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第二中学教育集团、城乡共同体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试卷

修改时间:2024-10-15 浏览次数:11 类型:期中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运用(29分)

  • 1. 默写古诗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树树皆秋色,①”是秋意颇浓的山野之美;“②,芳草萋萋鹦鹉洲”是生机勃勃的汉阳晴川之美; “③,长河落日圆”是塞外大漠雄浑壮丽之美;“④”是白居易笔下西湖早春的花草之美。

    然览物之情,各有不同,面对奇山幽谷,吴均产生了鄙弃尘俗之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⑤”;面对傲雪凌霜的松柏,刘桢发出了 “岂不罹凝寒?⑥”的赞叹;面对烟波清冷的长江水,崔灏抒发的是⑦“”的思乡之情。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学习《藤野先生》,我们明白了鲁迅先生为国民觉醒①rènláorènyuàn           的赤子之心,让那些“正人君子”杳.无.消.息.;朗读《美丽的颜色》,我们看到那略带蓝色的荧光轮廓闪耀在黑暗中时,居里夫妇对科学炽.热.的情感;细品《回忆我的母亲》,我们感悟到人间最无私宽.厚.的母爱;勾画《列夫托尔斯泰》,我们领略到大文豪②cánɡwūnàɡòu          的脸庞下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开展《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后,我们明白“信,诚也,从人从言”,追求诚信是做人的规律。所以,少年的我们,就算会筋.疲.力.尽.,但不要③ménɡmèi               , 不要胆怯!前路即使崎岖青春的我们也能经受起生命的考验,拥有梦想的我们也能跨越一切!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rènláorènyuàn②cánɡwūnàɡòu③ménɡmèi

    (2) 语段中加点词语有一个使用不恰当,请你找出来。(   )
    A . 杳无消息 B . 炽热 C . 宽厚 D . 筋疲力尽
    (3) 语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前路即使崎岖,我们的生命也能经受起青春的考验。 B . 前路即使崎岖,我们的青春也能经受起生命的考验。 C . 即使前路崎岖,青春的我们也能经受起生命的考验。 D . 即使前路崎岖,生命的青春也能经受起我们的考验。
    (4) 仿照示例,解读“信”的含义。

    示例:休——“人”加“木”,一人靠着树,立足休息,意为“休息”。

    信——

  • 3.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学校开展了“红心向党”为主题的“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 学生会将从书法作品中搜集单字组成党史展板标题,对于“心”字的选择产生争议。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下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2) 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内容,根据提示将红军长征路线图补充完整。

      ②

    (3) 请你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了解《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英雄人物。

    名著选段

    人物辨识

    他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的书籍。他也喜欢跟朋友们谈天,有时也开开玩笑。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和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

    他具有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一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4) 小语同学在阅读交流活动中谈到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

    请你结合上表及下面三则材料,分析这个预言的依据。

    【材料一】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

    【材料二】“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老表”说,“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材料三】《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阅读(41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诗夜游》)

    【乙】

    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注释:①临皋:亭名,在黄风南长江边上。

    (1)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③曾.日月之几何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是.岁十月之望/实是.欲界之仙都 B . 步自.雪堂/自.三峡七百里中 C . 今者薄.暮/东皋薄.雾望 D . 顾.安所得酒乎/顾.野有麦场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5) 苏轼被贬黄州,却写出了若干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就有《记承天寺夜游》和《后赤壁赋》,【甲】文中“闲人”这一复杂情感,在【乙】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回放

    在教育部10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部司长王登峰指出,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

    同时,将强化体育、美育在学生评价中的占比,提出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启动在高校招生中使用体育素养评价结果的研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减)

    【材料二】

    新闻回放

    新华社昆明12月3日电(记者字强)云南省教育厅3日向社会通报《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从50分提高到100分。

    方案明确,体育考试由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3个部分组成,并有竞技加分。体育考试分三年6次进行,体育考试总分100分,其中:七年级满分20分,八年级满分40分,九年级满分40分。学生的年级成绩=上学期成绩+下学期成绩+本年级竞赛加分;超过年级满分的,按年级满分计入;未超过年级满分的,按实际得分计入。考试采用“统一测试”和“预约测试”两种方式,“统一测试”指学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按每间隔3周组织开展一次的测试,“预约测试”指学生在规定时间范围内结合自身身体状态随时与考务人员预约进行的测试。学生的体重身高指数(BMI)、肺活量体重指数均每学年测试一次,并根据学生本人每年的测试数据进行纵向对比赋分,以减少个体先天因素影响。学生参加校级、县级、州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体育竞赛,根据获得的名次折算得分,计入年级成绩。

    (选自新华网有删减)

    【材料三】

    新闻评论

    为孩子体育培优,家长该有长远眼光

    近期各地纷纷出台体育考试改革政策,尤其是云南,体育分值增加到100分,媲美语数外等主课,对此,家长们有喜有忧。欢喜之处在于,孩子的身体素质会因锻炼时间增多而有所提高;忧虑之处在于,孩子升学压力可能会因体育分值增加而加大,尤其是平常锻炼较少的孩子,更让家长心里发愁。眼看寒假即将到来,不少家长便打起了体育培优的主意。

    校外的体育培训机构也瞅准商机,推出各种速成班,迎合家长心态。但体育科目不同于文化科目,教师对于运动技巧的指导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生培养运动习惯,勤加锻炼。其实,家长对孩子体育考试不必过度忧虑,改革后的体育考试依然聚焦基础体能和专项技能测试,长跑、跳远、引体向上等传统测试项目依然会是考试重点,体育分值不会有很大的区分度。对于考试政策的风吹草动,学校和老师同样敏感,他们一定会科学安排,把体育教学和学生日常锻炼的质量提上去。增加体育课的节数,加大师资力量投入,完善基本运动设施并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运动量。学生按照学校和老师的安排,体育成绩应能逐步提高。

    盲目开展体育培优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没有坏处,孩子身体正处在发育阶段,运动强度过高对孩子成长利大于弊,有些运动项目也不是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合适。校外培优机构资质如何,教学老师水平如何,家长也不易验证。笔者以为,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不应只关注到眼前的体育考试,更要有理性长远心态,做两手规划:当下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长远目标应是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家长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兴趣。如果体育培优还只是基础体能训练,孩子多半会学得索然无味,最后就是花了钱,反而没啥效果。体育培训项目很多,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击剑和跆拳道等,一开始可以让孩子都接触一下,看孩子兴趣择优报名。最初的三分钟热度非常重要,一开始“玩”得下去,以后才可能有长久的热情和坚持。孩子玩得开心,身体素质自然就提上来了,应付体育考试还能是什么难事吗?最终目标则是在培优过程中让孩子掌握几项运动爱好和技能,日后受益终身。

    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塑造人的精气神。锻炼如同读书,坚持久了,精神和气质自然会发生改变。家长要有长远眼光,培育孩子的体育特长不应被视作另一场“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恶性竞争,更应该被看作是孩子良性成长的助推器。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 请给材料二拟一则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
    A .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要立即启动体育在高考中计分的研究。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B . 《云南省初中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考试方案》明确,体育考试由基础体能测试、专项技能测试、体质健康监测3个部分组成,分3年完成,总分100分。 C . “统一测试”和“预约测试”,学生只需选其中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测试即可。 D . 家长为孩子体育培优要做两手规划:当下要去激发孩子运动兴趣,提升孩子运动技能;长远目标是提高孩子身体素质,顺利通过体测,使运动成为他们自己的终身习惯。
    (3) 小语的体育成绩一直不理想,小语妈妈为此感到十分忧虑,结合材料三,请你为小语的妈妈提建议。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经书”

    冯剑芳

    ①腊月里的一个早上,下了一场薄雪。母亲一不留神,摔了一跤,左手腕骨折,住进了医院。由于什么活儿也做不成,还得花钱,母亲有些惆怅。出院的时候,在我有点任性的央求下,母亲才跟我回家。

    ②早上,等我听见声响,母亲已经挎着胳膊在厨房里忙碌。看到母亲被绷带勒住的手肿胀得发亮,我的心似油煎一般难受。

    ③打我记事起,母亲的手背就比正常人厚两三倍,一年四季高高隆起,手指头也比 别人粗上一两圈。一到冬天,母亲的双手又红又肿,四处皴裂,那些小口子就张着嘴,外流着脓血,直到夏天才结痂。她的手背上白一块、紫一块,那是为了撑起这个家,多添的一道道伤疤。

    ④春天,麦苗返青,我和妹妹跟着母亲去浇水。我们站在田垄边,竖着耳朵听流水淙淙地灌溉庄稼,满一个畦的时候,我们喊声“到”,母亲麻利地脚下一蹬,双手一用力,三下两下,铁锹带起厚厚的土,落在龙沟上。“哗”,水流改变了方向,母亲还未痊愈的手背却崩出了几个口子,鲜红的血汩汩地往外冒。

    ⑤秋天,母亲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去摘棉花。她厚厚的手掌一把攥住盛开的棉花,往上轻轻一扬,肉墩墩的棉花就全部听话地跑到她的手掌心,然后被塞进绑在腰上的包袱里。“一定要把棉花摘干净,否则残留下来的‘眼睫毛’晚上就会飞到你的眼前,让你睡不着觉。”母亲一边示范,一边叮嘱我们。我和弟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招一式地摘着棉花,只有妹妹猴急地跑到了最前面,落下许多“眼睫毛”。渐渐地,包袱里的棉花越来越多,我们都拖不动了,母亲也艰难地挪着步子。雪白的棉花倒在刚刚泛绿的麦田上,堆成高高的小山。“幸亏有你们,我一个人得摘到什么时候啊!”母亲颇感欣慰,我们姐弟三个仰起自豪的笑脸。

    ⑥棉花收成最好的那一年,母亲奢侈并且坚决地请求父亲买来一台收音机。“嗒嘀嗒——小喇叭开始了!”于是,故事和歌谣浸润了我们的童年;《白眉大侠》《窦娥冤》…… 在评书和舞台剧中我们成长,明是非,养浩然正气;《梅花三弄》《四小天鹅舞曲》》…… 耳边传来的名曲是我们最早的艺术启蒙。

    ⑦“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母亲文化不高,却也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姐弟三个谁考试得了第一名,母亲就带谁去新华书店,可以挑选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

    ⑧冬天的夜里,昏暗的灯光下,我们和母亲一起剥花桃。睡觉前,母亲用不知从哪里寻来的不冻手的偏方,熬制成热汤。热气慢慢浸润母亲的手背,我们把温热的汤水捧在手心里,打在她的手背上,裂开的口子疼得她不时龇一下嘴。可这时,分明又是母亲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⑨那时候的冬天,滴水成冰。母亲站在院子里,伸出红肿的双手,从半自动洗衣机里打捞着衣服。她不让我们姐弟三个接触凉水,她怕,怕我们的手变得像她的手一样。

    ⑩缝纫机“哒哒哒哒”地唱着歌,母亲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变出我们一家人四季的衣衫:我的偏襟小袄、妹妹的泡泡肩小褂、弟弟威武的军装、父亲笔挺的裤子。母亲带上她的大顶针,飞针走线,穿过厚厚的鞋底,换来我们脚下的舒适。

    ⑪那些清贫的岁月里,母亲的手是一团火,为我们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母亲以身躬行,不正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无字经书吗?

    (选自《知识窗》2021年第1期,有删改)

    (1) 文章⑪段写到母亲的手“为我们带来幸福、平安、喜悦和诗意”,联系全文说说主要指哪些事情。
    (2) 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3) 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4) 原文标题为“母亲的‘经书’”,小语认为改成“母亲的手”更好,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三、作文(50分)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一路走来,我们发现,总会有一些事触动了心灵,在记忆里留下芬芳,也让人变得成熟,成为更好的自己。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作文。(坚强、善良、勇敢、快乐等)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⑵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⑶不少于5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