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修改时间:2025-01-15 浏览次数:15 类型:中考模拟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运用(29分)

  • 1.  默写
    (1)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2)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4)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杜牧《泊秦淮》)
    (5)  , 。天下英雄谁敌手?(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 请将崔颢《黄鹤楼》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诗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我辈复登临,

    下联:大江流日夜,此心常与白鸥盟

    (7) 人生要学会选择和坚守。宋濂在年轻求学时,做到了“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诸葛亮为报先帝三顾之恩,“受任于败军之际,,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2.  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阔”与“失”,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我们接续奋斗、dǐ lì前行,经历了风雨洗礼,看到了美丽风景,取得了沉甸甸的收获。大家记住了一年的不易,也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____很显底气。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____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____;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xīn cháo péng pài、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guī bǎo,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文明何其博大,历史何其悠久,这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自信之基,泱泱中华。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dǐ lì ②xīn cháo péng pài③guī bǎo

    (2) 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跨得 传承 遐想联翩 B . 迈得 传扬 心驰神往 C . 走得 传承 心驰神往 D . 走得 传颂 心向往之
    (3)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 B .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C . 这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自信之基,泱泱中华,何其悠久历史,何其博大文明。 D . 泱泱中华,文明何其博大,历史何其悠久,也是我们的力量之源、自信之基。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本报讯3月27日,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一行深入茂名市高州水库管理中心,就演艺、旅游、研学等领域的合作展开深入调研。此次调研旨在发掘双方合作潜力,推动广州、茂名两地文化产业的发展。

    ②在调研过程中,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一行参观了原高州水库水泥厂办公区、水库游客服务中心、高州水库纪念馆、高州水库玉湖影剧院科普馆、石骨坝后电站等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这些景点不仅展示了高州水库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材料二

    ①高州水库,别称玉湖,是一幅描绘山水的图画。高州水库山腰还建有“绿水山庄”,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具备了“东迎旭日、西送夕阳、数星揽月、沐风浴绿”的独特自然条件。高州水库是粤西地区著名的游览、度假胜地。

    (1) 材料一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新闻节选,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35字)
    (2) 请你根据材料及日常生活的了解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突出高州水库的美。

    例句:高州水库,是一幅描绘山水的图画; , ; , 。

  • 5. 名著阅读
    (1) 云南茶博会组委会计划在印有“清心”字样的纪念品茶壶上雕刻一位名著人物。你认为以下四个人物选项中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鲁智深《水浒传》 B . 法布尔《昆虫记》 C . 祥子《骆驼祥子》 D . 匡超人《儒林外史》
    (2) 运用专题归类进行名著复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你以“人物的反抗之路”为专题,探讨下面三位主人公反抗之路的异同。

    A.彭德怀《红星照耀中国》 B.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林冲《水浒传》

二、阅读(41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 ,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 , 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敞:通“蔽”。

    (1) 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舜于畎亩之中

    ②人恒

    ③入则无法家

    (2) 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君之道/人谋而不忠乎 B . 犹割以啖腹/屠自后断其 C . 耽嗜滋味/曾不孀妻弱子 D . 便不意/有子
    (4) 请用“/”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 既 在 九 重 不 能 尽 见 天 下 事 故 布 之 卿 等 以 为 朕 之 耳 目

    (5) 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小高:我读出了两篇选文都是阐述治国之道的,但阐述的角度不同,【甲】文从的角度,【乙】文从的角度。

    小州:你说得对。【甲】文强调国家兴盛,内要有“法家拂士”,外要有“敌国外患”。【乙】文强调的首先是“”,其次是“”还要广开言路,居安思危。(后两空用原文回答)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语为了了解非遗传承的具体情况,他搜集了四则资料,请你一起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可以是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可以是礼仪节庆等民间风俗。

    材料二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确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

    入选名单的1082人中,80岁以上的107人,70~79岁的237人,60~69岁的287人,40~59岁的444人,40岁以下的7人;平均年龄63.29岁。其中,少数民族的有339人,占比31%;男性820人,女性262人。各省新入选传承人中,最多的浙江省有74人,最少的海南省有5人。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5月17日,有删改)

    材料三

    高州木偶戏现在面临生存危机和失传的危险。社会转型,强势经济冲击,文化多元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观众剧减使高州木偶戏生存发生危机,木偶艺术后继乏人,一些著名木偶艺人后代不愿继承衣钵,社会上也难找人传承,高州木偶戏确实面临着消亡的危险。

    (来源搜狗百科,有删改)

    材料四

    “非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各级政府已经把非遗保护和创新发展作为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要抓手。”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定瓷非遗技艺传承人庞永辉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

    “今年我们已经组织了几场定瓷文化进校园活动,工艺大师现场讲解、教学,师生近距离观览、体验,大家充满了对陶瓷制作工艺的好奇。”庞永辉说,教育部门应牵头组织,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青少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非遗技艺的兴趣。

    (来源:《新华网》2023年3月6日,有删改)

    (1) 结合材料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以下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是( )
    A . 化州跳花棚。 B . 冼夫人信俗。 C . 信宜镇隆飘色。 D . 高州笔架山。
    (2) 结合材料及生活,谈谈该如何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小语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围炉煮茶”备受青年追捧,为非遗“茶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你如何看待这种传承方式?结合补充材料,发表你的看法。

    补充材料:

    时下流行的“围炉煮茶”,就是同三两好友一起围着火炉,煮上一壶茶,再烤上柿子、橘子、红薯、花生、红枣、板栗等水果零食,举杯慢饮,促膝长谈。

    围炉煮茶自古就有,苏东坡笔下“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就是指雪天煮茶。当然现在的“围炉煮茶”是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生活,将饮茶的文化深入生活中。围炉煮茶,煮的是年轻人对非遗茶文化的兴趣。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快到了,小文搜集了解了一些关于端午的习俗,阅读了一系列与“端午”有关的文章,下面是搜集到的作家肖复兴的一篇文章,请你和小文一起阅读,并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四个五角粽

    肖复兴

    ①母亲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每年端午节的粽子,不再亲自动手包了,都是孩子们到外面买五芳斋的粽子吃。母亲包的粽子,可比五芳斋的要好吃得多,不仅是里面的糯米和五花肉好吃,就是外表的五个尖尖的角翘翘的,也好看。儿子吃完了五芳斋的粽子,常常这样对母亲说。

    ②去年端午节前,母亲忽然兴起,让儿子按照她的要求,买来江米、五花肉和粽叶,要亮亮手艺了。儿子明白母亲的心思,老人是特意包给唯一的孙子吃的。孙子去年暑假去美国留学,读研究生。一年没有回家了,奶奶想孙子,平常不说,做儿子的心里明镜似的。而且,以往孙子最喜欢吃奶奶包的肉粽。

    ③儿子买回来东西。摊在母亲的门前,笑着说:“您给您孙子包好了粽子,得等一个来月呢。”母亲笑眯眯说:“包好了,冻在冰箱里,等孙子回来吃,照样新鲜好吃。”您这是想孙子心切呢!儿子心里说,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看着母亲把五花肉煨好,把江米泡好,把粽叶一片片挑好,用剪刀沿尖剪齐,也泡在清水里。红的红,白的白,绿的绿,还没包,光看颜色就那样好看。

    ④母亲要等到端午节的头一天晚上,才会上手包粽子。这是老人多年的老规矩,说是时令的食品就得讲究时令,这时候包的粽子米才糯,肉才香,粽子才有粽子味儿。以前,母亲在包粽子前念叨这套经时,儿子总笑。只有孙子支持奶奶,说老规矩就是民俗,能够成为民俗的东西,就得信。

    ⑤去年的端午节前夕,母亲一个人坐在灯下包粽子,不让人插手。儿子看得出来,母亲很享受包粽子的这个过程,像一个戏迷自己在静静的角落里神情专注地唱念做打,一丝不苟,自得其乐。而且,她是把对孙子的感情和思念,一起包进了粽子里面。只是,母亲的身体真的不如以前,她的动作显得迟缓多了。一盆粽子包好了,她从那一盆粽子里挑了四个粽子,放进冰箱里。母亲说,多了也吃不了,四个,图个四平八稳!儿子看明白了,那四个五角粽,个头儿一般齐,是包得最漂亮的。

    ⑥盼了一年的孙子回来了,从美国给奶奶带来了好多礼物,其中包括奶奶最爱吃的黑巧克力。奶奶那一宿都没睡好觉,第二天早早就起来了,从冰箱里拿出那四个五角粽,解完冻之后,坐上一锅水,把粽子熥在锅里的笼屉上,等孙子一醒就端上桌,作为迎接孙子的第一顿早餐。

    ⑦孙子一觉睡到快中午才醒,别人都上班去了,家里只有奶奶。奶奶端来粽子,孙子笑着说:“起晚了,起晚了,我和同学都约好了,要迟到了,奶奶,我得先走了。”奶奶……

    ⑧都是大学同学,一年没有见面了,聚会一直闹腾到半夜,孙子回到家里,累得倒头就睡,早把奶奶的粽子忘在脑后。问题是,这一天晚上忘了情有可原,但接下来孙子几乎是天天有聚会,不是大学同学就是中学同学,还有从美国一起回来的研究生同学从外地到北京来玩。孙子几乎是脚不沾地,风吹着的云彩一样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⑨一直到暑假结束,孙子回美国读书去了,那四个五角粽还放在冰箱里。儿子发现粽子已经有些变馊,悄悄拿出来,扔进了垃圾箱。

    ⑩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老人却已经病逝了。

    (选自《北京晚报》)

    (1) 文章结尾“今年的端午节又要到了。老人却已经病逝了”,奶奶的病逝看似出人意料,其实前文已有暗示,请找出两处。
    (2) 结合上下文语境,把第⑦段奶奶与孙子的对话、动作、心理等补充完整。

    奶奶:

    孙子:

    奶奶:

    (3) 文章为什么以“四个五角粽”为题?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4) 读完本文,你是否有关于“人间亲情”或“端午民俗”的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任选一个方面谈两点启示。

三、作文(50分)

  • 9.  请以“那一束光,照亮我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⑶不少于500字;⑷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