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25年中考历史一模考前复习卷(七)

修改时间:2025-02-19 浏览次数:7 类型:中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它”指的是(     )
    A . 抗日根据地建立 B . 千里跃进大别山 C . 解放区土地改革 D . 三大战役的胜利
  • 2. 蔡元培先生1925年曾经撰写过一副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挽联中的“先生”指的是(     )
    A . 曾国藩 B . 谭嗣同 C . 李鸿章 D . 孙中山
  • 3. 下面文章报道的是(     )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A . 卢沟桥事变 B . 淞沪会战 C . 台儿庄战役 D . 长沙会战
  • 4. 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担负掩护任务。面对十几倍于色的强敌,他率领全师战士奋力抵抗,伤重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自己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这体现了红军将士(     )
    A . 视死如归、英勇无畏的精神 B .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精神 C . 不怕牺牲、团结抗战的精神 D . 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精神
  • 5. 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填写的是(       )

    A . 陈胜、吴广起义 B . 楚汉之争 C . 秦朝灭亡 D . 文景之治
  • 6. 《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还是匈奴人、鲜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体现的观念是(       )
    A . 民族认同 B . 文化差异 C . 祖国统一 D . 部落联盟
  • 7. 徐中约在书中写道:“日本企图速战速决夺取华北及迫使南京同意经济合作。日本军方藐视中国全面抗战的能力和意志,许诺要在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打破日本这一企图的战役是(     )
    A . 淞沪会战 B . 长沙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武汉会战
  • 8. 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新式学堂三十余所。在这些新的学校里,不仅教授西方语言,还教授许多自然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等。这些举措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不同于封建科举制的新的教育体制。由此可见,洋务运动(     )
    A . 废除了科举制度 B . 彻底废除了传统的教育 C . 推动了文化普及 D . 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 9. 重庆谈判后签订的《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记录:“中共愿将其所领导的抗日军队由现有数目缩编,并表示可逐步撤退应整编的部队至防海路以北及苏北、皖北的解放区集中”。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 . 确立自卫反击的口号 B . 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 C . 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 D . 扭转抗战艰难的局势
  • 10. 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中国驻军,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B . 淞沪会战中,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 C . 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 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战法。
  • 11. 仔细观察如图《三大战役示意图》,选出对①②③三处战役名称及战果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 ①处为辽沈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B . ②处为平津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C . ③处为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解放 D . ③处为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
  • 12. 北方红山文化有玉龙,中原地区陶寺遗址有彩绘龙纹陶盘,三星堆遗址也出土了大量带有龙形象的青铜器。这些考古发现共同反映出中华文明(     )
    A . 多元一体 B . 均衡发展 C . 开放包容 D . 领先世界
  • 13.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材料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 . 大禹 B . 周武王 C . 秦始皇 D . 汉文帝
  • 14. 下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该表体现了江南地区(     )

    A . 水陆交通发达 B . 自然条件优越 C . 手工业快速发展 D . 逐渐得到开发
  • 15.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南北朝本是一个病的时代。此所谓病,乃指文化病。若论文化病,北朝受病较南朝为浅,因此新生的希望亦在北朝,不在南朝。”其意在说(     )
    A . 南朝门阀士族制度是历史倒退 B . 北魏改革直接完成大一统 C . 北朝政治改革为隋唐盛世奠基 D . 南朝玄学不利于文化发展
  • 16. 下图为能作为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图1 B . 图2 C . 图3 D . 图4
  • 17. 下面是李杨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

    时间:1945年4月至6月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二大 C . 八七会议 D . 中共七大
  • 18. 下图所示是1932年生产的一款“抗敌牌”火柴的商标。商标的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面印有“十九路军”四字,斗笠左下印有“振我中华”“挽回利权”字样。据此可知,当时(     )

    A .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B . 宣传民主共和思想 C . 北洋政府全力支持抗日 D . 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 19. 八年级3班的同学拟开展一次探究性学习活动。根据下表可知,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工农革命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近代变法改革 C . 工农武装割据 D . 国共两党合作
  • 20.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这表明戊戌变法(     )
    A .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 . 推翻了顽固派的统治 C . 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D . 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 21. 东晋时期,王羲之写下《兰亭集序》,文中记录创作的时间为“岁在癸丑”(“癸丑年”)。其运用的纪年法是(     )
    A . 年号纪年法 B . 干支纪年法 C . 王位纪年法 D . 公元纪年法
  • 22. 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主题学习,搜集并整理出下列资料(如表)。据此推断,其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类型

    内容

    农业

    稻麦兼作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文物

    南朝青瓷莲花尊

    文献

    《六朝经济史》

    A . 江南地区的开发 B . 东晋农业的兴盛 C . 南朝手工业先进 D . 北朝文化的发展
  • 23. 汉朝以来,西域的葡萄、胡桃、马匹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而中原的简牍文书制度逐步被西域各国广泛采纳。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 班超投笔从戎 B . 丝绸之路的开通 C . 甘英出使大秦 D . 和亲政策的实施
  • 24. 以下照片共同反映了(     )

    A . 正面战场抗战 B . 敌后战场抗战 C . 全民族抗战 D . 解放战争

二、材料分析题

  • 25. 文化自信是当前热议的话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大炮带给中国社会的耻辱和创伤毕竟太深了。因此,痛定思痛之后,庙堂的众人的策论已多见“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比者抚局虽成,而国威未振,宜亟图振兴,使彼顺则可以相安,逆则可以有备”。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摘编自廖保平《辛亥百年: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学习西方,主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并为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此时清政府“痛定思痛”而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请分析该运动的历史地位。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千年未有的文化危机是什么?三个层面重建文化自信的实践都以失败告终说明了什么?
    (3) 材料三中为“转变思想,更新观念”,20 世纪初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场运动有何积极意义?
  • 26. 【民族交流】

    民族交融是指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新民族。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交融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材料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

    (1) 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与西周实行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依据材料一 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 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 材料三图A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图B中“北魏政府”推行改革,把都城迁到哪里?
    (4) 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哪些。
  • 27.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材料一   秦朝和汉朝管理部分边疆地区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①自武帝初立,魏其、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汉书•董仲舒传》

    ②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下诏禁止郡国铸钱……统一由三署铸造成五铢……实现了铜料国有和铸权国有……使五铢钱成为最稳定的方孔钱币,行用七百余年,至唐才废。

    ——摘编自任双伟《货币里的中国史》

    材料三

    (1) 依据材料一,比较秦朝和汉朝在边疆管理方面的相同点。

    ①在边疆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管理;②在边疆地区实行分封制

    ③在边疆地区组织屯田;④在边疆地区设立刺史。

    相同点:(从上面所给的①——④中选择,填写序号)

    (2) 上面两段材料中,反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是,思想措施是(填写序号)
    (3) 写出材料三中①、②处政权名称,以及②时期进行的一场重要改革的名称。有学者认为,即使在政权分立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依据材料三,用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而中国革命却不是这样,城市革命处于低潮时,可以到乡村去,继续革命,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方法夺取全国政权,这是一条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路。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即古田会议。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1935年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过草地北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它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中国军网《二万五千里长征》

    材料四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给中国革命局面带来了什么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写出长征途中的任意两个重大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长征的意义。
    (4) 请从材料四所展示的图片中任选两幅,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其撰写简单的文字介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