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试题 试卷

logo

题型:文言文阅读 题类:常考题 难易度:普通

山东省滨州市部分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2月联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贞观九年,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炀(yáng)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1)、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节奏。(划一处)

入 则 无 法 家 拂 士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人恒 , 然后能改

③征求不

④百姓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4)、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5)、《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甲】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
举一反三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①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②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③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④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⑤老师说,性别。
        ⑥女。大家刷刷写下。
        ⑦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⑧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⑨ 大家七嘴八舌,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⑩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象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象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⑪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象不太像。
        ⑫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鉴别辨认依据。
        ⑬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⑭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⑮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⑯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作者:孙道荣 有删改)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③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④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释】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逃名:逃避名声,不求名声。④志:记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

拯救阅读需警惕“电子疲劳”

彭飞

    ①通过深度阅读来守护知识的温度,避免“电子疲劳”,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②发现一本好书,是买纸质版还是买电子版?两种选择是否常令你感到纠结?

    ③早在201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就曾预言,纸质书将在5年内消亡。然而7年过去了,他的预言落空,甚至“剧情”有些反转。最新数据显示,去年英国纸质图书销售额增长4.9%,销售量增长2.3%,连续两年上涨;美国纸质图书销售额增长3.3%,连续三年上涨。看来,数字化的巨浪,并没有一下子掀翻纸质书这艘小船。

    ④信息时代带来的“电子疲劳”,或许是不少人重拾纸质书的一个重要因素。“上班看大屏幕,下班读书看小屏幕,就怎么也读不进去”,这是许多白领的真实感受。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令眼睛感到不适;终日在各类显示屏之间切换,心里也难免感到某种倦怠。与此同时,互联网在为人们带来即时资讯、海量信息的同时,也让快速浏览替代了深度阅读。从“劳形”到“伤神”,数字技术虽然极大拓展了人们的阅读园地,也确乎容易催生一种阅读焦虑。

    ⑤有人说,“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不仅仅是为了保护视力,在一定意义上,纸质书具有更为丰富的文化意涵,所带来的文化体验也难以替代。捧起一本厚重的实体书,往往能带来更明显的阅读仪式感。无论是触摸书本质感、品评封面装帧,还是以书会友、以文交心,在科技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传统的书香仍具有独特的魅力。

    ⑥当然,作为科技进步的产物,电子书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知识存储与传播,所带来的便利也是传统书籍无法比拟的。面对数字化的大趋势,如果一味囿于传统阅读而抵制数字阅读,难免会陷入一种文化保守心态。应当承认,电子书越来越多地取代纸质书,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但如何在享受“数字化福利”的同时,更好地通过深度阅读来守护知识的温度,警惕并有效避免电子疲劳,是更为重要的时代课题。

    ⑦实际上,对更好阅读体验的探索从未停止。迎来120岁生日的商务印书馆,在山西和上海开设两家高校阅读体验中心,强调营造阅读氛围、优化阅读环境,将实体书店扩展为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打开了深度阅读的崭新维度。全球最大的图书电商亚马逊公司,从2015年开始逆势而上,布局多家实体书店,根据电子书阅读情况上架纸质书,线上线下相辅相成,取得了不俗业绩。对普通读者而言,大可根据时间、场合、书籍的不同,自由选取灵活的阅读方式,以实现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优势互补。

    ⑧回溯人类文明发展史,从竹简到羊皮,从纸张到电子墨水,尽管书籍的材质一直在变化,但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对智慧的追求却始终如一。当阅读的方式与习惯因时而动、与时俱进,更应对阅读的心态保持一份警觉。正因此,消除电子疲劳,也许我们应当多从内心寻找药方。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02月16日有改动)

现代文阅读

两进虎跳峡

张鸿源

  虎跳峡在滇西北,它是玉龙、哈巴两大雪山南北夹峙金沙江形成的。江心突兀一块巨石,传说曾有老虎从岸边跳上巨石,再纵身跳到对岸,“虎跳峡”之名由此而来。虎跳峡全长17公里,分为上峡、中峡、下峡三段。

  我第一次进虎跳峡,是从中甸的虎跳峡镇步入上峡的。刚到金沙江畔,便看见对面的玉龙雪山高耸云天,皑皑白雪堆积在连绵的峰脊上。时值盛夏夜雨初收的早晨,云雾游移在群峰间,愈显出玉龙雪山的高深莫测。

  接着,我走上一条仅容一人行走的崎岖山路。这条过于简陋的人马驿道,横系在临江的悬崖上,走在上面既艰且险。到了这里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山路:陡、细、长、险、滑……我觉得自己真像一只岩羊在峻峭的崖壁上战栗着探行。

  再往前,两岸高山越挤越拢,排列成一道道狭窄的天门。本来在宽阔江面上舒展流淌的江水,一下子挤进这难以容身的狭谷,它勃然大怒,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这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传响,仿佛洪荒远古开天辟地的遗音。这里不是汪洋大海,但我却感觉到汪洋大海狂暴时的声势和威力:岩在崩,地在动,山在摇。我只觉头晕目眩,脚下站立不稳。据说,漂来的粗圆木和滚落的大石块,在这里都会被粉碎得无影无踪。我只能退到高处,遥遥承受这惊心动魄、热血沸腾的刺激……

  怀着上峡带给我的震撼走向中峡。迎面来了一队马帮,我闪身到路旁让道,听着马儿们艰难的足音,看着马帮慢腾腾地消逝在远处断崖后面……马帮就是这样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途艰险,马帮却奋力前行,走成了峡谷中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峡的谷底礁石遍布,如满天星斗。这些从山上飞滚而来的落石,堆积江中,犬牙交错。江水在其间往复跳跃,浪花推着浪花,漩涡套着漩涡,一路5公里18个险滩相连至下峡。

  我对下峡的感受,第二次比第一次强烈。三年后的正月初,我从丽江的大具乡乘车直奔下峡。抵达停车场,我不禁惊叹:“好个哈巴雪山!”仔细俯仰一番:没有零散的峰头断崖,整体性的山岳和巨型斜面板块造就出大气磅礴的雄姿。而后沿着栈道直至江边的观峡台,在台上远眺江两边玉龙、哈巴凌空对峙。此景正如清代孙髯翁所写:“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前往渡口的路上,日头已经偏西,山巅阳光耀眼,峡谷里却笼罩着浓浓的阴影,几分雄浑,几分肃穆,几分苍凉。

  从渡口乘船前往对岸。上岸后发现没有路,我只得寻着人踩过的痕迹,攀藤抓草往上爬,还得时时小心,脚下不能打滑,否则就会坠下深渊。我大汗淋淋地攀登了近1个小时,才算踏上新开的公路。

  山高峡深,天黑得早,我只好投宿在下峡核桃园的一家小旅店。核桃园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这里的夜特别深沉,空寂得不像在人世间。浓墨似的山头上方,星星在一块不大的天幕眨着眼,默默感受夜的静谧。人在此际,内心一片宁静,仿佛世间一切的纷杂都与我无关。我很快就带着白天的游兴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拂晓我就出发了,穿越中峡来到了上峡。上峡已经开发为旅游景点,修筑了栈道,可下江边挨近虎跳石。峡中筑了公路,可以通车,游览更方便了,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欣赏到一身豪气、雄奇威猛的虎跳峡。但留在我内心深处的,还是那个不经雕琢、野性十足的虎跳峡。我伫立江崖,仿佛又见一队马帮从远处断崖后慢腾腾地走来……

  两次进入虎跳峡,我如同经受了洪炉的冶炼,无论体魄还是心魄,都比过去强健许多。若要问我云南山川最富阳刚之美的地方在哪里,我定毫不迟疑地回答:在虎跳峡!

(选自《滇域探秘》,有删改)

返回首页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