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 题型:材料分析题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说古代中国是专制统治者为确保个人皇位而不断添庙增官的历史,近代中国是在落后状态下追求民主,法制的奋斗史和在西方枪炮下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与西汉初年的丞相府,兼决策与执行于一体,丞相的确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但到武帝时代,为加强君主专制,将相权一分为二,至东汉,台阁成为王朝权力的中枢,三公九卿形同虚设;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演化,隋唐又有了新的三省六部;宋则是中书、枢密、三司三足鼎立;至明朝,又废除宰相制,有了六部尚书直领于君主等。

    ——任怀国《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生不逢时,从它诞生至今已过100多年,但它仍然是人们议论的焦点,有说它如何的不是,并指责孙中山后来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斗争也被指斥为违法行为。这些尽管只是少数人的看法,多数人的看法还是肯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积极意义。

    ——摘自《近代中国》第二十二辑

    材料三:在攻陷南京后,日军主力向北进攻重要的交通枢纽徐州。但在徐州附近的台儿庄,1938年3月底到4月初,他们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伤亡达三万人之众。这是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但中国军队最终在5月19日不得不撤出了徐州。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汉武帝时代设立何种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二的?明朝哪位皇帝废宰相?之后设立何种机构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材料一呈现何种演变趋势?
    【答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积极意义。
    【答案】
    (3)材料三中“自南京沦陷后中国方面的第一个大捷”,指出此大捷由哪个将领指挥领导?结合所学知识,除此战役之外,正面战场在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各列举一个重要战役。
    【答案】
    【考点】
    【解析】
      

    收藏 纠错

    组卷次数:5次 +选题

  • 举一反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朝建立宰相制度以来,历朝的相权在原则上是不可以独自占有的,秦朝和西汉初期,虽然只设一相制,但是有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其左右,以分其权,共同辅佐皇帝,以后汉代有三公制,于是相权便一分为三,从此一人独专相权便被多人共有相权的历史趋势所代替,并被历朝所沿袭,魏晋南北朝时又有了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郎等。隋唐有三省制,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共议国政,几经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宰相群体。

    ——摘编自瑰晓巍、钟卫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演变研究》

    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舍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不仅使文官失去了宰相作为他们的“意见领袖”,还使所有文武官员的地位和生命、尊严的价值都变得渺小,使绝大多数时期任何一个官员在皇帝面前都显得“人微言轻”……总的来讲,在废除丞相制度后,最高政治权力的运转经常处于失衡或扭曲的状态,舞台上的依靠皇帝暂时亲信而拥有治官权力的人物忠奸贤愚美丑反复变换,严重损害了明代治官活动的连续性、一贯性、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典章制度越来越形同虚设。

    ——摘编自渖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返回首页

    试题篮

    共计:(0)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