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现代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试题来源:浙江省温州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警惕知识

    鲍鹏山

        ①庄子曾经警告过世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知道人类有求知欲,他并不想与此作对,他只是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求知欲必须面对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是一个悬殊巨大的对比:人寿的短暂和知识的无限。

        ②何为知识?知识是对事实的认知。按照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说法,世界是事实的总和,那么,我们该知道,知识所面对的事实是何等之巨。事实上,根本不需要看整个世界,就在此刻,当下,你身处的环境,斗室之小,所包含的知识就是无限的,甚至随便拿起一块砖,一根树枝,一把泥土,里面所牵涉的知识就是无限的,所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一树一菩提,一尘一光年,更何况,恒河沙数,亦是无限?世界中的事实,原来就是无限的乘方,底数和指数都是无限!

        ③知识之可怕,还不仅仅在于它的无限,还在于某些知识的无用,而无用的知识往往无聊。知识一旦不成体系,就会鸡零狗碎。鸡零狗碎的知识对人而言,除了作为谈资以供炫耀,基本无用,还会让拥有它的人也鸡零狗碎起来。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沾沾自喜于茴字有四样写法,今天很多学者的学问就是孔乙己式的学问,最多是个升级版。鸡零狗碎的孔乙己最后只能偷鸡摸狗,被人打折了腿,折了腿满手是泥的孔乙己是无聊知识的活写真,也是一味追求无聊知识的必然下场。

        ④我见过报纸杂志电视台等等举办的各类知识竞赛,基本上属于无聊知识竞赛,比如什么某首歌出自哪张音乐专辑,哪个朝代的宦官可以娶妻等等。无聊的知识会让人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猥琐。

        ⑤所以,庄子警告说:道隐于小成。而孔子的学生子夏则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先贤就是先贤,他们真的明察秋毫,去就弃取之间,与鸡零狗碎的学者何止千里万里。

        ⑥当有人赞叹孔子: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时,孔子表现出来的,不是自豪,反而是有些自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孔子显然不以多能为贵,他显然认为一些专业知识和才能是只要学习就会拥有的,长期浸淫一个专业,就自然会成为专家。所以,专家并不难得也并不该被膜拜。

        ⑦所以,他告诫子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话一般人都理解为对待知识,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我一直怀疑孔子这段话何以如此肤浅,其实,孔子的真正意思是:对于知识,要分清哪些是我们必须知道的,哪些是我们不必知道的。必须知道的,就一定要知道(为知之),不必知道的,就丢在一边(为不知)!

        ⑧尼采自问:我为什么这么聪明?然后自答: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我的精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作者为什么认为人们要“警惕知识”?根据内容,简要概括。
    【答案】
    (2)阅读下面语句,结合语境,说说两个“鸡零狗碎”的含义。

    鸡零狗碎的知识对人而言,除了作为谈资以供炫耀,基本无用,还会让拥有它的人也鸡零狗碎起来。

    【答案】
    (3)依据本文观点,对下面学校的做法作出评述。

    某校为了参加汉字听写大赛,每天组织参赛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内容涉及许多不常用的生僻词语,如谣诼不断、如椽大笔、犁铧、槲寄生、暌隔、缂丝、膺选等。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15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
    海底飞船
    ①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姊妹篇的“海底飞船”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开始下水试验。届时,它将成为世界上下潜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可以到达全世界99.8%的洋底。
    ②潜水器大体上可分三种。一种是无人驾驶的自由行动的潜水器,也叫水下自动机器人。船开到某一海域,把它放下去,它可以自动地在深海探测。另一种是缆控潜水器,拖着一根长缆,放下水去,然后由甲板控制人员通过遥控机械手和电视进行取样、拍照、探测。再一种就是载人潜水器,可以携带海洋科学家进入海洋深处,在海底现场直接进行观察、分析、评估,操作机械手实现高效作业。
    ③我国这一新开发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长8米,宽3米,高3.4米,是用特殊的钛合金材料制成的。从外观上看,“海底飞船”呈一椭圆形球体,酷似一头小鲸鱼,能容纳3个人:一名操作员,两名科学家。在潜水器的前端,安装有一个密封的玻璃舷窗,透过它潜水科学家可以看见外面的神秘世界。它有两个配重块和一个压水舱。当需要下潜时,压水舱注水,开始下潜。当需要在水中悬停时,它抛出一个配重块,如果此时启动动力装置,就可以工作了;它的两只机械手,可以抓取75公斤的矿物。当需要上浮时,压水舱加入空气,排出海水,就可以上浮。这种设计是为了尽量节省蓄电池的能量,使它在水下连续工作时间达到7个小时。
    ④载人潜水器主要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海底测绘和采样、热液硫化物考察、深海生物基因采样、深海地质调查等领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载人潜水器已经取得了众多的科研成果。1991年俄、美科学家两次乘坐和平号,在大西洋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热液矿体。1994年俄国科学家在大西洋水域热液场探测时,发现了多种热液生物,具有代表性的有虾类、贻贝类、鳗类等生物群。在深海地质研究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海沟6200米深的斜坡上发现了裂缝,同时还发现了一条地震断层悬崖。
    ⑤在军事上,载人潜水器可以直接为建设海底军事基地服务,还可以直接参与现代水雷战,完成潜艇救生和水下捞救等任务。
    ⑥在21世纪,加快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把我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的海洋强国是中华民族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棵树

    叶辛

           窗外有三棵树。

           三棵水杉。

           从幼苗到成材,看够了杉木生长期的种种形态和面貌,也就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了。

           只是,窗外的三棵树,天天陪伴着我,用它悦目的绿,以它摇曳的树枝,显示着它的存在。每日的清晨或是没睡的夜晚,来到阳台上开窗关窗,我总要情不自禁地端详它们几眼。久而久之,不但看出了感情,还看出了一些过去在偏远山乡没读到的意味。

           记得,我当初搬进新村的时候,三棵树都只有二层楼那么高。站在阳台上或是里屋的窗户边,我能清晰地看到三棵树的树冠,尖尖的细嫩的时常还是不那么挺直的树冠。几年时间里,它们直直地往上蹿,蹿得和三楼的窗台一般高了,蹿得接近四楼的阳台了,蹿到四楼窗户边了。随着它们的个头往上长,它们的主干也在粗壮起来,挺直起来,而朝着四周延伸的枝叶,更是尽可能地向外张开,就如同一把把使劲撑开的绿伞。

           但是,我很快发现了,三棵树虽然挨得那么近,沐浴的是同样的阳光雨露,可生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仿佛都是15岁的少年,在一个班上,有的长得人高马大,足有1.80米,而有的个子矮小,乍眼看去活脱还是小孩。

           我开始寻找它们生长不一的原因。

           这是不难发现的。长得最高最壮的那棵树,占尽了天时地利,它离我家的窗户最远,却离新村拐弯的十字路口最近。风拂过来,最先享受凉爽的,是它;太阳升起来,最先照耀到的,也是它。因为挨近十字路口,周围再没其他的树遮挡,它的枝干树叶也伸展得最为潇洒自在。

           挨下来是中间那棵树,它不如前头那棵长得高,枝叶的舒展也不如前头那棵自由自在,它的旁边还栽着一棵玉兰树,和它争夺着土壤的养料、水分和光照。前头那棵树蹿得越快,长得越高,枝干树叶伸开得越舒展,它就生长得越慢。

           当然,生长得最慢最矮小的,是第三棵树,也是离我家窗户最近的那棵树。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候,都照不到它。斜斜的阳光辐射,都让它前面的两棵水杉和一棵玉兰树遮挡住了,吸收去了。只在太阳当顶的时候,它才能公平地得到阳光的亲吻。由于它离楼房太近了,一楼院子的围墙妨碍了它往里面的发展。而沿新村道路那一侧,又让第二棵树和玉兰树挡住了去路。

           故此,我搬来时长得一般高的三棵树,三棵同宗同族的水杉,在我居住了几年以后,成了自高而低、自大而小的三棵树。

           在窗户边远眺,在阳台上读书,抬头看见这三棵树,我总像看着一道风景,甚至还为三棵树列成一排,树冠由高向低倾斜的线条而发出赞叹。起风了,三棵树一齐婆娑起舞。变天了,三棵树同时摇头晃脑,发出飒飒的响声。

           总是生长得最高最北的树最先有动静,表现出的形态也最为洋洋自得。

           我时常忖度,这一道有序的三棵树的风景,会很长久地陪伴着我,陪伴着我的家。

           可这仅仅是我的愿望和想象。

           那是一个风雨之夜,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响,我听到窗外响起一声霹雳。很惊心的,把我从梦中惊醒。听明了是在下暴雨,我又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醒来,雨过天晴,是清新明朗的早晨。我们习惯地打开窗户,窗外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

           那棵长得最远最高的水杉,被拦腰折断,劈倒在地,尖嫩的树冠埋在树丛中。那样子活像一个壮汉佝偻着腰跪倒在地呻吟。

           我想起了昨晚那声惊雷,随之听到的其实不是霹雳而是水杉主干被拦腰折断时的惨叫。

           完了。

           这棵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平时最先得阳光雨露滋润生长得也最为令人欣慰的水杉,看来是成活不了了。

           但它活着,一枝细嫩的树冠,从被劈断的粗壮的树中央长出来。弱不禁风地往上试探地长着、长着,竟然从最初的半尺长,长到一米多高。在这一缓慢得犹如嫁接上去的重新生长过程中,旁边的第二棵树蓬蓬勃勃地往上蹿了起来。没有了遮拦,没有了阻挡,现在是它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了,现在是它最先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了。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蹿了。蹿得树干挺直,蹿得枝叶舒展。不用说,现在是它的形态最为潇洒最为诱人了。而挨着它的第三棵树,也在不动声色地生长着,虽然不如它蹿得高,伸展得自在如意,但它那形态,同样地惹人注目。

           六年过去了,三棵树还在生长。中间那棵长得最高最壮,一左一右各有一棵树陪伴扶持着,它还长得最为挺直。原先最瘦弱矮小的第三棵树,如今名列第二。它的树干挺直却不粗壮,它的枝叶伸展却不能无拘无束。而原来长得最为结实粗壮、高挑挺拔的头一棵树,现在看上去总有些别扭,它的下半截是粗圆挺直的,而在被折断的横面上长起来的上半截,显得过于纤细,过于柔弱,一眼看去,我常常觉得它活像个鹤脖子。

    窗外的这一道风景,又能维持多久呢?我时常想。

           窗外有三棵树。

           三棵水杉。

    (摘自《广州日报》有删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丝瓜的故事

        ①春天,邻院种丝瓜,爬得满院都是,甚至越过“边界”爬到我家院内的一棵树上,高高地悬着,风儿吹过,它悠然自得地晃动着它那浅紫色的、瘦小的身躯。

        ②入夏了,丝瓜长大了,换上了一件深绿色的外衣。后来,邻院中的丝瓜都被陆续地摘走了,只有树上这只依然高悬。绿油油的、浓密的树叶与丝瓜浑然一体,不仔细看竟发现不了它藏在哪里,只有在晚风吹过时,随着树叶哗啦啦的歌唱,丝瓜才羞涩地从树叶中间露出它的容颜。

        ③入秋了,丝瓜的外衣变黄了,而且颜色一天天加重,变成深褐色。同时,树上的叶子也变黄了,秋风吹过,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像是为老灶瓜开一场告别的舞会。看到这场景,我心头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凄凉。

        ④冬天到了,狂风在呼啸,那丝瓜被肆虐的狂风刮得东倒西歪。我总担心它会被这风刮落,可每每狂风过后,老丝瓜依然平静地悬在那里,颜色愈深。

        ⑤我坐在窗前,窗外是光秃秃的一片,突然意识到这老丝瓜竟是冬的点缀。虽然它已苍老,枯干,但我仍固执地认为它活着,在与自然斗争。冬天的寒。风冷雪并没有把它吓倒,它依然顽强,在它那干瘪的外表下潜藏着一种深刻的美。那恰是一种饱经沧桑、历经苦难的美,一种最自然、最朴实、毫不矫柔造作的美,一种令人崇敬而又心疼的美。

        ⑥ 每天清晨,我起床后,总要打开窗帘,望一望它。于是,心中的软弱和自怜一扫而光,又充满了希望。它给我带来了一种力量,使我的心中有一股激情涌动,那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毫不服输的心情。我爱这种感觉,我又充满了自信。在这—天的开始,我满怀喜悦地去迎接那满天灿烂的阳光和周围的一切。是它——老丝瓜教会我以温柔对待他人,以顽强对待挫折……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天。

        ⑦春天又到了,老丝瓜终于落了。我把它捧在手心,仔细地端详着,它那细小昏纹路是它的筋骨,它那突起的脉络是它的脊梁,它那瘦骨嶙峋的身躯表明了它那人一而终的顽强。坐在那儿,静静地,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阅读

    水袖

    徐向林

    ①筱兰芳踏着碎步上台,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尼、一把一扬、一叠一搭,台下必是掌声雷动,叫好声四起,凭着这个绝活儿,筱兰芳获奖无数,也有不少戏校、剧团的年轻人想拜兰芳为师,但她择徒极其严格,没有一个年轻人能通过她的考核,故而她一直没收徒弟,为这事,阜剧团的王团长没少操心,A他多次功筱兰芳降低收徒标准,筱兰芳却把眼睛一瞪,道:“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标准呢?

    ②可眼下,王团长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必须动员筱兰芳收徒。原来,市里要求阜剧团排出一部高质量的新戏。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要求新戏的主要角色全部起用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还必须是当地阜剧名家的徒弟。也就是说,这次筱兰芳无论如何都要收一个徒弟了。

        ③王团长挑了四个刚从戏曲学院毕业的女学员资料来找筱兰芳。他告诉筱兰芳,这四个学员只能留三个,留下来的都会获得阜剧团的正式编制。筱兰芳作为青衣名角,这四个学员首先任她挑。第二天面试前,筱兰芳问王团长:“团里留三个,淘汰出局的那个咋办?”“那就退回学校呗,戏曲学院学生毕业出来改行的多着呢。”王团长无所谓地说。兰芳听后沉默不语。

    ④面试开始了。学员分别以《刨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青衣角色亮相。B一出场、她们就把水袖的心样、拔、勾、桃、料、打扬等功施展得行云流水。王团长看得眼花综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学员全部退场后,王团长赔着小心问:“筱老师,看中儿号学员了?”“三号吧。”筱兰芳想了想答。“啊,我以为您会看中二号。我觉得二号的表现力是四人中最好的。”筱兰芳的选择出乎了王团长的预料。“三号潜力最大,就定三号吧。”筱兰芳不容置疑地说。筱兰芳的徒弟选定后,团里花旦、刀马旦名角的徒弟也相继选定了。最终是二号学员出局。花旦、刀马旦名角对王团长说:“二号的形象、气质和表现力是最适合的青衣人选,可惜了,没被筱兰芳选中。”

    ⑤但是谁也没想到,二号因“祸”得福,她在市阜剧团落了选,却被省淮剧团作为重点人才引进,找到了更好的归属。而且一年后在省里举办的文艺会演大赛中,她一举击败筱兰芳的徒弟,获得全省戏剧表演最高奖“幽兰奖”。

    ⑥获奖名单公布后,很多人颇感意外,因为筱兰芳不但是“幽兰奖”终身成就奖得主,还是此次大赛的主评委之一,她收的唯一徒弟竟然没获奖!于是,议论声四起。有的说筱兰芳胳膊肘往外拐;有的说筱兰芳选徒弟时看走了眼:还有的说得更难听,说筱兰芳“徒有虚名”,不配当师父…对于这些议论,筱兰芳当没听见,从没公开辩解过。

    ⑦役兰芳的徒弟却受不了,她独坐在后台正哭得梨花带雨,不料房门被轻轻推开,走进来的是进入省淮剧团的那个二号学员。筱兰芳的徒弟赶紧止住悲声,努力挤出一丝笑容道:“祝贺你,一出道就获大奖。”“谢谢,这个奖你以后也会获得的。”二号学员说,“我还想告诉你一个秘密。”“啥秘密?”筱兰芳的徒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那次我们四个人的面试中,筱老师第一个看中的是我。”二号学员说。

    ⑧“怎么可能?她最终选择的是我!”说这话时,筱兰芳徒弟的脸上露出了愤怒之色。“你先听我把话说完。”二号学员不疾不徐道,“你是左撇子,舞水袖时,指、腕、肘、肩不够协调和统一,筱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她不收你做徒弟,估计阜剧团其他老师也不会收你,也许你就永远吃不上这碗饭了。”

    ⑨二号学员的话让筱兰芳的徒弟一下子愣住了,难怪筱老师一年来把重心放在调救她的右臂上,并且说过还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把她的身体调平衡。“那筱老师把我这个有缺陷的人收为徒弟,你……”说这话时,她心里虚虚的。二号学员正色道:“而我永远感激筱老师,是她极力向省淮剧团推荐的我……”二号学员的话还没说完,房门又被人轻轻推开,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两人定晴一看,来人正是筱兰芳。

    ⑩筱兰芳问:“你俩在这儿嘀咕啥呢?”“师父!”筱兰芳的徒弟一甩水袖,给了筱兰芳一个大大的拥抱。她紧紧地搂着筱兰芳,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花。

    (选自《读者》,2024年第22期,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