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年秋季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

修改时间:2024-10-14 浏览次数:28 类型:单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在传统文化艺术节活动正式开始之前,需要做好各种准备。(共20分

  • 1. 下面是艺术节组委会发布的本次活动的宣传语,请你根据拼音将其补全。

    wēi wēi华夏,不但河山jǐn xiù, jǐng xiàng万千,还有着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艺术,它们pǔ xiě了动听的人生乐章,táo yě了情操,催人奋进。你擅长什么传统文化艺术? 一起来展示吧!

  • 2. 组委会制作了一些有关传统文化艺术的说明,其中注音有误的是哪一项? ( )
    A . (chěng)   矣(miù) B . 选(shǎo)    掌(fǔ) C . (zhóu)    琴(xián) D . 晒(pù)    入场(quàn)
  • 3. 组委会要制作一张宣传海报,打算用甲骨文表示“艺”字。“艺”字的本义和一门技术有关——“耕耘树艺”(指种植)。下面哪一张图片最合适?( )

  • 4. 文学社正在准备古诗文朗诵节目。指导老师说:“要想朗读出情感,首先要理解古诗文中的字义。”下面哪一项古诗文中加点字意思相同? ( )
    A . 书画 不要人夸颜色 B . 终身不鼓琴 冀得兔 C . 掉尾而斗 家祭无忘告 D . 少选之间而在流水 有者事竟成
  • 5. 绘画社的同学也在准备要在活动上展出的作品。你看到了一名同学临摹的《骏马图》,觉得用词语(    )形容这幅图最合适。
    A . 惟妙惟肖、高山流水 B .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C . 行云流水、栩栩如生 D . 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 6. 戏剧社在彩排一个京剧节目,台上演员的表演十分吸引人,引得台下同学议论纷纷。其中一些同学用到了一些和京剧有关的词语,他们哪个人的用法有误?( )
    A . 明明:“我们学习委员唱的是花脸这一行当。” B . 萌萌:“这个节目肯定是艺术节的压轴戏了。” C . 琳琳:“别看我们班的强强个头小,在台上却有板有眼 , 派头十足。” D . 静静:“看,我们班长在幕后处理一切事务,真是个跑龙套的。”

二、所有准备工作完成,传统文化艺术节正式开始。(共24分

  • 7. 下面是活动开幕式的一段主持词,请你将四个分句的序号填到括号里。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激湍;,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语,春水潺潺;,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A. 艺术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 
    B. 艺术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C. 艺术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 
    D. 艺术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 8. 文学社正在表演古诗文朗诵,他们哪句的朗读节奏有误?( )
    A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B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 .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D . 处士/笑而然之。
  • 9. 文学社朗读古文《伯牙鼓琴》时读到“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时,有同学不理解它的意思。请你用自己的话给他解释。
  • 10. 文学社的同学朗读完后,向观众提了一个问题:“与‘伯牙鼓琴,子期知音’主题最相近的诗句是什么?”结合所学,你认为应该是( )。
    A .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 .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C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 .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11. 书法社的成员正为前来欣赏书法作品的同学介绍自己练习书法的收获。小刚听见了,不以为然地说:“现在是电子时代,电脑打字又快又好,练习书法就是浪费时间,还没什么用。”如果你正在现场,你会怎么反驳他?
  • 12. 手工制作社展台前站满了人,社员们正在向观众展示中国传统玩具——不倒翁,并向同学分发不倒翁制作说明书。

    材料和工具:一个乒乓球、剪刀、白色硬纸、胶水、彩笔。

    做法:(1)将橡皮泥捏成团放进半个乒乓球内抹平。
    ⑵用剪刀把白色硬纸剪成一个扇形,扇形的弧长稍大于乒乓球的圆周长,并将扇形两边用胶水粘在一起,做成一个圆锥体。
    ⑶将纸圆锥和半个乒乓球用胶水粘起来。
    ⑷用彩笔在白色的圆锥体帽子上画出头像,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花纹进行装饰。

    (1) 一些同学认为说明书中的一些做法写得不够准确,判断下列同学对说明书的修改建议是否合理,合理的打“✔”,不合理的打“×”。

    ①李莉认为,“将纸圆锥和半个乒乓球用胶水粘起来”应改为“将纸圆锥的底面与半个乒乓球的截面用胶水粘起来,乒乓球球面朝下”。

    ②孙明认为,“把白色硬纸剪成一个扇形”应改为“把白色硬纸剪成一个漂亮的扇形”。

    ③小轩认为,“用彩笔在白色的圆锥体帽子上画出头像”应改为“用彩笔在乒乓球上画出头像”

    (2) 上面同学的建议并不全面,请你继续将说明书中不合理的地方修改完善。

三、本次传统文化艺术节最吸引人的是戏剧社的同学表演拍摄的微电影《二泉映月》,你在观看后,联想到了课文《月光曲》和短文《二泉映月》。(共26分

  • 1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月光曲》(节选)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____———月光____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阅读链接】 贝多芬一生命运坎坷,但他即使在双耳失聪时,仍坚持创作。他的《命运交响曲》《致爱丽丝》等许多作品都享誉世界。

    【材料二】 《二泉映月》(节选)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犹如____,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

    (1) 按课文原文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2) 下面诗句中,与【材料一】画横线部分描绘的画面最接近的是哪一项?(    )
    A . 月落乌啼霜满天 B . 海上明月共潮生 C . 唯见江心秋月白 D . 洞庭秋月生湖心
    (3)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读【材料一】,补充下面的图示,并写下你的发现。

    填完后,我发现

    (4) 【材料二】中,根据乐曲旋律的变化及阿炳的想象,下面哪项更符合阿炳心境的变化?(    )
    A . 惊喜——平静———悲伤 B . 赞美——悲壮——平静 C . 怀念——抗争——热爱 D . 思念——苦楚——绝望
    (5) 结合【材料二】,阿炳通过琴声向“我们”表达的情感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A . 他没有向命运屈服。 B . 他对双目失明的愤恨。 C . 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D . 他热爱音乐、家乡,热爱家乡的清泉、月光。
    (6) 联系上下文,品读语言,展开想象,将【材料二】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7) 通读两段材料,下列“发现”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 我发现艺术没有高低之别,没有贵贱之分。 B . 我发现贝多芬和阿炳的作品中,都倾注了各自强烈的情感。 C . 我发现原来许多艺术创作的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D . 我发现所有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即兴创作。
    (8) 这个微电影非常成功,你觉得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拍摄课文《月光曲》,在戏剧社同学的帮助下,你列了一张表,请根据你的想法将其补全。

    “名曲诞生”拍摄建议

    曲名

    《月光曲》

    《二泉映月》

    取景场地

      

    惠山二泉

    角色

      

    阿炳

    最想拍摄的镜头

      

    阿炳投入地拉二胡的画面

    你还想拍摄的场景或镜头

     

    阿炳跟着师父学琴的场景

四、本次传统文化艺术节的成功开展让你深有感触。(共30分

  • 14. 进行展示的同学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不是每个人都绝顶聪明,但却可能拥有表演、美术等方面的特长;不是每个人都长着高大的个子,但却可能拥有远大的理想;不是每个人都有美丽的外貌,但却可能拥有金子般的美好心灵⋯⋯请以“为自己喝彩”为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不少于45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