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卷5284111—【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修改时间:2025-02-12 浏览次数:2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课前预学

  • 1.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公布了。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苏联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规律,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二、课中导学

三、课后助学

  • 3. 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产量急剧下降,饥荒严重。面对严重的危机,列宁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是(     )
    A .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 建立苏联 C . 实行两个五年计划 D . 颁布新宪法
  • 4. 列宁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列宁强调了新经济政策(    )
    A . 没有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 B . 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思路 C .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 5. 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为基本线索将下列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实施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模式的形成

    ③开始农业集体化

    ④社会主义工业化

    A . ③④①② B . ③④②① C . ①④③② D . ①④②③
  • 6. 在列宁之后继任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是(    )

    A . 斯大林 B . 勃列日涅夫 C . 赫鲁晓夫 D . 戈尔巴乔夫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

    ——《大国崛起•俄罗斯》

    材料二: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等。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即使有的农民家庭还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也保留下了用于来年春播的种子粮,为将来扩大土地播种面积而积极准备农具。

    ——黄立佛等《新时期的苏联社会》

    材料三: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到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王斯德《世界通史》

    (1) 据材料一、二,概括农民对待生产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原因。
    (2) 据材料三,概括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四、拓展作业(选做)

  • 8. 某校九(1)班同学在学完“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这个单元后,以此为主题分三个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1) 第一小组20 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动。同学们根据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和反映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史实绘制了如下年代尺。

     

    请将年代尺中的①③⑤⑥补充完整,并写出20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趋势。

    (2) 第二小组同学们借助一张漫画探寻俄乌冲突加剧的原因。

    漫画反映了俄乌冲突加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 第三小组为了解中国政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付出的努力,同学们收集了以下图片。

    从时代主题的角度谈谈中国政府这些做法的意义。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