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第八中学、第九中学、第十六中学、第二十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修改时间:2024-11-21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 1. 请在下面田字格中、括号里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的选项。
    (1) 岂不罹凝寒?。(刘桢《赠从弟》)
    (2) ,谁家新燕啄春泥。,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 王维《使至塞上》诗中,描绘大漠雄奇壮丽的风光,被称为“千古壮观”的两句诗是:
    (4) 李贺《雁门太守行》诗中,表现军队潜行夜袭,奔赴易水的句子是:
  • 2.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绚丽铺陈的秋,无疑是美丽无边的,它仿若一幅巨大的油画,美得如此清新自然。秋风、秋水、秋叶、秋阳        ①     一同渲染,一同烂漫。“万紫千红总是春”吗        ②     我看不一定,你看,山野林间上的叠翠流金;你看,稻子的金穗沉甸甸;你看,柿子树上灯笼缀满。这一切,不缺万紫千红,更比春华多了一份朴实与厚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②

    (2) 语段中横线处填入的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号    ②书名号 B . ①省略号  ②问号 C . ①省略号  ②逗号 D . ①句号    ②逗号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
    A . 夸张 B . 排比 C . 比喻 D . 反问
    (4) “万紫千红”的短语类型是

二、阅读(45分)

  • 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苏轼。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②)相与步于中庭

    竹柏影也        ④)少困人

    (3) 作者夜游承天寺,邀张怀民相伴,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二人有着相同的志趣?
    (4)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月色怎样的特点?
    (5) 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骆统字公绪,会稽人。父俊,官至陈相,为袁术所害。统母改适,为华歆小妻,统时八岁,遂与亲客归会稽。其母送之,拜辞上车,面而不顾,其母泣涕于后。御者曰:“夫人犹在也。”统曰:“不欲增母思,故不顾耳。”事适母甚谨。时饥荒乡里及远方客多有困乏统为之饮食衰少。其姊仁爱有行,寡归无子,见统甚哀之,数问其故。统曰:“士大夫糟糠不足,我何心独饱!”

    (1) “拜辞上车,面而不顾”中“顾”的意思是( )
    A . 照顾 B . 顾念 C . 回头看 D . 光顾
    (2) 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断两处)

    时 饥 荒 乡 里 及 远 方 客 多 有 困 乏 统 为 之 饮 食 衰 少

    (3) 短文中的骆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

    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

    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所有的门,让阵阵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

    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垒一层,晾干后,第二晚再接着垒第二层,如此反复……因为太冷,母亲的双手很快被冻伤,又痛又痒。父亲也喘得、咳得更严重了,但他们继续坚持着。

    ⑧几个月后,泥屋终于垒起来了,春天也到来了,父亲的咳喘渐渐有了缓解;母亲的双手也好了些。他们卖鹅毛和羽绒鞋所得利润,得以凑齐我和姐姐的学杂费,一家人总算熬过来了。

    ⑨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当年患有较重的慢性支气管炎,因为怕花钱,只能硬扛着,医生告诫他不要干重体力活,要休息,否则极易发展成肺气肿。可父亲哪肯休息,他坚决要去收鹅毛,因为这活相对轻松些,还能帮母亲。

    ⑩多年后,父亲和母亲相继去世。有一次,我回到老家,在老屋的角落里,惊讶地发现了一小窝的鹅绒,它们轻轻地拢在一起,像落入人间经年不散的流云,泊在母亲留下的鞋样子旁。鹅绒是那么的轻盈,有风掠过,便会飘散。但奇怪的是,它们竟始终在那里,一如当年此时。

    ⑪我终于懂了,当年,压在父亲肩上的担子看似轻如鸿毛,但对于贫病交困的他来说,却是千钧之担,于母亲也同样如此。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在当时那个农村普遍穷困的特殊年代,我和姐姐是方圆几十里地,唯一都读过书,上了大学的两姐弟,谁也没因贫困而辍学。

    ⑫父亲肩上担起的和母亲手中操持的,虽然只是一片片很轻、很轻的鹅毛,但由此诞生出来的爱,却重于泰山。

    (1) 请根据文章①~⑧段的内容,把相应的故事情节补充在横线上。

    父亲挑鹅毛,又喘又咳→→母亲白天上工,整宿做鞋→父亲踩泥垒墙,喘咳严重;母亲双手冻伤,又痛又痒→

    (2) 结合文章,说说下面句中的“寒冬”有着怎样的含义。

    可面对薄待他们的那个寒冬,父亲和母亲并未屈服、抱怨,而是用尽所有力气,彼此配合,携手反抗,只为他们的孩子——年幼的我和姐姐,打开一个阳光明媚的未来之春!

    (3)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4) 文章通过回忆父母辛苦劳作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块煤有话说

    从远古走来

    很久很久以前,也许是几亿年前吧,我记得我属于一棵高大树木的树干。按照科学家的说法,那是一株二叠纪时期的蕨类植物,丰茂的植物使得距今约两三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成煤时期,也就是在这漫长时期的某一天,我的本体植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轰然倒下,我也就成了森林底层众多腐败植物组织中的一员,被埋了起来。

    我的身体开始慢慢腐烂、碳化,渐渐变黑,不知道过了多久,岩石中的矿质开始侵入,我慢慢地开始变得像石头,变成了褐煤。褐煤是煤化程度比较低的初级煤,很软,燃点也很低,一旦挖出来很快就会风化,甚至有自燃的可能。褐煤主要作为发电厂的燃料,也可作为化工原料、催化剂载体、吸附剂等。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进一步石化,变成了烟煤,最后变成了坚硬的无烟煤。或者说,是一块含碳量很高的植物腐殖化石。

    推动工业革命

    至少在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认识我们啦,那时还有一些人把我们做成亮晶晶的首饰、器物什么的,煤也可以是黑亮黑亮的哟。不过,我们真正发挥力量是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的。

    由于开采容易、价格低、燃烧热量高,我们很快就成为工业革命的主力燃料,在冶铁工业中也被用来代替木头提供碳源。之后,随着工业革命的推广,我们的应用也扩张到了全世界。

    我们为英国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雾霾,当然,现在有了更科学的提法,叫PM2.5。现在,已有大量的证据说明,PM2.5过高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很可能会降低人的寿命。

    虽然会不好意思,但是我们本身不是纯碳组成的,里面有不少硫、氮之类的物质,在燃烧过程中,这些物质也会被氧化,变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造成雾霾。所以,很多人说我们是“不干净”的能源,嚷嚷着要放弃我们,真是让我们心里好难过啊。

    科技助力绿色用煤

    不过细想想,这事不能完全赖我们啊,明明是你们人类利用我们的方法也太粗放了一点吧?往炉子里那么一扔就不管了,烧煤有烟,难道烧木头或者原油就没烟了吗?为啥利用原油之前要提炼,我们煤就要直接扔炉子里?所以,如今的解决之道,是如何绿色用煤。

    实际上,利用科技助力保护环境,是完全可行的。

    目前,虽然火电厂消耗了大约一半的燃煤,但随着各项政策的执行,中国95%的火电厂已经应用了对我们的各种处理技术,包括脱硫、除尘等工艺,使我们变得“干净”,实际排出有害气体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得那么多。

    在西方国家,“清洁的煤”的概念也被提了出来。例如美国还发起了“未来发电项目”。这个项目正在试图建立起这样一种煤电站:首先将煤气化,然后从中将硫等元素分离出来,作为其他化学工业生产的原料,里面九成的汞也被分离出来,其余的有害金属则转化成无活性的固体矿渣。

    看来,在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煤还是有希望成为一种清洁能源,甚至完全不输于天然气。

    (有删改)

    (1) 本文以“一块煤有话说”作为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无烟煤形成的过程。
    (3) 阅读下面句子,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现在,已经有大量的证据说明,PM2.5过高会增加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很可能会降低人的寿命。

    (4) 文中的画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7. 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
    A . 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 . 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 . 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 . 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 8.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它们的家庭生活维持了这么久,证明了什么呢?证明了蜣螂父亲参加了挖掘地下洞穴,参加了一趟一趟地收集食物,参加了把小粪饼揉捏成一个大面包等等劳动。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家伙是不会久留在这种地方的,它会回到地面上去寻欢作乐。因此,可以说,月形蜣螂父亲是一个十分勤劳忠实的合作者,它协助妻子干活的行动将会延长。

    (1) 以上选段出自《昆虫记》,作者是
    (2) 月形蜣螂父亲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 9. 学校是传播文明礼仪的重要阵地。你所在的学校组织开展了以“讲文明,强素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 学校举办了文明班级的评比活动,请设计一条你们班的竞争口号。
    (2) 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则你搜集的有关文明礼仪的历史故事。
    (3) 为了发挥班级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班委会决定开展一次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开场白。(不少于50字)
  • 10. 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作文(1)有那样一束光,点亮它,就会照亮人生。生活中的任何人、事物、景物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心中的那束光,指引我们走出黑暗与迷茫,给予我们温暖和希望,帮助我们学会坚韧和顽强。你生命中的那束光是什么?它是如何照亮你的人生的?

    请以“心中的那束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作文(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只小蜜蜂在百花园中漫无目的地飞。它望向远方迷茫地问:“如何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呢?”身后的妈妈笑着说:“孩子,这很容易呀,现在就忙碌起来吧!多采花粉,勤酿蜜,未来的日子里定会少留遗憾,芬芳无限!”

    作文要求:①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②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及学校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