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284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下列字的字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 轻盈(qīng yíng)  仲裁(zhòng cái)   悄然(qiǎo rán) B . 翘首(qiào shǒu)  溃退(kuì tuì)     酷似(kù sì) C . 业已(yè yǐ)      要塞(yào sài)     摧枯拉朽(cuī gǔ lā xiǔ) D . 颁发(bān fā)     仲裁(zhòng cái)    锐不可(dǎng)
  • 2.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翻来复去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忧郁消沉 B . 成群结队      美其名曰      文质彬彬      困惑不解 C . 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粗制乱造      藏污纳诟 D . 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美不胜收      微不足道
  • 3.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于接到请柬比较晚,赶到小李家时,大家已经等了我好久了,我成了不速之客 B .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 吸引了各国的读者。 C . 土改时,对那些称霸一方,为富不仁的乡绅土豪,根据人民的意愿,进行了狠狠地打击。 D . 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要平抑中国崛起的势头。
  • 4.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 . ③②①④⑤ B . ①②⑤④③ C . ①⑤③④② D . ③⑤①④②
  • 5. 下列作品、作者、年代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愚公移山》——列子——战国 B .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西汉 C . 《赤壁》——杜甫——唐朝 D . 《饮酒》——陶渊明——东晋

二、外国名著

  • 6. 法布尔有一部作品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开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这部作品是《》,该作品被誉为“”。

三、综合性学习

  • 7. 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内容,按要求答题。

    南方网讯   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看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以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枯枝败叶、生活垃圾、工业废物、牲畜尸体等。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将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断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

    (1) 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2) 将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四、诗歌鉴赏

  • 8.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之死,有子存焉     ②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 ①杂然相               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C . ①且置土石             ②不可亵玩 D . ①帝感其               ②公孙衍、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2)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 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请联系全文回答。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炀(yáng)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人恒 , 然后能改

    ③征求不

    ④百姓不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4) 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5)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甲】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

六、现代文阅读

  • 1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下面小问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必然部分。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词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

    (1) 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2) 请说说文章题目“老师!老师!”有什么特点?用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
    (3) 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⑨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4) 为什么说张梦庚老师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裹藏着刺骨的寒凉”?
    (5) 作者说“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结合全文,说说张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