小朋友,你好。

    ⑪一会,外面找的修理工来了。我也上了楼。修理工关掉了阀门,借助工具,卸下了水管,又装上新的水管。修理工说,一共400块。男人掏出了200块。我也掏出了200块。在付钱的时候,男孩子跑了进来,也看到了我付钱。男孩子说,叔叔,不是我家的管子坏了吗?怎么你也要付钱呢?B:了一下,我说,这是我们两家人合用的水管,所以,叔叔也要付钱的。男孩子哦了一声,蹦蹦跳跳地就出去了。

    ⑫我下楼没多久,门被敲响了。我打开门,是楼上的男人。男人塞还给我200块钱,很认真地说,谢谢。男人转过身,匆匆上楼了。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我”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事件

开端

我发现厨房漏水,与物业的维修工到楼上寻找原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我回家不久就收到男人退回的钱和感激。

(2)、第⑦段A处和第⑪段B处划线的“愣”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A:人了下。

B:我了一下。

(3)、小说第⑫段最后写了楼上的男人来给我“退钱”,还表示感谢,他的行为有些令人意外。请揣摩楼上的男人这样做的原因。
(4)、联系上下文,说说文章以“楼下楼上”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岛崎藤村先生

周作人

    今天午前看报,忽见中华社东京二十二日电云,岛崎藤村氏于本日午前零时三十分在大矶逝世,享年72岁。突然看见,也还不怎么惊骇,却是很迫切的觉到一种寂寞之感。月明文库里的一小册《雪天的纸窗》正放在手边,拿起来翻着,心想能写这样文章的人于今已没有了,很是可惜又仿佛感觉自己这边阵地少了一个人,这寂寞便又渐近。

    我们最初听见藤村先生的名字,还是在东京留学的时代,这大约是明治四十年丁未,长篇小说《春》开始在东京《朝日新闻》上登载,其时作者年纪还只是36岁,想起来也正是36年前的事了。但是与藤村先生相见,却一直在后。第一次是民国二十三年甲戌秋间,利用暑假,同内人到东京去住了两个月,徐耀辰先生也在那里,承东大的中国文学会发起,在山水楼饭庄招待我们,其时来客中间有一位是藤村先生。这是8月4日的事,徐先生因为翻译《新生》,曾屡次通信,便去拜访一次,后来藤村先生差人来约小饮,邀我同去,于20日晚在麻布区六本木的大和田,这是第二次的见面。那天在坐的,除徐先生和我外,还有和仕哲郎、有岛生马二氏,连主人共计五人。藤村先生带来一本岩波文库中的陶仓觉三著《茶之书》送给我,题曰:赠周作人君,岛崎生。还客气说,是一本旧的,很对不住。其实我倒是比新的更觉得喜欢。饭后,主人要了几把折扇,叫大家挥毫作个纪念,详细记不得了,只就我所分得的一把来说,中间有岛氏用水墨写了一片西瓜,署款十月生,即是“有”字的字谜。右边藤村先生写短歌。

    署款藤字。案此系西行法师所作,见《山家集》中,标题日“题不知”,大意云,夏天的夜,有如苦竹,竹细节密,不久之间,随即天明。在《短夜的时节》文中也引有此歌,大约是作者所很喜欢的一首,只是不可译,现在只好这样且搪塞一下。徐先生写了两句唐诗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和仕氏与我只简单的署名,各写两个字而已。第三次见面又在7年之后,即民国三十年四月,我往日本京都出席东亚文化协议会文学部会的时候。开会后我于14日由京都到东京,住在帝国旅馆,17日中午应日本笔会之招,至星冈茶察。晤见好些旧相识的文人,其中最年长者便是藤村先生。这回又承以大著《夜明前》二册见赠,卷售题字曰:呈周作人君,昭和十六年四月,于东京曲叮,岛崎生。附有信笺一,纸云:“此拙著稍经执持,已略旧,唯系留置家中之初版木,因不复顾及失礼,持以奉赠,如承收纳作为纪念,幸甚。四月十六日。”藤村文库定本《夜明前》,我早已有了一部,但是重版后印,今得到作者持赠的初版本,回来以后便把原来的一部送给了别人了。总计我见到藤村先生,最初是在甲戌,那时他63岁,最后是辛巳,那时70岁了,因此我所有的印象仿佛是一个老哲人。《夜明前》第一册在昭和十年乙亥出版,上边的照相觉得最与我的印象相合。藤村先生是东亚文学界的大前辈,文章与智慧远出我们之上。见面时只是致敬,并未多谈,但我们直感得这是和我们同在一条线上的,所以平时很感到亲近,因此对于逝世的消息也就会觉得有一种近于恐慌之感了。

    藤村先生在文学上的业绩,自有日本文学史家会加以论定,我不能说什么,这里只是略述自己的印象以及感叹之意而已。藤村先生的诗与小说以前也曾读过好些,但是近年爱看杂文,所记得的还是以感想集为多,在这里我也最觉得能看出老哲人的面影,是很愉快的事。《雪天的纸窗》中还有几篇随笔,反复地读了很是喜欢,再去查原书,在昭和五年庚午出版的《在市井间》一册里找到了几篇,如《小诸的回忆》、《短夜的时节》、《养生》,而回想起要翻译,却终于不曾下笔,因为觉得这事情太难,生怕译不好反把原文弄坏了。创作中富有思想的分子,而这又有空间的与时间的博大性的,这是我所尊重的作品,藤村先生的感想随笔,就是小篇也多有此特质。而今已没有这样的人了,在这里正可谓之东亚的一损失,没有方法可以弥补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三日。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第一次问起“爱”这个字的意思。①当时认识的字还不很多,我在花园里摘了几朵早开的紫罗兰送给莎莉文老师。她很高兴地想吻我,可我那时除了母亲外,不愿意让别人吻我。那时候,莎莉文小姐用一只胳膊轻轻地搂着我。在我手上拼写出了“我爱海伦”几个字。

    “爱是什么?”我问。

    ②莎莉文老师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

    我第一次感到了心脏的跳动,但对老师的话和动作依然迷惑不解,因为当时除了能触摸到的东西外,我几乎什么都不懂。

    我闻了闻她手里的紫罗兰,一半儿用文字,一半儿用手势问道:③“爱就是花的香味吗?”

    “不是。”莎莉文老师说。

    我又想了想。太阳正温暖地照耀着我们。

    ④“爱是不是大阳 ”我指着阳光射来的方向问,“是太阳吗?”

    当时在我看来,世界上没有比太阳更好的东西了,它的热力使万物茁壮生长。但莎莉文小姐却连连摇头,我真是又困惑又失望,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老师不能告诉我,什么是爱呢?

    一两天过后,我正用线把大小不同的珠子串起来,按两个大的、三个小的这样的次序。结果老是弄错,莎莉文小姐在一旁耐心地为我纠正错误。弄到最后,我发现有一大段串错了,于是,我用心想着,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把这些珠子串好。莎莉文老师碰碰我的额头,使劲地拼写出了“想”这个字。

    这时,我突然明白了,这个字原来指的是脑子里正在进行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领悟到抽象的概念。

    我静静地在那里坐了许久,不是在想珠子的排列方式,而是在脑海中用新的观念来寻求“爱”的解释。那天,乌云密布,间或有阵阵的细雨,突然间太阳突破云层,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我又问老师:“爱是不是太阳?”“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中的云彩。”老师回答说。她似乎意识到我仍然是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但当时我依然无法理解的话解释说:“你摸不到云彩,但你能感觉到雨水。你也知道,在经过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爱也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没有爱,你就不快活,也不想玩了。”

    刹那间,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温暖的劈柴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可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岀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

    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任务一 新闻阅读】

    中新网湖州10月11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11日,浙江东林一片劣五类水质水域上,成排坐落在浮床上的水上无土栽培水稻(以下简称“水上稻”),呈现出一片金黄色的丰收景象。

    “水上稻”,顾名思义,种植在水中的稻谷,是著名杂交水稻专家李必湖研究成功的新型立体式水稻种植模式。

    通过将水稻种植在特制浮床上,使其根系生长于水中吸取养分,全程不施化肥农药,不仅能增加水稻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还可一定程度净化水域,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体污染。

    浙江东林,境内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密布。2019年5月,该镇秋粮家庭农场主蔡秋良引进“水上稻”技术,在自家的两亩水域上进行试种。

    “从目前情况看来,试种算是初步成功。南方水资源丰富,很适合‘水上稻’的生长。”当天,74岁高龄的李必湖亲自来到现场“督工”。看着“水上稻”在浙江扎下第一批“根”,李必湖心中感慨万千。

    “中国人口发展基数大,耕地又在不断减少。三五十年后,我们的粮食问题该如何解决?”退休后的李必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脱离传统土壤种植模式,拓展粮食种植面积?

    2008年,李必湖开始尝试“水上稻”栽培模式。水上种稻谷,水下养鱼虾。第二年,在他的家乡湖南怀化,第一批“水上稻”成熟,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比地上水稻高出数倍。

    湖南、贵州、福建、广西……几年时间下来,“水上稻”已在中国6个省份进行试点并大面积开始推广。

    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水上稻”栽培技术也不断升级,如今已具备净化水质功能。富营养化水体中超标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给水稻种植提供了天然肥料。

    “富营养化水体如何治理,是一个全球化的难题。”李必湖介绍,当下处理水体富营养化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类别,“物理处理成本高、化学处理容易将水中生物全部消灭,只有生物处理方式最为妥帖。”

    “水上稻”净化,便属于后者。根据试验,水质越差的水域,“水上稻”产量反而越高,净化能力也越强。

    阳光下,农场雇工挥舞手中镰刀,收割着沉甸甸的“水上稻”。据悉,东林今年每亩“水上稻”预计可生产800至1000斤大米,产值达10000元人民币左右。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一碗“雪花”面

马海霞

①那天,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雪下得不大,天气却极寒,北风吹在脸上刀割一样疼。母亲去外婆家了,由我负责午饭。我在火上炖了一锅白菜豆腐汤,掐着父亲快下班的点儿,煮上了面条。我平时不咋做饭,煮面条时放多了挂面,煮了满满一大锅。面条剩下就不好吃了,若母亲看到,肯定会劈头盖脸数落我一顿。

②正在发愁时,我看到门外街上修鞋的瘦大叔又来出摊了,不如将多出的面条送他一碗。我从厨房找了一个大碗,盛了满满一碗面条,端到瘦大叔面前,说:“今天太冷了,请您吃碗热面条暖和暖和。”

③瘦大叔放下手中的活计,客气地说:“不用不用。”但我哪里容得他拒绝,直接将热面条放在他的三轮车上,边往回走边说:“吃吧,吃完了我再给您盛,家里还有呢!”

④我正说着呢,父亲骑车回来了。我低声对父亲说:“面条煮多了,与其到下午坨得不能吃了,不如送给那修鞋的吃……”父亲听了,忙折回去,请瘦大叔来家里吃,说外面天冷。瘦大叔笑着说:“没事的,我在外面吃饭习惯了。中午来取鞋子的人多,我不能离开鞋摊。”

⑤父亲听他这么说,转身回家,让我把小桌子搬到外面,自己则盛了一碗面条,要到外面和瘦大叔一起吃饭。

⑥这么冷的天,父亲这是中了哪门子邪?父亲把酒瓶装进左口袋里,酒盅装进右口袋里,双手端面,出了屋门,我只好搬着小桌子紧随其后。

⑦瘦大叔见父亲非要和他喝两盅,也不好再拒绝。那天,父亲和瘦大叔一边吃面条一边碰杯喝酒,雪花飘落在他俩身上、脸上、饭碗里、酒盅里,两人依然吃得开心,喝得尽兴。酒足饭饱,父亲又陪着瘦大叔聊了一会儿,才返回家中。

⑧晚上我问起父亲中午在外面与瘦大叔喝酒吃饭的事儿,父亲打开话匣子,说了一段往事—―⑨父亲年轻时推着小车去外县买石灰,等买上石灰,往回赶到半路时,却发现随身带的干粮袋和水壶都忘在了石灰厂。父亲又饿又渴,便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讨水喝,男主人出来,听说父亲将干粮和水都弄丢了,忙邀父亲到家里吃饭。

①父亲落座,女主人给父亲盛了一碗粥,又递给父亲一个菜窝窝。女主人说,他们这里连续两年遭了水灾,只能请父亲吃这些,很是过意不去。父亲说,那顿饭虽然吃得不好,但受到了客人的待遇,因为那家人也是喝稀粥,吃菜窝窝。若人家递给他一个菜窝窝让他站在外面吃,父亲便有种乞讨的感觉。

①父亲的意思我明白了。我送修鞋的瘦大叔面条,初衷是让他帮忙消灭剩饭,送给人家时却一副大善人的模样。其实瘦大叔肯定带了午饭,也不缺我这碗面。父亲就不同了,他是把瘦大叔当朋友,陪他在风雪中吃一碗面,那是情义。

②后来,父亲和瘦大叔真成了朋友。瘦大叔说,他来我们这里出摊,是他下岗后的第一份职业,说实话刚开始干,有点磨不开面子,心情也非常低落。但那天,天那么冷,父亲还陪他在外面喝酒、吃饭、受冻,让他非常感动,心情也敞亮起来。

①事情过去多年了,瘦大叔每次来我家,都会提及那年冬天他和父亲在雪地里喝酒吃面的场景,那碗面让他吃得热气腾腾,寒意全无。

④父亲说得对,一碗“雪花”面,有了情义便有了温度。

现代文阅读

我把嘴凑近流水(节选)

夏 真

       ①四月半,花老得快。吧嗒一声,落在书本上。翌日清晨,花瓣沾了露珠,便有了衰腐的气息。

②在医院,我凝视着病床上的父亲。老父亲撑起头来叫唤我,如同一把旧斧子砍在树上,发出锈的声音。

③父亲是一块刚硬的石头。父亲性格刚直,不向外求,不存一丝坏心,不说人一句坏话。现在,这块石头渐渐腐蚀,一些器官已经老化,尘世皮囊呈现出一处处破碎:血栓、中风、房颤、肺部积水……

④我凝视着平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朝着他的小女儿笑,笑容显露最大的慈祥和善良,但略微空洞,因牙齿露风。

⑤父亲在盛年时候,面容硬朗,像版画里棱角分明的鲁迅。现在,父亲原本硬朗的五官变得松懈,有些肌肉已经消亡——这是苍老在每一个肉体上发生的物质流失。眼窝陷了,牙齿掉了,嘴巴如一张风干的网向颚部收拢。老人的嘴是一张收拢的网,皱巴,退缩,消去了向外界捕猎能量的旺盛张力。

⑥父亲出院后,躺在家中的床上,有几次哭,一块老去的石头会流泪,为此我很难过。

⑦一次,父亲对着最热心的二姐哭:“我软弱,没有力气。”父亲尽管中风多年,但精神好时,仍喜欢慢慢走几步。他最喜欢去五马街坐坐,看老街上人来人往,吃上一碗长寿馄饨,咀嚼这热而香的人间烟火,再坐坐,然后回家。

⑧又一次,父亲躺着翻日历,翻到他农历七月生日那天,竟然伤感,还直流老泪,对母亲说:“今年生日,还过得上吗?”一个老人,对那一截生命的尾巴,有了一丝丝衰弱的恐惧与战栗。像一个孩子,梦醒了,嘴边那颗糖变成空了。不,这个譬喻不贴切。但父亲老了,更多时候确实像一个小孩,生日时由儿女陪着吃一顿,是重要而盛大的事。

⑨父亲退休前是一个小学校长。在更年轻的时候,他极能“打路走①”。每在教完书之余,他沿着故乡那条血脉一样蜿蜒而绵长的溪流,行行复行行,行行复行行。走过溪口,走过外潭,走到溪尾;溪尾返回,走过外潭,走回溪口——那是一条多长的路! 跟着山峦一起绵延,随着谷风一起回溯。父亲当年打路走,挨家挨户去家访,免费辅导学生功课,助他们考上大学。

⑩但年迈的父亲早已无法再去丈量大地。一屋一床,是一个中风老人从世界溃败下来的退缩之所。墙上的时钟嘀嗒嘀嗒响,回音如心脏的颤动。父亲房颤得厉害。

⑪服红参,黄芪。父亲在体力稍微恢复后,日常拿起钢笔写写字。他很平静,在纸上写:你们放心,我体力好些了……

⑫生命是什么? 问题太大,不能回答。有点像一张虚无的纸,曾在纸上画了许多画,写了许多字,它被放入时间的流水中,渐渐被流水腐蚀、击碎,正如生命由旺盛到稀薄。

⑬……

⑭五月初夏降世。春天归入流水。

⑮我把嘴凑近流水…… 

  (有删改)

【注释】①打路走:方言,表“步行”之意。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