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综合题 题类:真题 难易度:普通

江苏省无锡市2018届九年级中考化学试题

碳酸钠广泛用于造纸、纺织、玻璃、洗涤剂、肥皂、制革等工业,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吕布兰、索尔维和侯德榜为碳酸钠的工业化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1)、Ⅰ、吕布兰法

1789年,法国医生吕布兰(N.Leblanc,1742—1806)以食盐、浓硫酸,木炭和石灰石为原料,开创了规模化工业制取碳酸钠的先河,具体流程如下:

碳酸钠俗称

(2)、在高温条件下,②中发生两步反应,其中一步是Na2SO4和木炭生成Na2S和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③中“水浸”时通常需要搅拌,其目的是
(4)、不断有科学家对吕布兰法进行改进,是因为此法有明显不足,请写出一条不足之处
(5)、Ⅱ、索尔维法

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原理如下:NaCl+CO2+NH3+H2O=NaHCO3↓+NH4Cl,2NaHCO3 Na2CO3+CO2↑+H2O。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

实验操作如下:

①关闭K1 , 打开K2通入NH3 , 调节气流速率,待其稳定后,打开K1通入CO2

②待三颈烧瓶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关闭K2停止通NH3 , 一段时间后,关闭K1停止通CO2

③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

加热时间/min

t0

t1

t2

t3

t4

t5

剩余固体质量/g

未记录

15.3

13.7

11.9

10.6

10.6

请回答下列问题:

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三颈烧瓶上连接的长颈漏斗的主要作用是,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关闭K2停止通NH3后,还要继续通一段时间

CO2 , 其目的是

(7)、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2时NaHCO3固体的分解率(已分解的NaHCO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3质量的比值),请写出计算过程。若加热前NaHCO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上述计算结果将(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8)、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②“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

③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作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

举一反三
为了让同学们掌握酸根的检验方法,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请你与同学们一起探究,通过实验的方法鉴别白色固体的成分:

(提出问题)如何鉴别白色固体的成分?

(实验探究)甲同学:取样品适量配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他认为白色固体的成分一定有硫酸钠。

(反思评价)请你评价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及结论:{#blank#}1{#/blank#}。

(反思与实践)乙同学经过思考,将甲同学配制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溶液中产生气泡,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由此证明固体中含有的两种物质是{#blank#}2{#/blank#} 。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继续对固体中是否存在氯化钠进行了探究,将乙同学所得的固液混合物进行过滤,丙同学取少量滤液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到{#blank#}3{#/blank#}现象,证明含有氯化钠,但丁同学质疑丙同学的实验及结论,丁同学质疑的理由是{#blank#}4{#/blank#}。

(反思与实践)最终同学们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取配制好的原样品溶液,依次加入{#blank#}5{#/blank#}、{#blank#}6{#/blank#}、{#blank#}7{#/blank#}三种试剂,进行相应的正确操作,观察到相应的实验现象,得出白色固体的成分是碳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钠三种物质。

(归纳与总结)通过上述探究活动的失误,我们总结出,在验证物质时,对所加试剂的要求是{#blank#}8{#/blank#},才能验证所要检验的物质存在或不存在。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