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5.《孔乙己》同步练习

修改时间:2025-01-20 浏览次数:5 类型:同步测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宇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意思是:不要固执一点,咬文(jiáo)字,而要前后惯通 , 了解大意。
    B . 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丼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lüè) , 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C . 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ní)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D .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辨的神气…孔乙己立刻显出(tuí)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 2. 下列对加点字词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住。(罩:用手遮,形象表现善良的孔乙己的迂腐可笑。)
    B .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怒不可遏: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用拟人手法表现宽厚的黄河水一旦被“压迫”得忍无可忍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的个性。)
    C . 使我的心也沉寂,然而又自失起来。(自失: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突出横笛的声音宛转悠扬,美妙动听。)
    D . 将事业之外的赘生物一一剥除。(赘生物:是机体或器官内、外面在病理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突出物的总称。)
  • 3.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明与亚洲众多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 同时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前行。
    B .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 美国挑起的新一轮贸易战将可能抑制全球的经济增长。
    C . 走进温宿大峡谷,奇峰林立,如千年古堡,像巨轮飞渡……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
    D . 贝聿铭留给了世人一幢幢栩栩如生的精美建筑,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大约好像是中秋节的前三天,掌柜正慢慢地结账,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B . 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有准备的人总是有能力战胜困难,而且有勇气面对困难。
    C . 因为严格管理、严抓质量,格里希获得了“质量先生”。
    D . 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B .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编加的。)
    C .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
    D . 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 6. 下列对本文主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
    B . 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罪恶,还有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社会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
    C . 小说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做了揭露和讽刺。
    D .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人们喜欢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心态。
  • 7. 下列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 2018年是农历戊戌年,按传统说法是属狗人的本命年。据此推算,2019年是农历丁酉年,是属兔人的本命年。
    B . 我们常以桑梓指代故乡,婵娟指代月亮。称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为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为阳。
    C . 《故乡》《社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 .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孔乙己》一文中的孔乙己就是秀才。
  • 8. 班级要举行“走近鲁迅”专题学习活动,要求至少结合两篇课文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请参考示例,简要介绍你的研究活动。

    示例:

    【专题名称】鲁迅小说中的“小人物”

    【研究依据】《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故乡》中的闰土

    【我的发现】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既老实善良,又愚昧落后。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对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的研究:

    【专题名称】

    【研究依据】

    【我的发现】

  • 9. 科举制度使孔乙己成为“畸形儿”,请观察下边漫画,按要求答题。
    (1) 用简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 仔细观察漫画,从多角度思考,说说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二、现代文阅读

  • 10. 现代文阅读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辨,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1) 画线文字属于什么描写?其主要表达作用是什么?
    (2) 文段中对掌柜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掌柜怎样的内心?
    (3) 这几段文字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与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青白脸色”“穿长衫”“身材很高大”不同。前后变化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 孔乙己唯一被人记起的理由,就是他还拖欠着酒店老板十九个钱。这反映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
  • 11. 阅读理解

    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

    ——续《孔乙己》

    孔乙己低着头,坐在地上喝完最后一口酒,拖着断腿,用“手”慢慢向外“走”去。

    “这下打折了腿,还会再偷?”

    “再偷,怕连手也打折!”

    孔乙己害怕听到这笑声,咬着牙,拖着腿,使劲向前移去,口里不停地喃喃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这点灾难,何足道哉?”

    人们的笑声听不见了,他在咸亨酒店后面的山坡上坐下来。小腿疼得厉害,他看了看,又红又肿,碗口那么粗,有的地方已溃烂化脓。他哭了,泪流满面。他恨丁举人:“你这个龟……”他本想说句脏话,又觉得与读书人身份不相称,改口道:“君子不记小人之过也……”

    他想到孙膑断腿胜庞涓,想到文王厄而演《周易》。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吾《四书》《五经》皆通,此难一过,天岂不降大任于吾乎?……”他痴痴地想,昏昏欲睡去:他中了举,身上有很多的钱;他穿着长衫,在酒店里要酒要菜,丁举人坐在侧边,还不住地低头赔罪……

    一阵秋风夹着一阵冷雨,雨水湿透了孔乙己那身破夹袄,惊醒了孔乙己的酣梦,他看了看天,雨密密地斜织着;他看了看山,一片灰暗。他伸了伸腰,自我陶醉道:“此梦吉兆……”便又鼓足劲,拖着断腿向前“走”去。

    风大了,雨大了。孔乙己在一条深谷边停了下来。身子筛糠似的抖,手僵得弯不过来,“行乎哉?疾行也。行乎哉?疾行也。”他一边催促自己,又一边向前爬去,爬啊爬啊,又冷又饿的孔乙己爬不动了,冻僵的手再也无力支撑那满是泥浆的身子,他倒了下去,滑入深谷……

    (1) 本文中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与鲁迅先生的《孔乙己》相对照是否合乎情理?请简要说明理由。
    (2) 本文所描写的孔乙己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是否切合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的性格?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