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257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    )
    A .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 2. 李世民死后,其才人武则天被李治纳入宫中,封为昭仪,最终成为皇后。其实整个唐代妇女改嫁非常普遍,包括皇家公主、达官贵妇、皆无禁忌。这反映了唐代(    )
    A . 儒家正统地位动摇 B . 纲常伦理败坏 C . 自由开放时代风貌 D . 市民阶层兴起
  • 3. 明朝科举曾采取分卷录取制度,明仁宗规定“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到明宣宗、英宗时,又分为南卷、北卷、中卷,各区分卷录取,占比为55%、35%、10%。这反映出(  )

    A . 遴选优秀人才利国利民 B . 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C .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D . 科举选才公正公平
  • 4. 明朝曾依据传统礼制做出严格规定:玉器为皇室专用,公侯及一品至五品官可用金银。这些规定在明朝晚期苏松一带被置若罔闻,富贵人家用金,用玉已成平常之事。这一转变直接反映了(    )

    A . 社会风尚发生较大转变 B . 尊富尚利意识蔚然成风 C . 盆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 .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趋势
  • 5. 汉代地方封君可收取封地租税;魏晋以后历代分封多为“虚封”,只赐爵位,不予封地。明清时期,封君只发俸银和禄米,与官员无异。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
    A . 分封制的消亡 B . 宗法制的瓦解 C . 君主专制的膨胀 D . 中央集权的加强
  • 6. 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上奏《谏迎佛骨表》,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险被唐宪宗处死,宰相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死罪,贬他到南方潮州做刺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佛教一度成为唐朝统治思想 B . 韩愈视复兴儒家文化为己任 C . 此抗争恢复了儒家主导地位 D . 唐朝时儒家地位一直不稳固
  • 7. 著名哲学家稽文甫先生认为“(王)阳明实可算是道学界的马丁·路德”,是因为(    )

    ①他们都突出了人的主体意识          ②他们都主张“良知”和“知行合一”

    ③他们都使正统思想出现世俗化的倾向 ④他们都将人从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 8. 宋代书画家大量订制各种精致的纸张和专门的笺札,社会上私人出资刻书的也很多,这种现象(    )
    A . 加速艺术品的商业化 B . 有利于印刷业的发展 C . 促进市民阶层的壮大 D . 推动重商观念的兴起
  • 9. 14世纪,在意大利形成了研究罗马法的“评论法学派”。该学派的宗旨是致力于罗马法与中世纪西欧社会司法实践的结合,以改造落后的封建地方习惯法,使罗马法的研究与适用有了新的发展。罗马法在西欧的复兴(    )
    A . 直接服务于当时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B . 满足了财产和契约关系变化的需要 C . 促成当时法律与商品经济发展适应 D . 反映价格革命后落后封建势力衰败
  • 10. 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认识以18世纪中叶为分水岭,之前他们笔下的中国是一个非神性宗教权威的理性世界;之后他们眼中的中国是一个愚昧、专制、停滞的民族。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知日益清晰 B . 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 C . 中西方实力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D . 明清中国闭关锁国的不断强化
  • 11.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    )
    A .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C .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D . 新教理论初步形成
  • 12. 1651年英国制定并颁布了《航海条例》,1849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除《航海条例》。这一条例难以为继的主要原因是英国(    )
    A . 以商立国的需要 B . 工业革命的完成 C . 垄断组织的建立 D . 综合实力的衰落
  • 13. 《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写道:“尽管1832年改革是相当保守的,但这次改革毕竟是向着贵族寡头借以垄断国家政治大权的堡垒——旧的议会选举制度打响了第一炮。”这是因为改革(    )
    A . 改变了贵族把持英国政治的局面 B . 防止了英国走向垄断帝国 C . 使议会重回国家政治的权力中心 D . 使议会席位分配趋于合理
  • 14. 1913年,俄国大工业和铁路系统的产业工人达350万,它大多集中在500人以上的企业中,占无产阶级总数的54%,而同时期美国、英国、法国的占比分别为33%、27%、11%。据此可知俄国(    )
    A . 垄断资本发展程度较高 B . 无产阶级集中程度较高 C . 城市化程度超过美英法 D . 工人的总量超过美英法
  • 15. 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
    A .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B . 挑战了封建神学创始论 C .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 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体系
  • 16. 《欧也妮·葛朗台》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主线,以欧也妮的爱情和婚姻悲剧为中心事件,层层剖析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和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以下美术作品中与这部文学作品风格相同的是(    )
    A . 自由引导人民 B . 向日葵 C . 格尔尼卡 D . 拾穗者
  • 17.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影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
    A . 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 B . 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 . 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 D . 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 18.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在此,他揭示了(    )
    A . 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主力军 B . 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精神的核心 C . 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 D .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
  • 19. 1931—1945 年,国民政府对日军费支出约30多亿美元,其中近一半是靠苏、美、英 援助和华侨捐款,而美国1944年的军费开支就有874亿美元,其中六成靠公民购买国债解决。这说明(    )
    A . 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政策 B . 美国更加重视太平洋战场 C . 抗战胜利依赖于外来援助 D . 中国社会的经济水平落后
  • 20. 如图是美国《时代》周刊1938年1月3日的封面,标题是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文字内容:(为了抗日)付出任何牺牲都是值得的。这表明(    )

    A . 国民政府努力争取国际势力的支持 B . 中国战场的抗战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C . 美国舆论正面关注中国政府的抗战 D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联合抗击日本
  • 21. 1937年,八路军将领陈赓在日记中写道,这是“中日开战以来最大的第一次的胜利。这一胜利虽然是局部的,但在政治上的胜利是无穷的:1.证明我党的主张正确;2.只有积极地采取运动战、游击战、山地战,配合阵地战,抄袭敌人,才能胜算”。这次“胜利”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平型关大捷 C . 台儿庄战役 D . 枣宜会战
  • 22. 下表显示了1865~1905年中国的对外贸易数据(部分),该表反映了(    )

    年代

    进口(万两)

    出口(万两)

    平衡(万两)

    1865年

    5571

    5410

    -161

    1875年

    9780

    9890

    +110

    1895年

    17169

    14329

    -2840

    1905年

    44710

    22788

    -21922

    A .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程度不断加深 B . 列强不断增加工业品倾销并减少原料输入 C . 中国外贸始终处于入超造成货币大量外流 D .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深刻影响中外贸易
  • 23. 近代中国出现这样的婚姻程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此现象说明(    )
    A . 婚礼由繁琐走向了简约 B . 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C . 婚姻实现了社会性变革 D . 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
  • 24. 许金城《民国野史》记载:“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事先选择吉日祭拜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辫子。”据此可见(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革新与传统思想并存 C . 西式生活方式影响广泛 D . 汉族的传统思想复兴
  • 25. 1895年,由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泰西新史揽要》一书在上海出版后,几千册一售而空,三年间卖了两万到三万本,一时成为“谈新学者,皆不得不备之书”,以致于盗版书更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翻译者采用了本土化的译书策略 B . 清政府对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C . 该书内容适应了当时国人的需要 D . 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获得迅速发展
  • 26. 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这一时期是(    )
    A . 二月革命时期 B . 国内战争时期 C . 农业集体化时期 D . 德军入侵时期
  • 27. 所有制、经济管理等方面全面推行社会主义化,在苏俄内战结束后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结了经验教训,苏俄政府迅速调整政策(    )
    A . 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 B . 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 C . 推行集体农庄制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 . 全力发展重工业,抵御法西斯德国的侵略
  • 28. 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这表明当时苏联(    )
    A . 放弃了意识形态的纷争 B .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 . 利用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D . 首创了国际合作机制
  • 29. 1981年上台的美国总统里根采纳了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立的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减少政府开支,实行减税政策,严格控制货币供应.其主要目的是(   )

    A .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B . 解决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C . 迎接“新经济”到来 D . 促进产业结构更加高级化
  • 30.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说:“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利益。”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定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这一变化(    )
    A . 说明美国放弃了“领导世界”的意图 B . 反映了美国经济衰退、霸主地位丧失 C . 反映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较大改变 D . 源于石油危机引起的美国经济“滞胀”
  • 31. 1991年,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解体 B . 俄罗斯加强与欧盟的关系 C . 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 D . 《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 32. “欧洲人口袋里装着欧元,无论到哪个欧元区去买东西,都用欧元计算,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欧洲意识。”材料表明,欧元的诞生与流通(    )
    A . 标志着欧共体建立 B . 终结了美元的主导地位 C . 加剧了冷战的结束 D . 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 33. 2014年以前,半官方的民间组织一度是海峡两岸最重要的沟通桥梁。据此推断,台湾方面的半官方代表团,可能曾出席(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B .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庆功会 C . 《中美建交公报》签字仪式 D . 香港回归交接仪式
  • 34. 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7年间,全国城市人口由5765万增加到9949万,增加了72.58%;农村人口则由4840万增加至5470万,仅增加了13.03%。这一时期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因为( )
    A . 农民进城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B .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现实要求 C .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D . 一五计划集中发展重工业的需要
  • 35. 198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各大商场展开产品促销,这是中国当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对此,北京各大报做出激烈反弹,如《北京日报》发文认为引进可口可乐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资源。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这表明(    )
    A . 政府机关权力意识浓厚 B . 百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 C . 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 D . 阶级斗争思维仍然存在
  • 36. 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情况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 外交范围由东欧国家到西欧国家再到亚非拉美国家 B . 外交政策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到不结盟政策 C . 外交趋向由偏重意识形态外交到弱化意识形态外交 D . 外交策略由单边外交过渡到双边外交再到多边外交
  • 37. 1972年,陈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派驻联合国的外交官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工作。他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那时,“我们对在联合国名义下干涉别国的事情,持保留或者反对态度”。“对联合国大多数经济方面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比较超脱的”,“不参加投票”。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 外交政策还不成熟 B . 对联合国的作用认识不足 C . 缺少联合国工作经验 D . 力图避免卷入大国间的争斗
  • 38. 孙中山在解除临时大总统时表示“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将此作为“效力”的方向。黄兴也曾表示“吾党……以后当纯带一种建设性质”。这些主张(    )
    A . 对民国形势的评判过于乐观 B . 直指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 C . 加速了国内和平时期的到来 D . 指明了民主革命的新方向
  • 39.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
    A . 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 . 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 . 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 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 40. 据下表可知,建国初湖北的高等教育从全国来看(    )

    类别

    1950年

    1953年

    全国

    湖北

    全国

    湖北

    工科院校

    27

    2

    38

    2

    师范院校

    12

    1

    33

    1

    农林、医科院校

    53

    3

    58

    3

    财经、政法院校

    15

    0

    10

    2

    艺术、体育院校

    15

    0

    16

    2

    ——摘编自《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和《湖北教育年鉴(1949—1987)》

    A . 尚未紧跟形势需要 B . 高校整体实力较强 C . 文法教育优势明显 D . 苏联模式影响深刻

二、非选择题

  • 41. 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交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 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 42.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 4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因时而变,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必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末清初)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思想。
    (2) 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对儒学的地位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在教育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3) 据材料三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他又提出怎样的认识论?
    (4) 据材料四概括黄宗羲的主要观点。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