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339 类型:期中考试
再别康桥
徐志摩
①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③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④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⑤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⑥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⑦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 , 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 ,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节选自《鸿门宴》)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①。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②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③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 , 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①衣袪:袖口。②咎犯:重耳之舅狐偃,亦称子犯、舅犯等。③子圉:重耳之侄,晋惠公太子,即位为晋怀公。
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①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⑥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⑦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⑧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⑨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⑨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英国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⑩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
陈干娘
范若干
陈干娘是我的奶妈,据说我落地四天就吃她的奶。小时候,我叫她妈,对我的亲妈却不叫妈。
除我之外,全家不论老少都叫她陈干娘,没有人叫她陈嫂的。连我那爱挑剔的目空一切的老祖母,虽在背后常笑话她的大手大脚大脸大嗓门,当面还是敬她一分,叫她“他干娘”。
人们说她有功,是我家的有功之臣,她也认为自己是有功之臣,功在带大了我们弟兄三个。父母常年在外,我们这一房的事,全靠她张罗。似乎人们不把她当用人看待,陈干娘也不把自己当用人看待。她是大地方开封的人,她看不起穷山沟里的那些老土,但她同左邻右舍处得很好,没事她喜欢拿把芭蕉扇坐在大门口的石板上,同那些纳鞋合线的老婆家东拉西扯。她带我到过南京汉口,坐过火车轮船,开口就叫那些老婆家入神。
她最不待见我大娘。大娘小气,没材料,却仗着她是长房媳妇,处处想压别人一头。有一年冬天分炭,我们这一房人多,多分了一篓,大娘不依,硬把这一篓炭拿了去,陈干娘毫不客气,走上前一把夺了回来,还同大娘大吵了一场。吵后,她声言不干了,要歇工。
陈干娘会洗衣服是出了名的。祖母常在背后贬低她,说她一副男人相,是个吃苦的命。不论是用皂角或者洋碱,她照样把衣服洗得干净、清爽。
一次到渠上洗衣服,祖母一时高兴,特别吩咐备辆轿车给她坐。两大包衣服塞到车里边,陈干娘穿得齐齐整整,依窗而坐,像走亲戚似的。我同赶车的并排坐在车门口,观看车外的景致。初夏的田野,麦田像波涛起伏的大海,粼粼滚动,赶车的在空中甩着响鞭,大黑马平稳地跑着碎步,轿车简直像一只小船,在麦浪间轻轻滑行。
“陈干娘,你可快熬成老太太啦。”赶车的调侃道。
“咋?等我儿当了大官,敢情我不是老太太!”陈干娘抚抚我的肩头,大笑起来。
“喂,将来你当啥官?”赶车的向我眨眨眼睛。
“同你一样,磨倌。”我说。
陈干娘笑得前仰后合,一面擦着眼泪,一面说:
“好好好,你当磨倌,妈有白面吃。”
轿车到了渠上,渠上的五亲六故家的媳妇闺女们听说陈干娘洗衣服来了,都拿着棒槌出来帮忙。一时间河沿上坐了一长排女辈,捶衣声、说笑声洒满了河滩。陈干娘抡起粗壮的胳膊,一边捶衣,一边同媳妇闺女们搭话。
白沫沫在清清的河水里漂起一层又一层,陈干娘说说笑笑,那张映在水波里的宽大的挂满汗珠的脸庞,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一群好奇的鱼儿,在稍远的地方静静地瞧着河沿,好像也想同陈干娘说点什么似的。
一面洗,一面在河滩里晒,两包衣服很快打点完毕。收衣服的时候,我看不见陈干娘,就顺着河滩去找。转过一个河湾,我看到陈干娘正坐在一棵老槐树下,对着树下的深潭掉泪。我一惊,急忙跑上去抱住她的肩膀。
“妈,你哭啦?”
陈干娘擦擦泪,掏出一封信给我。“儿,你再给妈念念,妈找学校的张先生念过一遍……”
信是陈干娘的大女儿写来的。发信日期差不多已是一年前了。信上说,她爹前年就病死了。她奶奶和她二妹,去年也死了。家里没东西吃,是饿死的。
“接信前,我就听到过一些消息,可我不敢相信。”陈干娘又哭了,哭得很伤心。她哭着向我述说起她的家事。
她的三女儿生下来七个月,家里日子实在过不下去,她只好撇下三女儿,来我家当奶妈,那时我才四天。
我也哭了,但我不敢相信陈干娘会哭,不敢相信整日乐乐哈哈的陈干娘心中会有这么多苦!
“今日来洗衣服,我就是想找一个地方哭一场,我不能在你们家哭呀,在你们家哭,你奶奶会不高兴的,我有泪只能往肚里咽,可是泪多了,肚子里装满了,就咽不下了呵!”
听了陈干娘这一番诉说,我怔了。我第一次听到陈干娘把“我们家”说成“你们家”,第一次知道这位用乳汁和汗水帮人家带大三个孩子的陈干娘,在那个家里连哭都是不行的!凝望着一潭碧水,我感到这人世间的事太难理解,太难说清,一股浓重的悲哀,像冷冽的泉水一样,带着说不出的寒冷,浸透了我的稚嫩的心。
回家的路上,陈干娘依旧同赶车的说笑,我却哑然不语。
两年后,陈干娘同厨房的大师傅相好,生出许多闲言碎语。特别是大娘,总在人前人后阴阳怪气地贬责陈干娘。忽然,人们都感到陈干娘不干净了,连我都感到陈干娘不干净了。
陈干娘走了。她走的那一年,我已经十一岁,用不着再吃她的奶了。
后来,我会忽然问自己:谁干净呢?那些贬责陈干娘的人们干净吗?我这个吮吸陈干娘的乳汁长大的孩子干净吗?
(选自《旧京,旧京》,有删改)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