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社会思品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411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2017年11月18日至24日,中共       在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决胜         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工作报告。(    )
    A . 十八大  全面建成 B . 十九大  全面建设 C . 十九大  全面建成 D . 十八大  全面建设
  • 2. 《纽约时报》是美国传教士主流媒体。以下是其对近代中国某一事件报道的新闻标题检

    (如下表)。判断这一事件是(    )

    关键词

    中国

    袁世凯

    孙中山

    满清

    武汉三镇

    北京

    南京

    报道篇数

    257

    67

    26

    51

    38

    50

    25

    A . 义和团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北伐战争
  • 3. 中国近代史上出现过两次著名的学生运动,分别是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关于这两次

    运动说法最为正确的是(    )

    A . 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 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C . 都是反帝爱国运动 D . 运动的主力军始终是青年学生
  • 4. 20世纪30年代,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起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你认为下列诗句中暗含这两起事件的应该是(    )

    ①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②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③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④谁人不识张大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5.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表中的选项,史实与推论对应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平型关大捷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大捷

    B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出现

    C

    七七事变

    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D

    百团大战

    提高了国民党军队的威望

    A . A B . B C . C D . D
  • 6. 读漫画《日本的泥脚》(民国二十七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③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7. 以下二战人物与历史事件组合正确的是(    )

    ①丘吉尔——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     ②戴高乐——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③罗斯福——参与战后成立联合国的讨论     ④斯大林——发表《开罗宣言》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8. 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②渡江战役    ③三大战役    ④重庆谈判

    A . ①②④③ B . ②③①④ C . ④③①② D . ③④②①
  • 9. 某同学在课堂上用图表法归纳了中国近代史上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


    历史时期

    时代特征

    1919-1927年

    开天辟地,实现共和

    1927-1936年

    国共对峙,走向合作

    1937-1945年

    统一战线,抗日烽火

    1946-1949年

    民主科学,走向胜利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宁波“支教奶奶”周秀芳3年多来为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募资筹建了14所希望小学。她的行为(    )

    ①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体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③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履行了爱岗敬业的责任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1. 《2015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家庭财富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我们应当客观看待自己的发展状况,做到自己心中有“低”。这里的“低”是指我国
    A . 生产力高度发达,科技水平高 B . 城乡居民贫富悬殊 C . 已是发达、完善的社会主义国家 D .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12. 小王同学做了一张知识卡,空格内填写正确的是(    )

    ①党、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_________;

    ②台湾问题上必须坚持的原则:_________;

    ③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_________;

    ④兴国之要:_________。

    A . 四项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 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 四项基本原则;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 . 改革开放;一个中国;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3.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来硕果累累:2016年的生产总值比成立之初增长了642倍;铁路运营总里程已增加到1.35万公里,居全国首位……这主要得益于(    )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一国两制”强大的生命力     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4. 短短十年间,中国高铁实现了由“引进”到“赶超”再到“引领”的完美转身,受到全球多个国家的青睐。中国高铁成功“走出去”,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基点是(    )
    A .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 .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 . 坚持共同富裕原则
  • 15.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感情,它体现的民族精神是(    )
    A . 团结统一 B . 爱好和平 C . 勤劳勇敢 D . 自强不息

二、非选择题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到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1918年11月,欧洲的第一次分裂给中国创造了第一次成为战胜国的喜悦,

    但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巴黎会议就狠狠地给了中国一记“耳光”。面对这样屈辱的局 面,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

    材料三: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1) “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称它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2) “给了中国一记耳光”是指当时中国受到了怎样不公平的对待?“中国人心中的怒火最终爆发”指的是当时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3) 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上述两则材料中提及的历史事件与 1921年这道“曙光”有何联系?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

    材料一:刚刚成立了六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占卢沟桥通电》(1937.7.8)

    材料三:(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95年来,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关系,这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 “他们又继续战斗了”,其中的第一次“战斗”是指哪一事件?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2) 该通电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概括该通电的核心主张,分析该主张实施的历史意义。
    (3) “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4)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请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关史实印证这一观点。
  • 18.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习近平无疑是不同时期引领中国发展的伟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顺时而变的孙中山】孙中山的一生就是“不断在挫折中修正自己”的一生。如20世纪20年代,他把“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改为“联共、联俄、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这一思想转变产生的成果是什么?

    (2) 【勇于创新的毛泽东】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中国革命新道路,并最终赢得了胜利。

    这是一条怎样的革命新道路?其“新”在哪里?

    (3) 【不忘初心的习近平】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让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别列举一个具体事例说明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试卷中出现的除外)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重要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 19. 2017年9月1日,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播出。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以“中华骄傲”为主题。下列能够体现这一主题的有(    )

    ①意蕴悠扬的琴棋书画    ②振奋人心的中国武术

    ③美轮美奂的芭蕾舞蹈    ④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2) 许渊冲先生从事中外文学翻译工作70多年,他说:“我们中国人,就应该自信,就应该有点狂的精神。五千年的文化,是智慧的传承,是精神的传递。”

    这个“自信”来自哪里?

    (3) 来自“巴铁”的米斯巴.拉希德教授讲述了她与汉语和中国的故事。她是巴基斯坦第一个本土汉语教师,在巴基斯坦,99%会说汉语的人都是她的学生。

    汉语在巴基斯坦得到认可和传承表明了什么?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过去仅仅输出“中国制造”,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智造”“中国方案”“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在全球跨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节点,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科技缘何“井喷”?

    材料二:从古老的中国创造四大发明,到如今被海外网名称之为“新四大发明”的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创新成为中国复兴路上的精彩篇章。

    材料三: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但经济发展中“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原创性的创新需要加强。

    (1) 中国科技“井喷”、“新四大发明”的涌现说明了什么?
    (2) 上述材料表明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是怎样的?
    (3) 为解决“原创性的创新不强”的问题,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或建议?(从国家、个人两个角度回答)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