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语文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09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要坚定走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我们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既在传播渠道方面掌握现有媒体和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又在传播内容方面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中国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通过新形式、新手段、新途径,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

    (俞峰《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删改)

    材料二: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文明的独特道路,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的一脉相承,这决定了中华文明建设的高度同质性。

    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大一统是中国传统国家形态的典型特征,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自先秦时期开始,中国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政治理念,秦汉以后全面转化为政治实践。一是高度重视中央权威。中央的统摄地位和中央在国家制度总体安排上的权威是大一统的首要特质,数千年的单一制国家政治传统也因此形成。二是高度重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历代王朝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国历史上分裂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集权的涣散等,而不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因此无论怎样的分裂,最终还是走向统一。三是高度重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中国历史上的中央权威不仅表现在权力集中上,还体现在对国家事务的统领与治理上。

    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中国自西周起逐渐摆脱了神本政治的束缚,重视人民在国家稳定中的作用,强调在国家治理中应当贯彻以民为本的理念。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数千年来史不绝书,其核心是积极主张国家应当保民、重民、爱民。

    重视德主刑辅的法治观念。自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被吸收到法律体系中,体现在立法、司法领域,形成德主刑辅特色。德主刑辅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为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而把以制裁为主的刑罚放在次要位置,强调明德慎罚,不滥施刑罚。

    重视选贤任能的选拔制度。《吕氏春秋》中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中华文明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使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是注重民意。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前两者在制度设计初衷上与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二是维护公平。以科举为代表的考试选官制度在隋唐时确立。士人自由报考,没有身份、地位、财产限制,受到社会中下阶层的广泛欢迎。三是德先才后。“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官员选拔、考核时将儒家思想所强调的德作为第一位的标准,将才作为第二位的标准。

    重视协和万邦的开放包容精神。《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华民族主张天下为公,希望天下平等公道。具体来看,一是追求和而不同。《国语》中史伯提出“和实生物”的论断,体现了中国人认为美好事物理应共生共荣的理念。二是追求怀远以德。往圣先贤主张用“仁政”而非“相攻”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招携以礼,怀远以德”是中国历代中原王朝处理与民族政权、周边国家关系的重要模式。三是追求对外开放。中华文明绝不是封闭的文明,以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相关国家社会发展与互利共赢。

    无论盛世如歌还是风雨如晦,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定力,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不断实现着文明更新。

    认真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含着我们今天建设现代文明所需要的诸多元素。

    (摘编自卜宪群《厚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底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华文明底蕴深厚,是民族智慧结晶,相较于世界其他民族文明而言是优越的,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 B . 材料一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只需在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上下功夫,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C . 材料一认为,从佛教东传直到对外开放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能够同其他文明深化交流与互鉴。 D . 材料二从五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华文明建设的历史特点,其中作者认为“重视大一统内聚性的制度建构”是中华制度文明的核心。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是经济、文化、宗教方面的因素导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那中国也许很难走向最终统一。 B . 中国古代疑罪从轻制度,特别是死刑判决的多层次复审制度等,都是明德慎罚的具体体现。 C . 中国古代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两大选官制度之所以推行,和统治者听取民意有直接关系。 D . “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体现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
    (3) 下列各项不能体现材料二中“重视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的一项是( )
    A . 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B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C .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D . 臣闻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韩非子》)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
    (5) 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就以下三条内容谈谈我们如何发扬光大中华文明。

    ①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

    ②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都是借鉴国外又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

    ③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家铺子(节选)

    茅盾

    新正开市第一天就只林家铺子生意很好,到下午四点多钟,居然卖了一百多元,是这镇上近十年来未有的新纪录。销售的大宗,果然是“一元货” , 然而洋伞橡皮雨鞋之类却也带起了销路,并且那生意也做得干脆有味。虽然是“逃难人”,却毕竟住在上海,见过大场面,买东西很爽利。

    只有一点,使林先生扫兴:恒源庄毫不顾面子地派人来提取了当天营业总数的八成。并且存户朱三阿太,桥头陈老七,还有张寡妇,不知听了谁的怂恿,都来预支息金;不但支息金,还想拔提一点存款呢!但也有一个喜讯,听说又到了一批逃难人。

    晚餐时,林先生添了两碟荤菜,酬劳他的店员。大家称赞寿生能干。林先生虽然高兴,却不能不惦念着朱三阿太等三位存户是要提存款的事情。大新年碰到这种事,总是不吉利。寿生愤然说:“那三个懂得什么呢!还不是有人从中挑拨!”

    说着,寿生的嘴又向斜对门努了一努。林先生点头。可是这三位不懂什么的,倒也难以对付;一个是老头子,两个是孤苦的女人,软说不肯,硬来又不成。林先生想了半天觉得只有去找商会长,请他去和那三位宝贝讲开。他和寿生说了,寿生也竭力赞成。

    于是晚饭后算过了当天的“流水账”,林先生就去拜访商会长。

    林先生说明了来意后,那商会长一口就应承了,还夸奖林先生做生意的手段高明,他那铺子一定能够站住,而且上进。摸着自己的下巴,商会长又笑了一笑,伛过身体来说道:“有一件事,早就想对你说,只是没有机会。镇上的卜局长不知在哪里见过令爱来,极为中意;卜局长年将四十,还没有儿子;屋子里虽放着两个人,都没生育过;要是令爱过去,生下一男半女,就是现成的局长太太。呵,那时,就连我也沾点儿光呢!”

    林先生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难题,当下怔住了做不得声。商会长却又郑重地接着说:“我们是老朋友,什么话都可以讲个明白。论到这种事呢,照老派说,好像面子上不好听;然而也不尽然。现在通行这一套,令爱过去也算是正的。——况且,卜局长既然有了这个心,不答应他有许多不便之处;答应了,将来倒有巴望。我是替你打算,才说这个话。”

    “咳,你怕不是好意劝我仔细!可是,我是小户人家,小女又不懂规矩,高攀卜局长,实在不敢!”林先生硬着头皮说,心里噗噗乱跳。

    “哈,哈,不是你高攀,是他中意。——就这么罢,你回去和尊夫人商量商量,我这里且搁着,看见卜局长时,就说还没机会提过,行不行呢?可是你得早点给我回音!”

    “嗯——”筹思了半晌,林先生勉强应着,脸色像是死人。

    回到家里,林先生支开了女儿,就一五一十对林大娘说了。他还没说完,林大娘的呃就大发作,光景邻居都听得清。她勉强抑住了那些涌上来的呃,喘着气说道:“怎么能够答应,呃,就不是小老婆,呃,呃——我也舍不得阿秀到人家去做媳妇。”

    “我也是这个意思,不过——”

    “呃,我们规规矩矩做生意,呃,难道我们不肯,他好抢了去不成?呃——”

    “不过他一定要来找讹头生事!这种人比强盗还狠心!”林先生低声说,几乎落下眼泪来。

    “我拼了这条老命。呃!救苦救难观世音呀!”林大娘颤着声音站了起来,摇摇摆摆想走。同时林小姐也从房外来了,显然已经听见了一些,脸色灰白,眼睛死瞪瞪地。林大娘看见女儿,就一把抱住了,一边哭,一边打呃。

    林小姐也哭了,叫着“妈!”林先生搓着手叹气。看看哭得不像样,窄房浅屋的要惊动邻舍,大新年也不吉利,他只好忍着一肚子气来劝母女两个。

    这一夜,林家三口儿都没有好生睡觉。明天一早林先生还得起来做生意,在一夜的转侧愁思中,他偶尔听得屋面上一声响,心就噗噗地跳,以为是卜局长来寻他生事来了;然而定了神仔细想起来,自家是规规矩矩的生意人,又没犯法,只要生意好,不欠人家的钱,难道好无端生事,白诈他不成?而他的生意呢,眼前分明有一线生机。生了个女儿长得还端正,却又要招祸!早些定了亲,也许不会出这岔子?——商会长是不是肯真心帮忙呢,只有恳求他设法——可是林大娘又在打呃了,咳,她这病!

    天刚发白,林先生就起身,眼圈儿有点红肿,头里发昏。可是他不能不打起精神招呼,生意。铺面上靠寿生一个到底不行,这小伙子近几天来也就累得够了。

    林先生坐在账台里,心总不定。生意虽然好,他却时时浑身的肉发抖。看见面生的大汉子上来买东西,他就疑惑是卜局长派来的人,来侦察他,来寻事;他的心直跳得发痛。

    却也作怪,这天生意之好,出人意料。到正午,已经卖了五六十元,买客们中间也有本镇人。那简直不像买东西,简直是抢东西,只有倒闭了铺子拍卖底货的时候才有这种光景。林先生一边有点高兴,一边却也看着心惊,他估量“这样的好生意气色不正”。果然在午饭的时候,寿生就悄悄告诉道:“外边又有谣言,说是你拆烂污,卖一批贱货,捞到几个钱,就打算逃走!”

    林先生又气又怕,开不得口。突然来了两个穿制服的人,直闯进来问道:“谁是林老板?”

    林先生慌忙站了起来,还没回答,两个穿制服的拉住他就走。寿生追上去,想要拦阻,又想要探询,那两个人厉声吆喝道:“你是谁?滚开!党部里要他问话!”

    (有删改)

    【注】①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争爆发,为了逃避战火,不少从上海来的难民来到了江南小镇上,林家铺子的店伙计寿生嗅到了商机,他建议林老板把店里的脸盆、毛巾、牙刷牙粉配成一套,用一元一套的方法,销售给过往的难民。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正开市第一天就只林家铺子生意很好,到了下午四点多钟,居然……新纪录”,其中的“就只”“居然”凸显城乡商业萧条之情形。 B . 作者并没有赋予林老板明确的名字,在文中,他是当时小工商业者中普通的一个,与其相似的是,可能还有许许多多的张老板、王老板等。 C . 作者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林大娘听到商会长“说媒”的反应,林大娘坚决不答应的态度与林先生犹豫不决的态度形成对比。 D . 小说中人物的话语都很贴合人物的身份,其中穿插的如“找讹头”“拆烂污”这类方言,有利于塑造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2) 关于文中林老板拜访商会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林先生拜访商会长本想请他帮忙解决店铺遇到的难题,却不料商会长提出卜局长要纳林小姐为妾这个难题。 B . 商会长说“不答应他有许多不便之处”,这为下文两个穿制服的来拉人并声称党部里要问话林先生做了铺垫。 C . 林先生“心里噢噗乱跳”“脸色像是死人”,可见对商会长替卜局长“说媒”一事毫无思想准备,十分惊慌。 D . 商会长出于好意帮助林老板,一举两得,既可以让林家铺子在镇上得到保护,他自己也可以沾点儿光。
    (3) 林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选文概括分析。
    (4) 几个月后,林老板跑了,林家铺子倒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林家铺子倒闭的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为无道A故B沛公得C至此D夫为天下E除残贼F宜G缟素H为资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与“约为婚姻”中的“婚姻”一样,都是古今异义词。 B . 善,交好。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远”字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C . 降轵道旁,在轵道旁投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式结构相同。 D . 之,代词,他们。与《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一句中的“之”的词性和意义不同。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项羽听到了曹无伤的告密之后,马上决定攻打刘邦,范增的话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B . 材料二中,刘邦没有听从诸将的建议,杀掉投降的秦王子婴,而是把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C . 刘邦成功的过程中,谋士起了重要作用,如萧何入咸阳后的行为有助于刘邦全面了解关中情况。 D . 沛公刚入咸阳时,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没有禁受住诱惑,居留在了宫中。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5) 材料一中范增认为刘邦“志不在小”,材料二中刘邦的哪些行为印证了范增的判断?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永,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了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片,极目四望,枫树成林。 B . 颔联“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首联中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有先扬后抑的效果。 C . 颈联“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衬托出诗人对国家的失望。 D . 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正是诗人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以及悲剧命运的总结。
    (2) 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情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2) 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3) 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空气是什么颜色?无色的!然而天空是蓝色的!类似的情况还有水,水是什么颜色?无色的! ①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人能看到颜色是因为物体反射光的颜色到人的眼睛里。光以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在这些运动中,它与大气中的气体粒子以及其他物质碰撞,气体粒子吸收光线,并发出与被吸收的光相似的颜色。

    而光的颜色众所周知,就是组成彩虹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光的波长中较短的绿、蓝、靛、紫光,在撞到空气微粒时,比能直接穿透微粒的红、橙、黄光有更强的散射效果。通俗点讲,就是七彩的光,撞到空气中的小颗粒,赤橙黄没了,就剩下绿青蓝,天空在你眼中,才因此一片蔚蓝。有人可能会问: ② ?因为人眼对紫光较不敏感,所以是你的大脑把它们给忽略掉了,紫光堪称是边缘的一种光。

    水和大海也是类似的情况,在大气中气体粒子吸收光的现象 ③  , 较长的光波比短的蓝光能更直接穿透水。换句话说,天空和大海的蓝色,其实都是被选择后的印象。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 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画横线处分别用了“人”和“你”,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1)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中,元春传谕让贾府众姐妹和宝玉入住大观园。下列选项中人物与住所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宝玉——怡红院    黛玉——潇湘馆    宝钗——蘅芜苑 探春——秋爽斋 B . 宝玉——怡红院    黛玉——蘅芜苑 宝钗——潇湘馆 探春——秋爽斋 C . 宝玉——秋爽斋    黛玉——潇湘馆    宝钗——怡红院    探春——蘅芜苑 D . 宝玉——秋爽斋    黛玉——蘅芜苑    宝钗——怡红院 探春——潇湘馆
    (2)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几句诗出自《葬花吟》,这几句诗由谁所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及思想品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是《红楼梦》中的精彩片段,请你对这个片段作简要叙述。

四、写作(60 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吕氏春秋·察传》)

    材料二:

    2020年底,中国6岁至18岁未成年人网民达1.8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4.9%,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成长空间、“第六感官”。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年通过网络便捷地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互动、购物消费,青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深刻改变,但是海量的、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容易让人无所适从。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