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水县波峰中学、高碑店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49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选题

  • 1. 《史记·齐太公世家》:“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 . 宗法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禅让制
  • 2. 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
    A . 分封制 B . 科举制 C . 察举制 D . 宗法制
  • 3. 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A . 焚书坑儒 B . 推行郡县制 C . 修长城 D . 统一文字
  • 4. 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这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是(    )
    A . 分权与制衡 B . 天人合一 C . 皇权至上 D . 大一统
  • 5. 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 维护了国家统一 B . 发展了社会经济 C . 防止了外敌侵略 D . 加强了民族团结
  • 6.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朝……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

    ①分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7. 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
    A . 决策权 B . 监察督促百官权 C . 军事权 D . 行政权
  • 8. 汉武帝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对重大朝政进行决策,而由丞相、御史大夫等大臣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变成为“外朝”。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 . 完善选官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C . 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D . 体现废分封、行郡县制度的决心
  • 9.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对全国人口进行统计,那么这项事务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户部 B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C .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户部 D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
  • 10. 中国自秦汉开始,就已确立官员监察制度。下列哪一官职(或官员)不具备监察官员的职权?(    )
    A . 御史大夫 B . 刺史 C . 通判 D . 中书省
  • 11. 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 . 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 . 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 . 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 . 不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 12. 孙中山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文官开始于(    )

    A . 西周时期的世袭制 B . 汉朝的察举制 C . 隋唐时的科举制 D . 魏晋九品中正制
  • 13.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主要经历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那么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    )
    A . 秦朝 B . 汉朝 C . 唐朝 D . 元朝
  • 14. 戴逸先生评论清王朝某项制度时说:“它是皇帝私人的工作班子,直接听命于皇帝,帮助皇帝出主意,写文件,处理重大政务,如升革文武官员、审理重大案件、制定大典礼节、查考兵马钱粮等。”与“它”相关的是(    )
    A . 内朝 B . 中书省 C . 内阁 D . 军机处
  • 15. 下图为“铁券”(《金石档案·明代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    )

    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

    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③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④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①② D . ③④
  • 16. 《马关条约》的内容中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  )

    A . 赔款2亿两白银 B . 开发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C . 割让台湾、辽东半岛给日本 D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 17.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帝主张保全华夷之间的藩蓠和沟壑,拒绝外国公使进京,甚至一度令谈判的桂良等人以免去外国进口关税来换取外国公使不驻京。由此可见咸丰帝(    )
    A . 力争清朝大国地位 B . 缺乏近代外交意识 C . 积极维护国家主权 D . 对外软弱妥协
  • 18. 在20世纪初有人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做买卖的人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说法源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9.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淞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    )
    A .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 . 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 .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 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 20. 在太原会战中中央军、晋军正面防御;八路军攻击敌军两翼。115师切断了忻口与张家口、北口的敌军交通线;120师切断了忻口与大同的交通线;129师陈锡联偷袭了阳明堡机场,削弱了日军对山西战场的空中威胁……这说明(    )

    A .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是抗战主力 B . 太原会战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D . 太原会战是国共合作抗战的典型
  • 21. 在遭到中国军队的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帅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
    A . 太原会战 B . 平型关战役 C . 百团大战 D . 武汉战役
  • 22. 在抗战时期,流行着这样的童谣“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这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B . 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C . 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 . 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 23. 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 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 .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C . 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 . 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 24.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表现有(    )

    ①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推翻了封建制度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 D . ②③
  • 25. 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
    A . 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誓不两立的斗争精神 B . 引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觉悟 C . 展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主力军模范作用 D . 展示了工人阶级作为主力军的光辉形象
  • 26.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将国共两党的合作比喻为共同建造了一座房子。我们虽然“像新娘子上花轿一样”扭扭捏捏、勉勉强强搬进房子里,“但始终没有当房子主人的决心”。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忽视了(    )
    A . 领导权问题 B . 农民问题 C . 群众路线问题 D . 独立自主问题
  • 27.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意见。当时全民讨论了近三个月,参加讨论的有1亿5千多万人,最后由宪法起草委员会整理的意见共138万条,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这说明1954年宪法(    )
    A .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 .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C .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 落实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 28. 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一党专政的可能性。”建国初期我党为践行“实行民主政治”的承诺,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C .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9.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支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现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 .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 3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体现在(    )

    ①转移工作重心

    ②恢复高考制度

    ③平反冤假错案

    ④恢复民主制度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31. 下列选项中,正确反映“一国两制”内容的有(    )

    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有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的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②“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③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直接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

    ④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和终审权

    ⑤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和独立主权

    A . ①②③ B . ②④⑤ C . ①②⑤ D . ②③④
  • 32. 1986年~2000年间,依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最重要的作用是(    )
    A . 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B . 加强立法工作 C . 推行普法教育活动 D . 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
  • 33. 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   )

    A .   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 . 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 . 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D . 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非选择题

  • 3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 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四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
    (2) 结合所学知识,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
    (3)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哪种趋势?
  • 35.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领土之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摘自《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一摘自《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材料三: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

    1942年

    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东南亚

    中国战场

    太平洋、印度洋战场

    中国战场

    (不合东北)

    东南亚、太

    平洋战场

    35个师团

    10个师团

    7个师团

    37个师团

    15个师团

    111多万人

    不到l0.9万人

    (1)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国共两党在对待日本侵华的态度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2) 材料三最直接说明了什么问题?
    (3)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
    (4) 抗日战争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 36.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实现“民治”的?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法制建设的。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