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涟水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70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全球通史》中记载:“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文中的“第一次”制度变革主要是指(    )
    A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 家国一体政治开始确立 C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D . 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 2.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谥号“文正”)的墓碑上刻有“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字样。北宋设立“参知政事”一职主要是为了(    )
    A . 监察地方政治 B . 防止宦官专制 C . 加强中央集权 D . 分割宰相权力
  • 3. 该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仍在皇帝。该机构是(    )
    A . 中朝 B . 内阁 C . 尚书省 D . 军机处
  • 4.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可以任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却不能罢免大法官。这主要是为了(    )
    A . 保证大法官的权威 B . 保证司法机构的独立性 C . 限制平衡总统权力 D . 保持司法政策的连续性
  • 5. “这是一个,给世界带来工业文明的火种也带来海盗洗劫般苦难的民族;这是一个,曾经让世界在她面前战栗、而今只能紧跟当今霸主狐假虎威的岛国;这是一个,人类政治文明民主化、法律化历程开始的地方……”诗中的“岛国”是指(    )
    A . 意大利 B . 希腊 C . 日本 D . 英国
  • 6.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或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这个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7. 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新苗”的是(    )
    A . 天京变乱成为由盛转衰的标志 B . 1859年《资政新篇》的出台 C . 1856年太平军定都天京 D .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8. 美国历史学家丹涅特曾提出:“对于列强来说,以保持一个它们所能威胁、控制的懦弱政府,自是最为有利。”下列不平等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侵略企图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9. 某学者在其著作《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注重枪杆,一个注重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文中描述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

    A . 国民革命时期 B . 土地革命时期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10. 《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

    A . 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 . 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 . 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 . 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 11.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某事件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 开展土地改革 B . 进行万里长征 C . 工农武装割据 D . 进行抗日战争
  • 12. “我国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和瓦砾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这里写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太平天国运动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抗日战争
  • 13. “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铸成壕堑,有死无退”该材料直接反映了(    )
    A .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 B . 国共两党合作携手抗战 C . 中共领导敌后抗战 D . 抗战相持阶段的不利局面
  • 14. 标语是战斗力,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重要。下面的标语与其他三项不可能属于同一时期的是(    )
    A . “要种族不灭,唯有抗战到底” B . “勿忘南京大屠杀” C . “狠抓革命猛促生产” D . “粉碎倭寇扫荡阴谋”
  • 15.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曾经说过,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我军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是(    )
    A . 百团大战 B . 挺进大别山 C . 三大战役 D . 渡江战役
  • 16. 20世纪40年代后期,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南京、上海及武汉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威胁之下。这场战役是(    )
    A . 百团大战 B . 辽沈战役 C . 淮海战役 D . 渡江战役
  • 17.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文中的“锁链”指(    )
    A . 贫穷与落后 B . 专制与愚昧 C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D . 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 18. 下图是中俄两国革命过程中的两个辉煌场面,为了实现这一刻的辉煌,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和中国共产党都进行了艰辛的斗争。和图2相比,图1斗争历程的主要特点是(    )

    A . 由中心城市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 B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D . 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 19. 《全球通史》中记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直接导致“机构倒塌下来”的历史事件(    )
    A . 二月革命 B . 七月事件 C . 十月革命 D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20. 以下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比较表,对下面变化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人均收入

    1965年

    2400万元

    5亿元


    1995年

    5.35亿元

    23.3亿元

    817元

    ①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

    ③各地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援

    ④西藏地区人民的艰苦奋斗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21.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民主集中制度
  • 22.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
    A . 恢复完善政治协商制度 B . 加强立法,完善国家立法体系 C . 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 平反冤假错案,重塑法律尊严
  • 23. 1949年国民党当局在台湾地区实施戒严法,规定出入境的船只、车辆、航空机及其他通信交通工具必须检查,必要时得停止其交通,以此限制人民的行动自由。这种局面被打破开始于(    )
    A . 停止炮击金门,倡议两岸“三通” B . 允许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C . 两岸分别成立海基会、海协会 D . 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大陆
  • 24.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 “另起炉灶” C . “一边倒” D . “求同存异”

二、判断题

  • 25. 下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该图反映了宗法制和分封制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 26. 《十二铜表法》以明晰的条文从根本上维护了罗马帝国广大平民的利益。
  • 27.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既有传统性又有现代性,在资产阶级政治史上还具有开创性。
  • 28. 中国代表团乘坐的专机降落后,周恩来在机场发表了简短的书面声明(下图)。他说:“这次会议将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亚洲将这两个迫切的问题,如果能获得解决,将有利于保障亚洲的和平,并进一步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是抱着诚意来参加这个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参加的这次会议是万隆会议。

三、非选择题

  • 29. 铭记历史,缅怀过去,珍视和平,不忘屈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材料二:

    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仪式

    材料三: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13亿中国人民迎来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国行公祭,拉近了远去的硝烟,重温了民族的苦难;国行公祭,不为宣扬复仇与怨恨,是为唤起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许下复兴的心愿:吾辈当自强。”

    ——新华网报道

    请回答:

    (1) 指出材料一的写作时间和创作背景。
    (2) 据材料二,指出“十四年抗战说”的历史依据。
    (3) 请分别列举一例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除南京大屠杀以外的日军侵华罪行。据材料三分析设立国家公祭日有何重大的现实意义?
    (4) 目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