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6月期末考试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6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曲水流觞”这种娱乐方式最早源于古老的上巳节,上巳节是指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一天,古人要举行“袚褉”仪式。祓禊就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最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在蜿蜒曲折的溪流边沐浴以驱除不祥。到了汉时,三月上巳日,正式确定为节。每逢该日,不论贵贱,不分男女,人们都去水边洗濯,成为约定俗成的礼式。在祓禊之后,便随意坐在弯曲的溪水边,在上流放置盛酒之杯(觞),任其漂流而下,酒杯漂至谁面前停下,谁就要取来饮下,彼此相与为乐,故称“曲水流觞”。

    到了魏晋至隋唐年间,“曲水流觞”进入到了繁盛时期。不同于魏晋以前,“曲水流觞”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这一时期内的“曲水流觞”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品味,将饮酒、赋诗、游赏很好地融为一体。王羲之等人虽也举行修褉祭祀仪式,但主要进行了“曲水流觞”活动,突出了咏诗论文,饮酒赏景。正是因为兰亭集会的盛名,从此之后“曲水流觞”更多地被认为是文人间聚会的赋诗活动,所以兰亭会是一个具有开创意义的聚会,是“曲水流觞”开始浸染文人气质的最初形式,从此与诗酒文化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唐初,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曾率一群诗人在云门寺王子敬山亭主持了一次模仿王羲之兰事雅集的修禊活动。并模仿《兰亭集序》写了一篇《修禊云门献之山亭序》。这一场聚会,汇集了当时最头角峥嵘的风流才俊,大家意气风发地赋诗、畅饮、观景,好不快意。

    可惜这种风雅的娱乐活动未能长盛不衰。唐朝过后,“流觞曲水”便慢慢地被遗忘了,因为长期被游牧民族压制,特别是南宋时期,聚会上,文人们更多的是感怀国家的命运、个人的命运。宋朝的文人们更喜欢独饮,或仅邀集三五知交进行浅斟低唱。

    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文化和文人的禁锢,“曲水流觞”活动更加式微,一般只限制在亭子里举行,即“流杯亭”,更有甚者,只是在大石桌的桌面上刻上弯弯曲曲的小溪,一头进水,一头出水,大家围坐在一起,模拟“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时至今日,再也没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这无疑是传统文化的一大损失。

    (摘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流觞曲水,到底是什么?》)

    材料二:

    “曲水流觞”的发展,其环境和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从园林美学的角度上探讨,“曲水流觞”具有深远意境之美,融揉自然之美,行为动作之美以及构景之美等园林美学特征。

    园林中“曲水流觞”的意境,直接的来源自是兰亭修褉的风流韵事,而再继续地深究,则为孔子所赞叹的曾点气象,即人和大自然谐调统一,在大自然中感受体会自身的修养和品性,“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美妙意境。

    古典园林中的“曲水流觞”,无不把《兰亭集序》所描述的崇山峻岭,茂竹修林的自然风光作为造景的蓝本,大多的“曲水流觞”景观范山模水,以达到兰亭雅事崇山峻岭之自然风貌,植物配置也多喜欢选择象征君子高雅的竹子,体现兰亭雅集美好意境的同时融揉了自然山水之美,亦成了传统园林中曾点气象的美妙意境与融揉自然美的园林景观的典型。

    随着时间的流逝,“曲水流觞”的活动已经由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也有了些许改变。

    “曲水流觞”的构景形式美涵盖多方面的内容,古典园林中往往采用“曲水流觞”文字之内涵,曲水大多写意水形。老子云:“曲则全。”不规则的水体与形态的丰富和变化相联系,同时,曲折的水体有着更有趣味的复杂岸线,从而提供更多的观景角度以及获得间接水体验的机会,并能形成更多的分隔、遮挡及变化的节点,从风水学角度讲,水贵曲折,曲水有穴,能够聚气,是风水宝地,故“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曲水流觞”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构景形式美是由其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美。从艺术上意象思维的角度看,经历长期的发展,流杯渠和流杯亭的特定形式,实际曾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凝练的意象型艺术符号,在历史观念发达并擅长意象思维的文人心目中,则往往成为寄托欣赏历史情结的审美观照对象,即藉由流杯亭,体悟乾道曲成、生机流行,会心曾点气象、兰亭故事等。而与此同时,在宗承唐宋的明清造园艺术实践中,人们早已习惯并倾向在狭小的空间里,拳山勺水,芥子纳须弥地精心构造壶中天地,玲珑的流杯渠和流杯亭运用于小型园林,不仅体量和尺度相宜,它浓缩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而程式化的“曲水流觞”景观,也有着特定的构景形式的美,在园林中有着广阔的传承空间。

    而“曲水流觞”活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体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我们今天科学的生态学观点来看,其宗旨也是要求人和自然的谐调发展,与我们当今园林设计所要求的主流不谋而合。因此,“曲水流觞”在当今的园林设计中,是与我们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满足生态需要的要求相符合的。

    (摘编自《千年曲水话流觞——探“曲水流觞”在园林景观中之意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巳节是一种古老的节日,“流觞曲水”最早就源于上巳节。在这一节日里,人们会举行“袚褉”仪式。 B . 从先秦到汉朝,“流觞曲水”经历了日渐世俗欢娱化的过程。到了魏晋时期,“流觞曲水”的内涵改变了,而是侧重于文化品味了。 C . “曲水流觞”在意境、构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园林美学的价值,其环境和形式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最好的模板之一。 D . 在从原始的巫祭仪式演变为文人雅集、吟诗作赋的风雅活动的过程中,“曲水流觞”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发生了些许改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兰亭会具有开创意义,在其之前,“曲水流觞”活动是袚褉礼式在社会中的延续,在其之后,“曲水流觞”开始与诗酒文化产生联系。 B . 魏晋至隋唐是“曲水流觞”活动的繁盛时期,这一活动在唐朝之后逐渐被遗忘和在明清时期更加式微的原因基本相同。 C . 当下“曲水流觞”活动已经永久失传了,人们已不再能见识到这种古老而有趣的娱乐方式了,这对传统文化来说是一大损失。 D . 流杯渠和流杯亭是“曲水流觞”长期发展和演变而来的程式化景观,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往往寄托着文人欣赏历史的情结。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曲水流觞”活动盛况的一项是( )
    A . 北宋司马光:“冠盖郁相依,名园花未稀。游丝萦复展,狂絮堕还飞。积弩遗风陋,兰亭旧俗微。何如咏沂水,春服舞雩归。” B . 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 C . 《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袚除去宿垢疢为大洁。” D . 《晋书·礼志下》记载:“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褉洛水之侧……海西于钟山立,流杯曲水,延百僚,皆其事也。”
    (4) 材料二中的“曾点气象”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是一幅怎样的场景?材料中“曾点气象”内涵是什么?
    (5)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南京九见堂住区(独乐园会所)的设计从“曲水流觞”中汲取了哪些灵感。

    山间城墅入口由宽窄不一的曲线形小溪串联,利用地势高差,形成自然溪流。而流杯亭的曲水流觞台,则效仿古人的一种水滨宴会活动,将流水与娱乐结合,符合园林最终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植物造景中整体以竹为基调,无论是大门入口,还是宅间小巷都有竹的身影;见山台取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汀兰亭旁搭配苍劲的松树和幽香的腊梅。廓如间的镜面水池、紫宸间的入口叠石池塘等都通过静水之景临摹出临湖水景,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同时会所取景时借对面天然植物群落及深水湖的景。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摘橘子

    沈从文

    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

    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他们的工作。

    橘子园主人长顺,手中拈着一支长长的软软的紫竹鞭烟杆,在冬青篱笆边看家中人摘橘子。有时又走到一株树下去,指点指点。见小女儿夭夭已上了树,有个竹筐放在树下,满是特大号火红一般橘子。长顺想起商会会长昨天和他说的话,仰头向树枝高处的夭夭招呼:“夭夭,你摘橘子不能单拣大的摘,不能单拣好的摘,要一视同仁,不可稍存私心。都是树上生长的,同气连理,不许偏爱。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

    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

    较远一株树上,一个老长工正爬下树来,搭口说:“子树上厚皮大个头,好看不中吃。到了十二月都成绣花枕头,金镶玉,瓤子同棉花籽差不多,干瘪瘪的,外面光,不成材。”

    夭夭说:“松富满满【注】 , 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我选好看的就好吃,你不信,我同你打赌试试看。”

    长顺正将走过老伴那边去,听到夭夭的话语,回过头来说:“夭夭,你赶场常看人赌博,人也学坏了。近来动不动就说要赌点什么。一个姑娘家,有什么可赌的?”

    夭夭被爹教训后不以为意,一时回答不出,却咕叽咕叽的笑。过一会,看爹爹走过去远了,于是轻轻的说:“辰溪县岩鹰洞有个聚宝盆,一条乌黑大蟒蛇守定洞门口,闲人免入,谁也进不去。我哪天爬到洞里去把它偷了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我会想,就一定有万千好东西从盆里取出来。金子银元宝满箱满柜,要多少有多少,还怕和你们打赌?”

    另外一个嫂嫂说:“聚宝盆又不是酱油罐,你哪能得到?作算你夭夭有本领,当真得到了它,不会念咒语,盆还是空的,宝物不会来的!”

    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照规矩掉下地的橘子已经受损,必另外放在一处,留给家里人解渴。长顺一面捡拾树下的橘子,一面说:“上回省里委员过路,说我们这里橘子像摇钱树。夭夭得不到聚宝盆,倒先上了摇钱树。”

    夭夭说:“爹爹,这水泡泡东西值什么钱?”

    长顺说:“货到地头死,这里不值钱,下河可值钱。听人说北京橘子两毛钱一个,上海一块钱两斤;真是树上长钱!若卖到这个价钱,我们今年就发大财了。”

    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夭夭眼睛尖,大白狗眼睛更尖,老水手还刚过河,人在河坎边绿竹林外,那只狗就看准了,快乐而兴奋,远远的向老水手奔去。夭夭见大白狗飞奔而前,才注意到河坎边竹林子外的来人,因此也向那方面走去。在竹林前和老水手迎面碰头时,夭夭说:“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

    这句话含义本有两种,共同工作名为帮忙,橘子太多要人吃,照例也说帮忙。乡下人客气笑话,倒常常用在第二点。

    所以老水手回答夭夭说:“我帮不了忙,夭夭。人老了,吃橘子不中用了。一吃橘子牙齿就发酸。你家屋后那烂甜白杏子不推辞,一口气吃十来个,眼睛闭闭都不算好汉。”话虽如此说,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

    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多好笑!他们怕什么?一定是怕橘子骨骨儿卡喉咙,咽下去从背上长橘子树!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

    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沟,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

    “他们城里人吃橘子,自然是这样子,和我们一块钱买两百个吃来不同!他们舍不得皮上经络,就告人说:书上说这个化痰顺气,到处是痰多气不顺的人,因此全都留下化痰顺气了。城里人都讲卫生,补得精精神神,文文明明。”

    (节选自沈从文《长河》有删改)

    文本二:

    作品以三十年代湘西辰河中游的小码头吕家坪为背景,描写了辰河岸边兼务果园和水上运输的乡绅滕长顺一家的日常生活。他们辛苦经营的桔园丰收了,却有保安队长来讹诈;他们胼手胝足驾船来往于风波烈日之下,却有水上警察来勒索;他们家有纯洁姣好的女儿夭夭,却有土霸、反动军官来调戏……这一切像一片阴影,使人民的生活黯淡无光。

    【注释】满满:湖南方言,是叔叔的称呼。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顺借摘橘子“一视同仁”教育夭夭,要懂得公平,体现出长顺的教育智慧。 B . 夭夭爬上高枝后,用力有意摇落了许多橘子,这主要是因为她觉得橘子不值钱。 C . 橘子在当地并不值钱,卖到大城市可以获得更高利润,暗示了底层民众的艰辛。 D . 老水手跟夭夭的谈话,有戏谑,有责备,也有疼爱,体现了淳美的人情关系。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橘喻人,通过摘橘子、吃橘子等塑造人物形象;橘也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B . “聚宝盆”的故事,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暗示文章主旨:纯良的人们向往富足的生活。 C . 夭夭和翠翠都是湘西少女的代表,二者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不因人生变故而感到忧惧。 D . 本文语言格调古朴纯净,自然而温情,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和俚语,与人物、场景融为一体。
    (3) 文中的夭夭给读者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沈从文如何塑造夭夭这一形象的。
    (4) 在《长河》的题记中,沈从文先生就曾提到:“‘现代’二字已经到了湘西。”请结合两则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空房玄龄事继母,能以色养,恭谨过人。其母病,请医人至门,必迎拜垂泣。及居丧,尤甚柴毁。太宗命散骑常侍刘洎就加宽譬,寝床、粥食、盐菜。

    韩王元嘉,贞观初,为潞州刺史。时年十五,在州闻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及至京师发丧,哀毁过礼。太宗嘉其至性,屡慰勉之。元嘉闺门修整,有寒素士大夫,与其弟鲁哀王灵夔甚相友爱,兄弟集见,如布衣之礼。其修身洁己,内外如一,当代诸王莫能及者。

    霍王元轨,武德中,初封为吴王。贞观七年,为寿州刺史,高祖崩,去职,毁瘠过礼。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侍中魏征对曰:“臣愚暗不尽知其能惟吴王数与臣言臣未尝不自失。”太宗曰:“卿以为前代谁比?”征曰:“经学文雅,亦汉之间、平,至如孝行,乃古之曾、闵【注】也。”由是宠遇弥厚,因令妻征女焉。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臣某言:臣母刘氏,今月十三日,忽患暗风发动,状候非常,今虽似退,犹甚虚惙。惊惶忧苦,不知所图。臣唯一身,更无兄弟,侍疾尝药,难须臾。伏乞圣恩,停臣所职。今臣见在家扶侍,其官吏等并已发遣讫。

    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夙夜兢惶,唯思答效,至诚至恳,天眷所知。岂虑未效涓尘,遽迫方寸,以开塞重轻之务,加焦劳忧灼之怀,虽欲徇公,无由枉志。况忠孝同道,臣子一心,许国诚切于死生,报亲忍忘于顾复?进退穷蹙,昧死上陈。候母刘氏疾疢小瘳,冀微臣驽蹇再效。无任惶惧恳倒呜咽之至。

    (柳宗元《为户部王叔文陈情表》)

    【注释】间、平:汉河间献王刘德、东平献王刘苍。曾、闵:指孔子弟子曾参和闵子骞。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臣愚暗A不尽知B其能C惟吴王D数E与臣言F臣未尝G不自失。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遗,文中指赠送。与《孔雀东南飞》中“留待作遗施”的“遗”词义相同。 B . 类,文中指好像,与《项脊轩志》中“大类女郎也”的“类”词义相同。 C . 属,文中指推脱。与《屈原列传》中“亡国破家相随属”的“属”词义不同。 D . 阙,文中指缺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阙秦以利晋”的“阙”词义相同。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房玄龄侍奉继母时能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办丧事时悲伤到骨瘦如柴,太宗对其进行宽慰。 B . 韩王在母亲生病时极其挂念,在母亲发丧时哀毁过礼,太宗称许他天性纯良,并多次加以赞许劝勉。 C . 太宗因为吴王通晓经学,博学文雅且孝行出众,因此对他更加宠爱信任,把魏征的女儿嫁给他。 D . 柳宗元在母亲病重期间侍奉疾病,亲自尝药,一会儿也不敢离开,内心焦虑万分,十分忧苦。
    (4)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后常衣布服,示有终身之戚。太宗尝问侍臣曰:“朕子弟孰贤?”

    ②臣以庸微,特承顾遇,拔自卑品,委以剧司。

    (5) 材料二和李密的《陈情表》同为陈情,请分析二者的异同。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韦侍御量移【注】金州司马

    白居易

    春欢雨露同沾泽,冬叹风霜独满衣。

    留滞多时如我少,迁移好处似君稀。

    卧龙云到须先起,蛰燕雷惊尚未飞。

    莫恨东西沟水别,沧溟长短拟同归。

    【注释】量移:这里指升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由首联可知:以前,诗人与友人都沐浴皇恩,志得意满;如今,诗人仕途失意,大异于前。 B . 颔联紧承首联,交代了诗人多年未得升迁的现状;并且与标题中“量移金州司马”相呼应。 C . 诗人在颈联中以“卧龙”和“蛰燕”分别喻以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凸显今昔境况之别。 D . 诗人将自己和友人的境况对比,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之情和对自身遭遇的苦闷、无奈之情。
    (2) 白诗尾联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开头两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都写了“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2) 古人诗词中的开门与关门表现了不同的心情。《客至》中“”一句写出开门迎客的欣喜,《归去来兮辞》中“”一句写出不愿被外界打扰的淡然。
    (3) 《临安春雨初霁》中“”两句,表面上看是写诗人写书品茗的闲适生活,实际暗含诗人有志难为的无限感慨和牢骚。
    (4) 《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善种树,有人问他诀窍。他说没什么秘方,只是“”尊重客观规律,为官也应如此。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来也奇怪,平时闲置不怎么看的书,被收拾着放起来后,突然就有了阅读的欲望,而且心情迫切,仿佛是酒鬼许久没有沾酒,酒瘾发作一般。于是,塞床下的箱子又拉出来,书桌下的箱子也打开来了……终于找到了心想的那本书,大喜过望,爱不释手,仿佛失而复得一般。如此反复,宿舍又恢复到“书巢”的模样。看着满屋子书籍胡乱摆放的样子,心里反而窃喜起来。古人不是也有“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的感叹吗?算了,不管了,仓库就仓库吧。

    身在“书巢”,一颗躁动的心仿佛是安稳了,晚上睡觉也变得踏实了,就连一日三餐似乎也比之前两天有滋味。果然是“____”,“书巢”大概是整理不成了。想起苏东坡《於潜僧绿筠轩》一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句子来,我把它改动了数字,变作“宁可遭人嫌,不可居无书”,然后找了笔纸认认真真地抄写下来,送给自己,恭恭敬敬地放置于书桌上——权当自己懒散或者说是一种不良嗜好的借口。

    (1) 在横线处填写合适的句子,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 风雨不动安如山 B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D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2) 文段中作者将宿舍说成是“书巢”,请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树名木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是承载民族历史记忆的绿色“国宝”。从“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意盎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的壮阔悠远,从《诗经》里“其叶牂牂”的东门之杨,到《项脊轩志》里 ①  , 树木寄托的是人与人、人与故乡、人与自然的情与意,是中国历史传承至今的朴素生态观和绿色发展理念。

    古树名木是自然与文化的共同遗存, ②  , 而古树名木的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今天做好古树名木保护要坚持守正创新,保护古树名木,要讲好古树故事,挖掘古树名木背后的文化和精神价值。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安徽黄山的迎客松,这些古树穿越时空,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塞罕坝的落叶松,大漠深处的胡杨林,种子“飞”上太空的普陀鹅耳枥,这些名木记录着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的印记。应 ③  , 讲好并传承好这些故事,它们真正成为有记忆的地标、可触摸的历史,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保护古树名木不仅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棵棵树、一片片林,更是通过古树名木的保护,延续文化传统、传承发展理念,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1) 下列句子中的“让”与文中加点的“让”,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让我说,我们应该这样做。 B . 她还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C . 我的失误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 D . 他总是先人后己,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岸”是当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用语,一般就是指终于通过了某次考试或终于完成了某项既定的目标。有人说,生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上岸”,才能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稳定的大陆。也有人说,人生若只剩下“上岸”,人就会被一个又一个的“任务”追赶,再也无法享受随机和未知带来的惊喜。

    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