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困难

五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3单元 14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语文S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居里夫人的故事

    1903年,居里夫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  震惊)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从此,她享有盛誉,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  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  愿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里做客。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来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  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1)、选择括号中恰当的词语。

(震动  震惊)了全世界     最大的(希望  愿望)

回乡的(希望  愿望)      (传播  传授)给她

(2)、“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眼泪。”是因为(    )
A、老人能参加开幕典礼,上了主席台,很激动,所以流下眼泪。 B、老人被居里夫人的这种成名不忘小时候教过她的老师的美德感动,所以流下眼泪。 C、老人看到会场的热烈场面,感动得流下眼泪。
(3)、本文主要写了居里夫人哪两件事?
(4)、读了短文,你有什么体会,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重阳随想

中国的年节,大致上说的是三件事:祀神、祭祖、放松吃喝。神仙祖宗不说,我们农业国,几千年如一日,劳作耕耘从土地里“刮金”,加上诸多的社会人文原因,从上到下的人们,可以说都累得可以。平日积攒一点好吃的,舍不得吃,好用的,下地锄禾舍不得用,到节日期间,除了求神祖保佑“越过越好”之外,所有平日郁结在心的欲,统都释放出来。所以,与神祖无涉的节是没有的,与吃喝无关的节也是没有的。欲望,统都释放出来。所以,与神祖无涉的节是没有的,与吃喝无关的节也是没有的。但有一个节似乎这三方面都很淡。三件事也都做,但俎(zǔ)豆香烟不盛,珍馐(xiū)美食呢,也似乎做得不认真,这就是重阳节。

“两个太阳重叠”?不是的。九月九是两个“阳极”之数,重叠在了一起,因故有此名。这个节是个游兴节——我们过去说的“游兴”,说白了就是今日的“旅游”。没有现代的交通工具,也没有柏油路,就自己一家人作短途的随喜。自己带吃的和“饮料”——酒,走——上山去,登高去,看碧云黄花去,看枫叶去!在山上玩,玩累了,回家,这个节也就过罢了。

中国人做事的认真诚敬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能比。外国人过节要去教堂,你有事或心情不对没去,谁也不会计较,耶稣天主不计较,神父牧师和教中会友也都不会计较。在中国古代,到祠堂祭祖你敢不来?那肯定族中就有人“收拾”你。所以即使在享受,我认为也是被“神佛祖宗”捆绑着“享受”那种感觉,真正自由放松的节日也只有这个重阳节。

“重阳将至,盲雨满城,凉风四起,亭享落叶,陇首云飞。”就这么几句话,可以说是形容重阳的极致之语,我在不少笔记文章中见到,几乎都一字不易地引用。这个时气,不下滂沱大雨,然而也不是毛毛雨,很细腻柔和如烟似霾那样的雨重阳节也没有。盲雨的“盲”怎么讲,我没有考究过,想想见到的那雨的样子,该是不大不小的中雨,更确切地说是“中雨偏小”的那种雨。这个雨,出门登高作一日游,怎样说都是偏大了一点。但人,人啊,只要有心情,高兴,带着雨具,挑上酒食点心,也就上山了。

其实,就人们的心理,人们盼着有雨。满山的秋叶艳色杂陈,斑驳陆离,如果在艳阳之下,那就太真切了,不够朦胧,不够含蓄,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多少有点不合。在太阳底下喝酒,看山也少了点“秋凉”意味。但还有一层更真切实惠的想法:“重阳无雨则冬无雨雪”,这会影响来年的收成,所以雨下起来,敲击着所有人的兴奋点,敢情是雨下得多点大点,人们会更高兴。

插茱萸、饮重阳酒、吃糕、登高,寄托了人们两种心愿,希望远方的亲人平安,希望自己的子女和生活“步步登高”,这实在是个吉庆有余的欢乐节。

我们现在一年要过很多节,我看有两个节是挺好的,一个是儿童节,那是六一;一个则是重阳节,是老人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优良传统。你找个美国人、英国人、法国人说,他们不能懂——凭什么我要像尊敬自己父亲一样对别的老人,待自己孩子一样看别人儿子?——他不行,因为他那个“学问”心理因根里头没有这个“理”。

于是,连吃带玩中,我们心中的爱薪火相传。重阳佳节,亲近自然、眺望远方的同时,也要用连绵悠长的情感留意身边、珍惜当下,如此方能不枉传统文化,不负无限秋光。

【注】俎豆:指祭祀。珍馐:指珍奇名贵的食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幸福很小

    朋友买了一间房,面积不大,八十个平方不到。而且是尾房,房间布局不(合适  合理),采光也不是很好。

    我去玩时,朋友和他的太太把我带到露台上。我看到露台上放了一张桌子,还有一些休闲椅。朋友把水果、瓜子从房里搬出来,还给我泡了茶。我坐在阳光里,微风轻拂,惬意极了。朋友的太太在给一些刚绽了骨朵的花儿浇水,她指着不远处操场上的孩子们说:“那儿是个幼儿园,你看这些孩子,玩得多开心啊!”

    朋友的太太站在露台上,看着那些孩子,笑意融融的。

    从朋友家回来,我似乎知道朋友为什么要买下这间房子了。一个在都市之中,还能读懂孩子,还能从孩子那儿感受快乐的人,他肯定是一个能把握住幸福的人。即使这样的幸福很小,小得可以(忽略  忽视)不计,但他们(竟然  仍然)把它牢牢抓在了手里。

    还有位朋友,在杭州一家贸易公司上班,收入并不高。大家都劝他换一份工作,但是他却在那家公司一呆就是十年。

    说起原因,真的让人不敢相信。朋友的家在郊区,为了每天能回去,他五年前就购了一辆车,每天上下班有三个小时在路上。之所以不愿离开那家单位,是因为这家公司有足够的车位,不论他何时到达,车位总不会被停满。

    他(竟然  仍然)是为了一个车位,宁愿放弃其他更好的就业机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但他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相反,他的日子过得安安稳稳的。他喜欢过这种工作在城里,居家在郊区的日子,你能说他不快乐、不幸福吗?

    生活是有秘密的,如果你没有接近一个人的心灵和情感,你就不会发现这一切。原来你以为他们那种是枯燥、毫无乐趣的生活,其实,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幸福很小,如果你的心很大,那么幸福就擦肩而过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礼拜日,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②那个礼拜日母亲答应带我出去,去哪儿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动物园,也可能是别的什么地方,总之她很久很久之前就答应了,就在那个礼拜日带我出去玩,这不会错;一个人平生第一次盼望一个日子,都不会错,而且就在前一天早晨,母亲也还是这样答应的:去,当然去,我想到底让我盼来了。

    ③起床,刷牙,吃饭,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走吗?等一会儿,等一会儿再走。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等一会儿就等一会儿。我藏在大门后,藏了很久。我知道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一会儿,我得不出声的多藏一会儿,母亲出来了,可我忘了吓唬地,地手里怎么提着菜篮?您说了要去的!等等,买完菜,买完菜就去。买完菜马上就去吗?嗯。

    ④这段时光不好挨,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房子,等母亲回来,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我蹲在土地上,用树枝拔弄着一个蚁穴,爬着去找更多的蚁穴,院子里就我一个孩子,没人跟我玩。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不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那上面有一大群比我大的女孩子,一个个都非常漂亮。我坐在草丛里看她们,想象她们的家,想象她们此刻在干什么,想象她们的兄弟姐妹和她们的父母,想象她们的声音。……

    ⑤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好啦好啦,没看我正忙吗?真奇怪,该是我有理的事呀,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吗?母亲不是答应过我了吗?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去吗?走吧,走吧,怎么还不走呀?我就这样念念叨叨的追在母亲的腿底下,看她做完一件事又去做一件事。……

    ⑥下午吧,母亲说,下午,睡醒午觉再去。去,母亲说,下午,准去,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我看见母亲在洗衣服,要是那时就走还不晚,我看看天,还不晚。还去吗?去。走吧?洗完衣服。……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地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飘渺,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⑦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速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是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的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清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边,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那个星期天》

课外挑战。(读短文,完成练习)

______________

陈嘉庚是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人,青年时期到南洋经商,成为富翁。他热心于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从1913年起,他陆续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著名的厦门大学就是他出资兴建的。但他的一生却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

1951年,陈嘉庚定居集美后,就立即主持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的规划、扩建工作。一天,陈毅到厦门视察(陈毅当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兼上海市市长),特意到集美拜望陈嘉庚。

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辆黑色轿车在一幢年久失修的两层小楼前停住。 陈毅从车里出来,双手背后,侧着头看着这幢小楼,它和集美一座座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陈嘉庚把陈毅请进屋里。屋里陈设极其简单。办公室同时也是卧室,床上挂的蚊帐已经发黄,打了好些补丁,那是抗战时买的,已经用了好些年了。办公桌上放着一个倒扣的破瓷碗。上面立着半根蜡烛,那分明是自制的烛台。屋里还有两张沙发,不成对了,一张看来已经无法翻修;另一张蒙上了皮面,显然是新修过的。陈嘉庚请陈毅坐皮面沙发,自己坐破的。

陈毅看了陈嘉庚的住房和屋内陈设,心中颇有感触,脸上浮现出很复杂的表情。他随手从茶几上的瓷盘里拿起一块糖,一边剥着包装纸,一边说道:“嘉老,您让我又想起了延安!”陈嘉庚说:“比延安好多了。毛主席当年用的桌子比这还破旧。我这些东西是旧了些,但都能用。”陈毅站起来,踱到窗前,看看窗外幢幢高楼,不由地赞叹道:“嘉老,您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呀!”“惭愧!不敢当!不敢当!”陈嘉庚说,“我多存一分钱,也就为国家多存一分钱,积少成多,用来兴办学校,多出人才,振兴祖国。这是我一生的心愿啊!”

听了这话以后,陈毅紧紧地握住陈嘉庚的双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的。”

今天,当你走进厦门大学时,可以看见一座塑像,那就是陈嘉庚。

八十天环游地球

目录

第一章新仆人到来

第二章在俱乐部打赌

第三章准备环游地球

第四章侦探出场

第五章穿越印度

第六章绕道上海

第七章主仆重逢

第八章旧金山风波

第九章飞越危桥

第十章出现事故

第十一章营救同行者

第十二章乘坐雪橇

第十三章亨利艾塔号

第十四章最后的波折

第十五章大赢局

节选

又过了一个小时,“唐卡德尔”号还没有到达上海,他们现在离上海还有3海里。显然,福克先生给他们的200英镑的奖金是吹了。船主对老天愤懑地骂个不停,他两眼直瞅着福克先生,希望从他脸上看出一点什么。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福克的脸上还是毫无表情,尽管这关系到他的整个命运。

怎么办?”船主低着头,有气无力地说。就在船上的绝大多数人都焦虑不安的时候,一个又长又黑的烟囱冒着滚滚的浓烟,出现在浪花翻腾的河道上。“真该死!”船主约翰·班斯比绝望地把舵盘一推。

“快发信号!”福克简单地说。

原来,那正是准时从上海开出的美国邮船,也就是福克一行计划要搭的船。

“好!”一架小铜炮被船主拉到船头来了。这座铜炮本来是在大雾里迷失方向时发信号用的。铜炮里已经装满了火药,船主拿来一块通红的火炭正要去点燃导火线,福克先生突然走过来,拦住了船主说:“下半旗!”

船主赶紧将船旗下降到旗杆的中部,这是一种求救的信号。福克先生希望能被美国邮船看到,如果被他们看到了,他们就会改变航线向“唐卡德尔”号开来。降了半旗后,福克先生又让船主发了信号,小铜炮的声音响彻在大海的上空。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