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双长满老茧的手

季羡林

    ①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

    ②然而,一天黄昏,当我乘公共汽车从城里回家的时候,一双长满了老茧的老妇人的手却强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像吸铁石一般吸住了我的眼光。我不由得深深地陷入回忆中,几十年前的往事蓦地涌上心头。

    ③我当时只有五六岁,喜欢帮助大人在豆子地里干活。在这时候,我的兴致是十分高的,跟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捉到一只蚱蜢,要拿给她看一看;掐到一朵野花,也要拿给她看一看……总之,这一片豆子地就是我的乐园,我说话像百灵鸟,跑起来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总想用最快的速度摘下最多的绿豆荚来。但是,一检查成绩,却未免令人气短:母亲的筐子已满了,而自己的呢,连一半还不到哩。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上。

    ④这一双手看起来很粗,由于多年劳动,上面长满了老茧,可是摘起豆荚来,却显得十分灵巧迅速。我注视着它,久久不愿意把眼光移开。从那以后,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在我的心里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

    ⑤后来长大了几岁,我离开母亲到了城里跟叔父去念书,代替母亲照顾我的生活的是王妈,她也是一位老人。

    ⑥每到夏末秋初,正当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也是王妈搓麻线的时候。我转过身来,侧着身子躺在那里,借着从窗子里流出来的微弱的灯光,看着她搓。最令我吃惊的是她那一双手,上面长满了老茧。这一双手看上去拙笨得很,十个指头又短又粗,像是一些老干树的枝子。但是,在这时候,它却显得异常灵巧美丽。这使我感到十分有趣。这一双手左旋右转,只见它搓呀搓呀,一刻也不停,仿佛想把夜来香的香气也都搓进麻线里似的。

    ⑦去年秋天,我随着学校里的一些同志到附近乡村里一个人民公社参加劳动。一位老大娘走上前来,热心地教我们:怎样抓玉米秆,怎样下刀砍。在这时候,我注意到,她也有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我虽然同她素昧平生,但是她这一双手就生动地具体地说明了她的历史。我用不着再探询她的姓名、身世,还有她现在在公社所担负的职务。我一看到这一双手,一想到和母亲、王妈的同样的手,我对她的感情就油然而生,再说什么别的话,似乎就是多余的了。

    ⑧就这样,在公共汽车行驶的声中,我的回忆围绕着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连成一条线,从几十年前,一直牵到现在,集中到坐在我眼前的这一位老妇人的手上。这回忆像是一团丝,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动,体积愈来愈扩大,形象愈来愈清晰。

(节选自季羡林《朗润集》,有改动)

(1)、本文围绕“长满老茧的手”展开情节,请结合选文③—⑦段补充表格中的内容。

事件

内心感受

不可磨灭

老大娘用长满老茧的手教我们砍玉米

亲切,肃然起敬

(2)、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①我说话像百灵鸟,跑起来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

②这一双手左旋右转,只见它搓呀搓呀,一刻也不停,仿佛想把夜来香的香气也都搓进麻线里似的。

(3)、请分析第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文章结尾写回忆“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是否矛盾呢? 如何理解画线的句子?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信 任 
         淅淅沥沥的雨,没完没了地下着,真烦人。最后一门课终于考完了,同学们都有说有笑地回去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想到刚才考场上发生的事情,心里堵堵的。唉!我该不该向老师说清楚呢?
        “时间不多了,请抓紧时间,作好交卷的准备。”监考老师一面巡视着全班,一面提醒我们。在剩下最后五分钟时,我正抓紧时间检查考卷上有没有错误,忽然,右边传来一个很轻的声音:“喂,第二张卷子的最后一题怎么做?”我扭着一看,右边并排的一位男生正缩着脑袋在问我。“这……”我不知如何是好。给他看吧,被老师发现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不给他看吧,他肯定对我有意见。
        看到我犹豫不决的样子,他有些急了:“快点呀,拜托了,拜托了!”
        望着他焦急的神情,我不由地想:算了,还是给他吧,就这一次。我小心翼翼地把卷向他那边挪了挪。蓦地,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难道这就叫帮助同学吗?这是作弊啊!想到这里,我又迅速把卷挪了回来,朝他摇了摇头。他显得又失望又生气,朝我狠狠地翻了个白眼。我没有理会他,抬起了头,正巧和老师的目光碰在一起,我不安起来,老师一定看见了我刚才的动作,以为我在作弊呢!
        铃声响了,我和同学们都交了卷。交完卷后,我总觉得老师还在用严厉的目光不信任地盯着我,心里总觉得别别扭扭的。我想去办公室向老师说明,可又怕老师不相信我说的话。
        对,不管怎样,我要去向老师说明。我把眼光从窗外迷蒙的雨景中收了回来,定了定神,离开教室,来到老师办公室门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沉稳地喊了声:“报告!”
        “进来。”监考老师正坐在办公桌前翻阅刚才收上来的考卷。
        我忐忑不安地走到她身边。
         “有事吗?”老师抬起头,微笑地看着我,脸上的皱纹清楚可见。“是不是考卷上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一边说,一边放下手中的考卷。
        “不,不是,我……”我支支吾吾,不知该怎么开口。“没关系,说吧。”老师和蔼地说。
        “是这样的,我刚才没有作弊。”看着老师慈祥的面容,我心里轻松多了,于是鼓起了勇气说。
        “噢。”老师放好了考卷,还是微笑地看着我。“刚才在考场上,我确实看见你做了些别的动作,但你终于战胜了你自己。你做得对,我相信你是遵守考场纪律的。”
       听了这些话,我顿时惊住了。怎么?是我多虑了,原来,不是老师不信任我,而是我不信任老师。我觉得自己开始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多么愚蠢。我欣喜地望着老师,感到这位以前一直让我觉得十分古板的老师一下子变得那么和蔼可亲。我与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得很近,很近了。
      “好了,回去吃饭吧。你看,雨又下大了。”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轻轻地说。
      我这才回过神儿来,向老师微微地鞠了个躬,转身退出了办公室。
      雨越下越大,我撑着伞,迈着轻快的步子走在被雨水冲得格外明净的石子路上。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愉快,因为我今天有两个巨大的收获:其一, 我战胜了自己,没有帮人作弊;其二,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师生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
        雨啊,真好!

阅读《龙眼与伞》回答小题

龙眼与伞

迟子建

    ①大兴安岭的春雪,比冬天的雪要姿容灿烂。雪花仿佛沾染了春意,朵大,疏朗。它们洋洋洒洒地飞舞在天地间,犹如畅饮了琼浆,轻盈,娇媚

    ②我是喜欢看春雪的,这种雪下得时间不会长,也就两三个小时。站在窗前,等于是看老天上演的一部宽银幕的黑白电影。山、树、房屋和行走的人,在雪花中闪闪烁烁,气象苍茫而温暖,令人回味。

    ③去年,我在故乡写作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

    ④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对妈妈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我再写一会儿。”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妈妈无理地说:“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

    ⑤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母亲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

    ⑥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几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痕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

    ⑦从阳台回到书房后,我将电脑关闭,站在南窗前。窗外是连绵的山峦,雪花使远山隐遁了踪迹,近处的山也都模模糊糊,如海市蜃楼。山下没有行人,更看不到鸟儿的踪影。这个现实的世界因为一场春雪的造访,而有了虚构的意味。看来老天也在挥洒笔墨,书写事态人情。我想它今天捕捉到的最辛酸的一笔,就是母亲夹着伞离去的情景。

    ⑧雪停了。黄昏了。我锁上门,下楼,回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也一样。朝妈妈家走去的时候,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我知道自己深深伤害了她。我虽然四十多岁了,在她面前,却依然是个任性的孩子。

    ⑨母亲看我真的是一副悔过的表情,便在晚餐桌上,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

    ⑩《额尔古纳河右岸》初稿完成后,我来到了青岛,做长篇的修改。那正是春光融融的五月天。有一天午后,青岛海洋大学文学院的刘世文老师来看我,我们坐在一起聊天。她对我说,她这一生,最大的伤痛就是儿子的离世。刘老师的爱人从事科考工作,常年在南极,而刘老师工作在青岛。他们工作忙,所以孩子自幼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沈阳生活。十几年前,她的孩子从沈阳的一个游乐园的高空意外坠下身亡。事故发生后,沈阳的亲属给刘老师打电话,说她的孩子生病了,想妈妈,让她回去一趟。刘老师说,她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觉得儿子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家人不会这么急着让她回去。刘老师说她坐上开往沈阳的火车后,脑子里全都是儿子的影子,他的笑脸,他说话的声音,他喊“妈妈”时的样子。她黯然神伤的样子引起了别人的同情,有个南方籍旅客抓了几颗龙眼给她。刘老师说,那个年代,龙眼在北方是稀罕的水果,她没吃过,她想儿子一定也没吃过。她没舍得吃一颗龙眼,而是一路把它们攥在掌心,想着带给儿子……

    ⑪那个时刻,我的眼前蓦然闪现出春雪中妈妈为我送伞的情景。母爱就像伞,把阴晦留给自己,而把晴朗留给儿女。母爱也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里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

阅读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谁说春色不忧伤

迟子建

    ①在我的故乡,十月便入冬了。雪花是冬季的徽标,它一旦镶嵌在大地上,意味其强悍的统治开始了。冬天裹挟着寒风,一吹就是半年,把人吹得脸颊通红,口唇干裂。

    ②被寒流折磨久了、被炉火烤得力气弱了、被冬日单一蔬菜弄得食欲寡淡的人,谁不盼着春天呢春天的到来是最铺张的,它的前奏和序幕拉得很长。三月中旬吧,就有它隐约的气息了。连续几个晴天后,正午时屋檐会传来滴答滴答的水声,那是春天的第一声呼吸,屋顶的积雪开始融化了。人们看见活生生的水滴,眼里泛着喜悦的光影。但别高兴得太早,春天伸了一下舌头,扮个鬼脸,就不见了。寒流的长鞭子又甩了出来,鞭打得人还不能脱下冬衣。人们眼巴巴地看着屋檐滴水时凝结的冰溜儿,就像望着脆弱的琴弦,不敢把动人的旋律弹奏。到了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全然融化了,家家的白屋顶露出了本色,这时春天的脚步真的近了。雪花隐遁,天空由灰白变成淡蓝,太阳苍白的面庞有了暖色,河岸柳树泛红,林中向阳山坡的达子香花,羞答答地打骨朵了,人们饲养的家禽,开始在冬窝里频频伸展翅膀,想啄春天的第一口湿泥,做自己的口红。这时的春天怎么说呢,是到了婚日的盛装的新娘,呼之欲出了!

    ③春天就是一个宝石库,那里绿翡翠最多。地上的草,林中的树,园田的菜圃,呈现着一派娇嫩的绿;山间原野的花儿,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蓝的如宝石,红的如玛瑙,白的如珍珠,金黄的如琥珀。到了五月,春天波涛汹涌地来了,所有的生命都荡漾在它明媚的波涛里!

    ④但这样的春色,也许过于寻常,并没有烙印在我心灵深处。我对最美春色的记忆,居然与伤痛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有两个年份的春光,分别因身体和心灵的伤痛,而化为了化石,嵌在我骨头缝里,无法忘怀。

    ⑤三十四年前在大兴安岭师专,春末时分,突患牙痛。有过牙痛经历的人都知道,那种痛锥心刺骨,尤其是夜深它扰得你不能安眠时。记得我被牙痛连续折磨了两昼夜,一天凌晨,天还没亮,我实在忍耐不住,一个人悄悄穿衣起来,出了集体宿舍,走向校园西侧的原野。那天有雾,我张开嘴,希望雾气能像止痛散,发挥点作用。当我步出宿舍区,接近原野的时候,发现了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走近一看,是台用于耕地的拖拉机! 我想起白天时,曾望见它在原野上工作。拖拉机驾驶舱的门,居然一拉就开了。我像发现了一个古堡,兴奋地跳上驾驶室。完全不懂驾驶技术的我,试图开动它。我不知哪里是油门刹车,双脚乱踏,手抚在方向盘上,振振有词地喊着前进前进,可拖拉机纹丝不动。但这丝毫没有减淡我的热情,我像对付一匹野马似的,执意要驯服它,一直和它战斗,直到雾气野鬼似地在日出中魂飞魄散,我才大汗淋漓地休战。太阳从背后升起来,照亮了我面前的原野。它的绿是那么的鲜润,就像一块刚压好的豆腐,只不过这是块巨大的翡翠豆腐!这片触目惊心的绿震撼了我,我跳下拖拉机。牙痛就在我奔向原野的时刻,突然止息了。病牙撤兵,整个身心都获得了解放。我感恩地看着春天的原野,想着它蛰伏一冬,冲出牢笼后出落得如此动人,可我从未细心打量过它,辜负如此春色,实在不该。

    ⑥另一片记忆中的至美春色,是与2002年联系在一起的。那年5月3日,爱人在归乡途中车祸罹难,我赶回故乡奔丧。料理完丧事,回到塔河,正是新绿满枝的时候。姐姐见我很少出门,有一天领着孩子,拉着我去堤坝走走。太阳已经很暖了,可走在土路上,我却觉得脊背发凉。堤坝是我和爱人常去的地方,我们曾在河边打水漂,采野花,看两岸的山影、庄稼和牛羊。我走下堤坝,看到几棵嫩绿的柳蒿芽,随手采了,那是我和爱人喜欢吃的野菜,把它用开水焯了,蘸酱吃鲜美无比。我采了柳蒿芽,又看见了野花,白的,粉红的,淡蓝的,星星似的眨眼。我没有采花,因为以往采回的野花,会放到床头桌上,照亮两个人的梦境。想着爱人与这样的春色永别了,想着再无人为我采撷这大好春色,伴我入梦,我忍不住落泪了。“万木皆春色,惟我枝头泪”是我内心此刻最好的独白。那天我怕姐姐看见我的泪,便朝茂密的柳树丛走去。泪眼中的春色飞旋起来,像一朵一朵的云,在人间与天堂之间绽放,那么迷离,那么凄美!四野寂静,我听见了自己的心跳声。我想一颗依然能感受春光的心,无论怎样悲伤,都不会使她的躯壳成为朽木。爱情的春光抽身离去,让我成为无人点燃的残烛,可生命的春光,依然闪烁!

    ⑦我最爱的词人辛弃疾,曾写过“春风不染白髭须”的名句。是啊,春风染绿了山,染红了花,染蓝了天,染白了云,可它不能把我们的白须白发染黑,不能让岁月之河倒流。但春风能染红双唇,能让它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吐露心语,在夜深时隔着时空,轻唤你曾爱过的人,问一声:你还好吧。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水稻生长在村庄

晓寒

    一切好像是突如其来的。

    我一大清早醒来,发现水稻已经攻占了村庄最后一处空旷。它们早有预谋,没有刺探和迂回,从四面八方直接完成了包抄。就像一场力量悬殊的保卫战,等你发觉对方长驱直入,已经无力回天了。

    水稻统治村庄以后,取了个新名字,叫禾苗;一天之前,它们还是另一个名字,秧苗,一畦畦绿蒙蒙地浮在清水之中。此刻,它们刚刚换了地盘,矮塌塌的,叶子稀稀拉拉,背着阳光打开,又窄又短,这一片和那一片之间预留着一截距离,水的光芒从那些缝隙里泛了出来,织就一条条纵横交错秩序井然的光带。风一趟一趟地撒野,依然看不到想象中的堆涌过来的波浪。它们始终捍卫着一种近乎颓丧的姿势,仿佛稍一动弹,便是不可饶恕的僭越。

    只有我知道,那是用来迷惑外界的假象,水稻的骨子里是执拗的。它们争分夺秒地成长,十几天的时间,就像一把把雨伞砰砰地打开,彼此之间互相勾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浮起一蓬蓬绿烟,将田埂、土路、溪流悉数淹没。它们把农人赶到路上、家里,把牛和羊驱赶到山头、河洲的蔓草荒烟。农人乐于被如此驱赶,在土路上哼着粗俗的俚曲,狡黠在皱纹里蠕动;牛羊却不甘心自己的地盘被莫名其妙地占领,嚼着青草的间隙回头盯着水稻,长一声短一声地抗议着。

    稻花一直在寻找时机,它们等待得太久了,直到夜色最浓时才一声不吭地打开,细小,琐碎,挂满一身的粉尘,样子很像柳絮,但不曾像柳絮一样满世界地宣告自己的到来。它们低着头,像犯了错的孩子,那一丝香气,也被牢牢地克制。美丽、鲜艳、芬芳这些招摇的词语,不在它们的字典里。除了真正的农人,没有人在意过它们。

    小时候我从稻花身边经过,也不会看上一眼,因为它们实在没有吸引我看一眼的欲望。直到很久以后,我看到一张高像素拍摄放大后的稻花照片,一瞬间惊住了。洁白的花苞成串地坠着,像圆润的珠子沿着直线的轨道脆生生地移动,汇集了梅花的素雅,栀子花的饱满,这般的无懈可击。可是,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注意了这种安静之美?我们或许已经惯于被生活的浮华绚烂蒙蔽双眼,我们的审美,却已然远远落后于蚱蜢、蝴蝶、泥鳅、青蛙甚至是只在夜空出没的萤火虫。它们不像我们自以为是,直接进入事物的本质,它们懂得稻花,安于其间,守候每一朵花的生死。

    稻花凋谢以后,水稻进入最美的年华。安守内心,养精蓄锐,青涩,饱满,直到遍体黄透,完成生命的点睛之笔。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忙着向阳光邀宠,在暧昧的阳光里搔首弄姿。唯有水稻,拒绝了阳光的威势和诱惑,低眉垂首,把自己交给了土地。

    村庄里一草一木皆是风景,但没有哪一种风景能胜过水稻。稻穗低垂,剑叶高举,如一阙唱入篱落的楚风,灵秀、质朴,是与生俱来的江南;苍凉、厚实,是对遥远中原的收罗与容纳。

    很多年后,我堕落成了村庄的过客,村庄却已非昔日的村庄。炊烟、牛羊、犁铧、翻耕时农人的吆喝、打稻机的喧哗、刷着石灰盖着褐瓦的泥巴屋、软绵绵的富有弹性的土路,只能结伴走进泛滥的诗歌,成为诗人的工具。诗人像驱赶牛羊一样,驱使着它们去解冻记忆,发掘哀愁。

    我很少做梦。有一个晚上,我做梦了,梦见水稻在村庄里彻底消失,村庄空空荡荡,沦为一片荒芜,只剩乱鸦穿空、枯叶随风。

    母亲在世时经常说,梦是反的。我认同母亲的话,我并不相信水稻有一天会在村庄里消失。这样一种农作物,几千年前存在于阡陌,几千年后也必定会存在于村庄。至少,它们将成为怀旧的标本,村庄的象征和救赎。

【爱国散文·我来赏】文学社的同学们搜集了一篇充满家国情怀的文章,请你与他们一起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让我好好看㸔 你 林湄

傍晚,车子经过兰州临河的带状公园时,友人说那条河就是黄河。“啊,黄河!”我吃惊地重复着,忙叫友人停下车,让我看看黄河——这是我梦寐中的景致啊!

在刚开始认识汉字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黄河”与“长江”。后来,我总是以文人的童心,想象着黄河的壮观与独特,想象着她咆哮、搏击,如万马奔腾。

记得从前,老师曾以一种低沉忧郁的语气给我们讲述黄河的故事。历史上黄河流域频繁地暴发洪水,相传最早与洪水做斗争的是共工氏族,他们靠木、石、蚌器从山丘取土填充低洼,抵挡水浸。尧当部落联盟首领时,鲧借鉴共工氏族的治水经验,将填充低地改为筑土围墙。舜为首领时不满意洪水浸泡即溃的土墙,任命鲧的儿子禹治水。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几经考察,采取以凿山辟谷疏导为主的治水法,从而减少了洪水的灾患。

人们没有怨恨“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是在黄河的水患中看到了禹的力量、禹的精神。后人冠之为“大禹”,因为禹是一个大写的人,写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战胜艰难险阻的史书上,也印记在后人的脑里。

黄河啊,正因你有那么久远而沧桑的历史,所以成为我梦中的神往之地。

我从小生长在东海岸旁的海滨古屋里,黄河于我既熟悉又遥远。后来,我离开了那片 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直未能亲见黄河成了我心中的一桩憾事。

现在,我站在兰州滨河中路黄河南岸,夜幕即将降临。趁着夕阳未落,黄河,让我好好地看看你——你静静地横卧在我面前,东临中山桥、黄河索道,西连《黄河母亲》雕塑,南依小西湖公园,北与“白马浪”为邻。

你安详如雕塑中的母亲,以你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子孙。如今,当周遭的世界变得流光溢彩,你仍然是那么朴素,保持着你的端庄与宁静。我凝视着你,想象自己依偎在你的臂膀之上,感受着你的温暖,倾听那轻柔的细语……

岸边矗立着著名的兰州水车,那是兰州段家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明嘉靖年间,兰州人段续任云南道御史时见到当地用筒车灌溉农田,于是绘成图样保存在身边。晚年,他回到故里,仿制出水车。

友人说,四十多年前,有252轮水车林立在兰州黄河的两岸。那是何等壮观、独特的景观! 水车源自人类的智慧,既像一件艺术品,又灌溉了农田,养育了子孙。它们咿咿呀呀,日夜欢唱着,歌唱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歌唱着人们辛劳而又快乐的生活。今天的水车固然是滨河中路带状公园里的点缀品,但它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深思启迪

沿着带状公园的南岸,我来到了黄河铁桥下,这里是古代通羊皮筏子和木舟的渡口,也是明洪武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浮桥遗址。眼前的铁桥则是光绪年间清政府请德国人建成的。

站在铁桥上,望着桥下平静无波的黄河水,想象着黄河水上涨时羊皮筏子在滚滚波涛中漂流的画面。是不是像漓江上的木筏一样,上面站着一位艄公,他握着一根长竿,在水上悠哉滑行? 其实,羊皮筏子比木筏更轻便。将几块羊皮绑在一起,吹足气,即成黄河上来去自如的筏子,即使水流湍急,也能横渡激流。

艄公如何能在羊皮筏子上点篱自若,顺水势颠簸而去? 是他们的机智镇静制服了波涛,还是因为他们是黄河的主人,在黄河面前自有无畏与淡定?

正流连忘返时,最后一朵晚霞渐渐隐去。

夜色深沉,北岸白塔山上寺院的灯火亮了起来,兰山索道闪着彩色的光。我依然痴痴地伫立在黄河岸边。夜色中的黄河固然另有一番风情,但更让我留恋的还是黄河本来的面目,那不经装饰的母亲般的面容。

黄河,无论我走到哪里,你都在我的心头!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