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14 山水画的意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向匠人致敬

    ①气象学家竺可桢一生记下了千万字的日记,其中气象方面的内容就占了较大的比例,无论到哪里,像桃树开花了、柳树长出叶子了、燕子从北方飞来了等,他都有记录。而正是凭了这样的“笨功夫”,他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与计算机时代把历史资料经过整编后概括出来的世界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大趋势,竞是同一个方向。

    ②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年轻时为应对陈独秀“字则其俗在骨”的批评,他琢磨出了这样一个“笨办法”:每天,准备一尺见方的纸,百张;先用淡墨临习汉碑,等写完后,前面的纸也干了,再折四格写;最后用此纸写行草。如此,他苦练了两年才告一段落;后来,在北京又续练各种碑帖;直到1930年前后,才算是能稳准地运用悬腕。苦练了20年,沈尹默终成一代大家。

    ③从表面上看,无论是竺可桢还是沈尹默,确乎够“笨”够“拙”,他们几乎是用了一生的时间投入于自己的事业和兴趣爱好。虽然,他们最后成功了,但是从投入产出的绩效比看,似乎太差劲了。如果他们能够走点儿捷径,再玩些诸如自我包装之类的花样,不也能够早早成名吗?何必如此折腾自己呢!殊不知,缺少了时间的积淀,缺少了艰辛的努力,谁能保证其气象研究和书法创作的质量?

    ④由此观之,所谓“笨人”,那只是“明白人”的代名词而已。事实上,只有下过“笨功夫”的人,才知道“笨功夫”的意义所在。就像作家刘震云说起外祖母,虽然身高只有一米五六,却是方圆几十里割麦子的“头把镰”,速度特别快。她的诀窍,也是她的“笨功夫”,就是割麦子的时候腰弯下去后,就不

再直起来,一直埋头收割。因为如果直起一次腰,就会直十次。你会割割停停,速度当然就慢了。原来“笨功夫”的背后蕴藏着能动的大智慧。

    ⑤是啊,“笨功夫”,不是平庸,不是呆板,更不是不动脑筋,而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一万小时定律是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的作品《异数》中提出来的,其理论核心为量的积累,可应用于所有领域、所有学科。一万小时定律解释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l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否则,不愿辛勤耕耘,总想着一蹴而就、一鸣惊人,企盼天上掉馅饼;不想凭自身努力证明自己,总想着投机取巧,那注定走投无路。

    ⑥做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做专注于事物本身,“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人,说到底,就是要做弘扬工匠精神的“匠人”。

    ⑦其实,在各个领域,像这般肯下“笨功夫”的“笨人”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选手。他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我们要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要不得,以工匠精神支撑企业家精神,支撑制造强国建设”。“差不多就行”的心态,无疑是与下“笨功夫”、具“匠心“格格不入的。我们要把做“笨人”、具“匠心”与“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迈上中高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联系起来。这不仅是李总理对中国青年寄予的厚望,也折射出甘做“笨人”、善具“匠心”的真谛。

(1)、文章开头从竺可桢和沈尹默的事例写起,其作用是
(2)、下面哪些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说一说理由。

材料一  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材料二  川航机长刘传健在机舱玻璃突然暴碎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志力,克服高空失压和零下四十多度的低温,成功让飞机迫降在了成都双流机场,挽救了119位乘客和9名机组人员的生命,这一壮举被民航业界专家称为“奇迹”。

材料三  当今娱乐圈出现了许多所谓的“网红”,他们靠精心设计和包装,网络海量传播,一夜成名,但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却又都销声匿迹了。

(3)、下面各项与本文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B、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举一反三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梁晓声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家宝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文章有改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宽容

    ①“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宽容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我国战国时期,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见”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一下激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流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③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相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④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做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家人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地三分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信后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由来。

    ⑤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

    ⑥《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的一件事:一味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一个抬价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堪想象。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

    ⑦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于笔的语言,恶语相向,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朋友,好好想一想,何必呢?为什么遇事不退一步?为什么对别人不可宽容一下呢?

    ⑧当然了,我们所说的宽容是有原则、有限度的。在大是大非面前,当有人侵犯党和人民的利益之时,应挺身而出,绝不能姑息养奸,苟且偷安。这是不在话下的。

    ⑨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对宽容气量的赞美。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事啊!

(选文有删改)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做命运的朋友(有删改)

    ①培根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在命运面前,我们不能任凭摆布,而要把它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命运的朋友。

    ②做命运的朋友、不低估命运的力量,聪明如李白,也只道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只能逍遥远旅,留下几片华美诗词。不凡如梵·高,奇妙的思维里诞生出名画,命运却似乎有意戏弄,直至他离开人世,也未见自身功成名就。伟大如杜甫,也只能呼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命运给予了他忧国忧民的胸怀,却没有让他舒展举脚,救国救民。由此可见,命运不可低估。

    ③做命运的朋友,不高估命运的价值,谁道听天由命,则心境开阔呢?晚年失聪的贝多芬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力,完成了一首首世界名曲,“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他若高估了命运的价值,世界的文化宝库中又将遗失多少瑰宝?残疾的史铁生先生凭着对生命执著的信念,完成了许多动人心弦的作品,最终无悔地辞世。坚忍如蓝湖水的他若不是做命运的朋友,又怎能度过如此精彩的人生呢?命运的价值的确不可高估。

    ④做命运的朋友,平等交心,命运是一种信仰,就像莲花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命运不可高估或低估,把命运放在平等之位,平视它的一举一动,实现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席慕蓉女士经常心怀感恩,以一种旁观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找到对人生不一样的诠释。她通过自身观之,也透过别人之眼,审视世界种种命运,她迷惑过,但从不抱怨,因为命运是她的朋友。

    ⑤命运是建在因果之上的玄塔。你选择了什么,命运就会给予回应。种的因,开的花,结的果,就这样在人生的白纸上隽永地写下去,我只做命运的朋友!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曾昭安

1835 年 10 月的一天,著名诗人普希金收到作家果戈里的来信,信中说:“我想开始动 手写《死魂灵》,故事拉得很长,将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果戈里为何在动笔之 前给普希金写信呢?

原来,《死魂灵》的故事素材是普希金提供给果戈里的。普希金在读了果戈里的《钦差 大臣》之后,深感果戈里是一位天才的讽刺作家。正巧,他有一个“骗子购买灵魂”的故事,富有讽刺意味,而自己又驾驭不了这种风格,于是就想到了果戈里。在一次交谈中,他毫无 保留地倾其所有。果戈里深受感动。

陆游尝言: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普希金没有将“妙手偶得 ”的素材专享,而 是拱手相让于同道,使之大放异彩。普希金的“让 ”源于他看重的不是个人的名利得失,而 是文学事业的发展。这样的“让 ”体现了高尚的利他精神、无私的胸怀、助人的风范。这一 让成就了果戈里,也为俄罗斯乃至世界文学作出了贡献。

       苏轼被贬谪黄州时,常有文人雅士与其往来聚会。一天,道潜和尚拜访苏轼,适逢苏轼 外出不在,道潜和尚见苏轼书桌上有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吟罢不禁拍案叫绝。工夫 不大,苏轼回来了。道潜和尚拱手说:“先生这首词高亢豪迈,意境开阔,真可说得上是词 中上品。”苏轼听了笑道:“词虽好词,却并非敝人所填写,这是季常的作品呀! ”

道潜和尚忙问详情,苏轼说: “昨夜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我和季常诗词唱和,听了季常吟诵的这首词,当时就觉得此乃惊世之作。于是,暗记在心,天亮我就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说,这首词难道能算是我的作品吗? ”后来道潜将此言转述与陈季常,季常不由哈哈大笑:“有些人偷文章挖空心思,而子瞻却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别人,实在令人佩服啊! ”

常耳闻有巧取豪夺、剽窃他人创意者,却少听说将自己的得意之作冠以他人名头的。苏 轼一梦,愧煞多少人!都说文人相轻,苏轼这一“让”却让人看到一个文学大家的风度和修为,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多次被贬,但却能保持豁达能写出那么多流芳后世的词作,从这一“让”中就能找到原因。他对个人的名利、进退、荣辱都看得淡一些,超脱一些,正可谓 “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 ”。

丰子恺曾翻译了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著作《苦闷的象征》,当他正要将 译本付梓时,忽然得知鲁迅先生也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并已经交付北新书局出版。丰子恺 觉得为难,再三考虑,便特地去拜访鲁迅先生:“我要早知道先生在翻译,我也就不会再译 了。”鲁迅笑着说:“我也一样。”

鲁迅又说,在日本,同一本书可以有三四种译本,因此《苦闷的象征》两个译本都可以 出版。但他担心自己译本的出版,会影响初登文坛的丰子恺的译本销路,所以决定暂不出版 自己的,把机会留给这个崭露头角的年轻人。1925 年 3 月,丰子恺平生第一部译作《苦闷 的象征》在商务印书馆问世。

鲁迅这一“让 ”是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源自他心底无私。淡泊名利,摒弃私心杂念,才会懂得谦让。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一个人事事先替自己打算,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永 远都不可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益得失面前,保持平静的心境和宽厚的品性,就能赢得他人的敬重。

人言谦让是种美德,但有一种“让”,是将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出去,较之平等关系上的“谦让”,这种“让”境界更高,更让人仰视。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