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4-10-29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中考试
(1)为了便于观察,本实验最好在(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
(2)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然后将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此实验现象说明蜡烛A的像与蜡烛A;
(3)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它所成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选填“虚”或“实”);
(5)如果将玻璃板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会观察到蜡烛A的像(选填“向上移动”“向下移动”或“不动”);
(6)实验中,有的同学发现无论怎样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的白纸上移动,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其原因可能是。
华夏之光——圭表
我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天文学家们发明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其中圭表就是典型的代表。圭表(如图甲所示)包括圭和表两部分,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叫作圭,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或石柱,叫作表,圭和表相互垂直。依据圭表正午时表影长度的变化,就能推算出二十四节气,依据表影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就能确定一回归年的天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圭表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与创新。他将表的高度增加到9.46m,并且在表顶加一根架空的横梁,使表高变为传统表高的五倍。又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景符,利用景符可以在圭面上形成太阳和横梁的清晰像(如图乙所示),这样就可以精确的测量表的影长了。以圭表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激励着我们攀登新的科技高峰。
(1)表的高度增加到9.46m,合nm;
(2)圭表的工作原理是光的(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人们可从不同的方位看到圭表中的表,是由于光在表的表面上发生了(选填“镜面”或“漫”)反射;
(3)景符在圭面上形成太阳清晰的像,该像是(选填“圆形”或“方形”)的。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