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18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末统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531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许慎《说文解字》中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由此得出(  )
    A . 汉字最早起源于鸟兽蹄印 B . 文明的形成受益于生活的启迪 C . 神话故事揭示了历史真相 D . 仓颉造字宣告文明时代的到来
  • 2. 在秦日渐强大的历史进程中,秦人养成一种强烈的事功精神,它建立在文化功利主义取向之上,也与秦文化的叛逆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此可知,秦国文化(  )
    A . 以宗法伦理道德为准则 B . 对中原文化的全面排斥 C . 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统一 D . 以中原农业文明为基石
  • 3. 下图为汉代疆域图,南方和北方郡的面积差别很大。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南方地区经济地位更重要 B .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C .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D .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4. 下表为《唐律疏议》中北齐的“重罪十条”。据此可知唐代(  )

    谋反

    谋危社稷

    大不敬

    对君主的不敬行为

    谋大逆

    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不孝

    忤逆于直系尊长

    谋叛

    谋背国从伪

    不睦

    谋杀、贩卖远亲及殴打远系尊亲属

    恶逆

    谋杀或殴打尊长

    不义

    杀长官、师长及妻匿夫丧作乐改嫁

    不道

    杀一家非死罪三人等

    内乱

    乱伦

    A . 法律的儒家化 B . 法律体系完备 C . 行政司法合一 D . 重私权轻公权
  • 5. 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 B . 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 . 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 6. 对于宋朝的评价,以钱穆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大多冠以“积贫积弱”的定位,而以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却给以“商业革命”等较高的评价。这说明(  )
    A . 国内外对于宋朝的研究还未达成共识 B . 囿于史料的缺失制约了对宋朝的研究 C . 国内的定位体现出史学研究的务实性 D . 问题研究视角影响对同一事物的认识
  • 7. 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说明(  )
    A .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 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 . 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 D . 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 8. 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 )
    A . 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B . 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C .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 . 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
  • 9. 1712年,康熙颁发了一份谕旨称:国朝承平已久,滋生日繁……令诸省督抚,将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征收丁税)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由此可知清朝初期(  )
    A . 农业生产渐趋衰落 B . 商业税成为政府税收主体 C . 人地矛盾比较突出 D . 赋税征收方式的重大改变
  • 10. 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 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B . 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 C . 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 D . 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
  • 11. 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由此可以看出(  )

    年代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总收入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数额

    比重

    1849

    3281

    77

    969

    23

    0

    0

    4250

    100

    1885

    3071

    40

    3923

    51

    714

    9

    7708

    100

    1911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19696

    100

    A .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 B . 传统小农经济结构逐渐瓦解 C . 近代中国逐渐落后西方世界 D . 列强逐渐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 12.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的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由此可知(  )
    A . 陈独秀反对学生的爱国行为 B . 爱国主义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旋律 C . 山东问题激发爱国主义产生 D . 五四运动的浪潮阻碍了社会发展
  • 13. “现在清室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要压制的……勿谓满清已倒,种族革命已告成功,民族主义即可束诸高阁矣”。孙中山意识到(  )
    A . 反满革命还要继续 B . 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C . 民族革命的长期性 D . 救亡图存刻不容缓
  • 14. 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废除了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而攫取的一些治外法权。这主要基于(  )
    A .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要力量 B . 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C . 美国在两极对峙局面中处于劣势 D . 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 15. 毛泽东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作结论时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提出(  )
    A . 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 B . 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方针 C . 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D . 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退出历史舞台
  • 16. 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该通知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经济体制的改革 B . 法律制度的健全 C . 民主政治的发展 D . 对外开放的深化
  • 17. 1980年,中共中央印发75号文件指出:适当地放宽对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的限制。特别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进劳动计酬办法。这反映了(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推广 B . 当时仍然深受“左”倾思想的影响 C . 中共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D . 中央逐渐放弃集体所有制经济
  • 18.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 . 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 B . “冷战”思维仍然主导者当前国际关系 C . 国际局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 D . 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特点
  • 19. 据IMF统计,2008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48%(按美元汇率计算),超过美国的22.5%。预计2018—2020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速虽将放缓,但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将达到28%(按美元汇率计算)。这说明(  )
    A . 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经济中心 B . 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C . 当今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 D . 中国已经摆脱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 20. 普罗泰戈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孔子也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普罗塔格拉的思想受到孔子的影响 B . 东西文化交流自孔子时代就已展开 C . 二者思想都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 D . 两人的思想均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 21. 在雅典,如果新法有害于城邦民主,任何公民可依“不法申述权”对新法提案人进行控告。控告成立的话,提案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生命之虞。陪审法庭对违宪新法可宣布将其撤销。这说明雅典(  )
    A . 法律必须以民主为基础 B . 法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C . 制约着法律的与时俱进 D . 贵族垄断国家行政权力
  • 22. 《民法大全》规定: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表明(  )
    A . 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B . 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C . 罗马法的规定存在着形式主义 D . 罗马法对宗教皇权未构成制约
  • 23. 加尔文的先定论有这样的理解:神在创世以前,在永恒之中就已经选召了圣徒。但是,神的旨意里面已经包含了他允许受造物有自由的意志。所以,神虽有主权,人却有责任。与此说法相近的思想理念是(  )
    A . “自助者天助之” B . “制天命而用之” C . “人是万物的的尺度” D . “天生我材必有用”
  • 24. 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
    A .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 25. 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曾总结道:古老的英国政体属于有限君主制类型,国王的权力虽很充分,却受三大宪政原则的限制。这些原则如此古老又如此有效,产生出我们现代生活于其中的事物秩序。该历史学家旨在说明英国政治(  )
    A . 在历史传统中创新 B . 国王的权力不断削弱 C . 保留了贵族和君主 D . 首创了近代议会制度
  • 26. 公社委员因时间紧张或公务缠身,就在公共食堂自己掏钱买定价份饭吃。饭菜的价格和花样都是有规定的,午餐标准1.5法郎,晚餐2法郎,每人只准喝半瓶劣质葡萄酒,公社严禁公社委员们的家属使用。该规定(  )
    A . 保证公社委员正当行政,维护人民主权 B . 公社委员经选举产生,加强人民监督 C . 防止公社委员以权谋私,甘做人民公仆 D .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新型政权
  • 27.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 . 苏联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效果 B .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 .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 28. 美国著名学者威克特指出,罗斯福的理论是让普通大众生活得舒适而安全,让普通阶层的繁荣如酵母般带动各个阶层蒸蒸日上。这说明罗斯福新政的特征是(    )

    A . 政府立法干预经济运行秩序 B . 以普通大众为经济发展核心 C . 拉动大众消费活跃市场需求 D . 扶持普通阶层压制特权阶层
  • 29.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至少有25封信在来往。最终苏联先撤走了导弹,美国解除了海上封锁,持续了13天的导弹危机得以解除。这说明(  )
    A . 美苏在对抗中伴随妥协 B . 冷战加剧世界紧张局势 C . 美苏淡化意识形态冲突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 30. 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  )
    A . 苏联在社会生活领域落后于美国 B . 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C . 价值观冲突成为冷战的主要表现 D . 文化渗透成为“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启蒙思想家对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促进作用。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许多情况下,政策的颁布是一回事,政策的实施又是一回事。政策在逐级执行过程中的变异,尤其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带有缺陷的政策,各级官僚最后执行的结果可能恰恰就是对缺陷的逐级放大,从而导致统治者始料不及的种种弊端。因此,我们不但要看政策是如何规定的,更要看是如何执行的。政策的制定仅仅标示着一种决策的形成,不是政策行为的终结,政策只有在进入执行过程以后并得到切实的实施,其“决策效能”才能得以显现。

    ——摘编自张建民等《中国经济史纲要》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政策制定与实施”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必须有史实依据)。

  •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多种信息

    比较两幅地图,提取有关反映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3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85年5月颁发《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等学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各方面的联系。”1986年3月,国务院发布《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决定扩大高等学校在招生、毕业分配、干部任免、外事、教职工聘任、教师任职资格评定、教学科研工作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高效党委集中力量抓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1988年4月,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建立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至1989年初,全国已有100多所高等学校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先进典型如武汉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圳大学的办学体制改革等。

    ——摘编自杨东平《重温和借鉴: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界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意义。
  • 35.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53年后,美苏双方关系出现微妙变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了“和平取胜战略”,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赫鲁晓夫提出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在德国和柏林问题上向美国施压,1958年11月,苏联政府向西方三大国政府发出照会,要求美、英、法在6个月内撤出它们在西柏林的驻军,使柏林成为“自由城市”。否则,苏联将把进入西柏林的过境检查权转交给民主德国。美、英、法拒绝了苏联的要求,并宣称苏联如果封锁进入西柏林的通道,他们将不惜诉诸武力。这就形成了战后第二次柏林危机。面对西方的强硬态度,苏联放低了调子,表示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互访和会谈,改善东西方关系。美国同意召开新的四国首脑会议,讨论柏林问题。1959年,美苏进行了戴维营会谈,尽管双方没有做出实质性让步。但是,双方宣布在柏林问题上“恢复谈判”,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也实现了美苏暂时的缓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柏林危机”形成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柏林危机”得以化解的主要原因及启示。
  • 3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曾子,名参,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曾参守孔子墓三年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摘编自《曾子研究》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曾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曾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的原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