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时间:2025-01-03 浏览次数:4 类型:开学考试
年月 | 类别 | 税率(每吨) | 单位 |
1870.12 | ≤150吨 | 0.1 | 两 |
>150吨 | 0.4 | ||
1933.03 | ≤150吨 | 0.15 | 元 |
>150吨 | 0.65 | ||
1945.10 | ≤100吨 | 15 | 元 |
>100吨 | 65 | ||
1947.02 | ≤100 吨 | 150 | 元 |
>100吨 | 650 | ||
1947.11 | ≤100 吨 | 1 500 | 元 |
>100吨 | 6 500 | ||
1948.08 | ≤100吨 | 15 000 | 元 |
>100吨 | 65 000 | ||
1948.09 | ≤100吨 | 0.01 | 金圆 |
>100吨 | 0.02 |
项目 国家 | 英国 | 德国 | 瑞典 | 美国 | |
选举权获得时间 | 男性选举权 | 1885 | 1871 | 1909 | 1860 |
普选权 | 1928 | 1918 | 1921 | 1920 | |
社会保障 制度建立时间 | 工伤保险 | 1897 | 1871 | 1901 | 1930 |
健康保险 | 1911 | 1883 | 1891 | —— | |
养老保险 | 1908 | 1889 | 1913 | 1935 | |
失业保险 | 1911 | 1927 | 1934 | 1935 | |
家庭补贴 | 1945 | 1954 | 1947 | — |
材料一
宋代统治者为鼓励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取消了家庭出身和门第限制,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甚至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宋代录取的人数众多,达到36 131人,加上各科等总数则达到11万余人。宋代创新制度,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誊录制,以杜绝考官“容私之弊”。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全面改革,更侧重考生的能力见解及实际应用,体现出宋代科举制服务于解决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积弊问题。宋代以文立国,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再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规定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 南宋后还需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后各个朝代纷纷效仿,成为定制。
——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
材料二
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只有南京国民政府制定公布的公务员考试法规数量众多,可以说是民国文官考试法规的集大成者。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考试院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掌理考选铨叙事宜”,明确地把考试权独立行使。1929年颁布的《考试法》中取消了妇女不得参加考试的规定,大量出身卑微的女性进入了公务员行列。考试内容与现代科学相关联,更注重考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但事实上南京国民政府为将公务员队伍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加强国民党专制统治,此外亦通过“甄别审查”及“从政考试”的途径,为党员进入政府公务员系统提供便利。在实践中面试权之行使缺乏有力的法律约束,因此实际任用的效果也不理想。
——摘编自张峰翠《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考试制度述论》
材料一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通过政治联姻维护统治利益、达到为其所用目的所采取的和平交往策略。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唐代和亲政策效仿吸收了西汉、隋朝的经验,将和亲政策作为处理民族关系、安国定边的主要政策。从唐王朝周边形势来看,少数民族政权第次崛起,给唐造成严峻的统治危机。尤其是吐蕃、突骑施、东突厥、契丹等频繁入侵边境,使唐朝四面受敌。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合推动了胡汉交往交融,承袭而立的李唐皇室本身也带有鲜卑血统。 因此,唐统治者的民族观也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包容性、开放性特征。 高祖李渊称“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进一步提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朝将和亲政策广泛运用于民族关系建构中,有力推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摘编自张文玉《唐代和亲与民族关系建构》
材料二
在新中国初期,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贯彻工农教育政策,对广大的农民进行普及教育,开展扫盲运动。各级学校的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同时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训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培训,他们对政策的认识更深刻,决策的方式和方法更具灵活性。广西少数民族区域的基础教育,为当地的社会建设培育出了大量具有基础文化的建设者。为适应国家的爱国卫生运动,广西还在农民学校、冬训学校和民校等开设了有关医药保健的课程,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民众渐渐摆脱了迷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通过民族教育,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人民逐步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引领下,民族地区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摘编自李梦烁《20世纪50年代党的民族教育政策在广西的实践研究》
材料
世界上现代意义的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形成、发展、成熟和调整改革逐渐完善的过程,其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和发展特点。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社会保障制度陷入重重困境,但是,社会保障的理论和实践仍在发展,对稳定社会、调节经济的作用仍在发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同社会保障紧密联系。 因此,作为一种制度,社会保障今后仍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将表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周玉庆《浅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社会保障制度”为视角,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一
从印度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通过大量进口粮食来满足本国的供求平衡。1947 至1976年30年间,印度共进口粮食1.22亿吨,花费60多亿美元的外汇,粮食短缺不仅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而且直接影响政府及国家的稳定。 为此,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中间人”制度,排除一些对发展不利的因素,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建立一套与之不同的有效进步的农业生产制度。其次,独立以后,成立了粮食政策委员会、粮食收购委员会、粮食调查委员会、粮食价格委员会和中央政府粮食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印度粮食公司。这些相对稳定的粮食机构,对粮食问题进行干预,对印度的粮食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沈开艳 权衡《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发展情况。
时间 | 主要内容 |
1949~1952年 | 进行土地改革、大兴水利等粮食增产政策及粮食自由购销和政府调控市场相结合的粮食流通政策 |
1953~1977年 | 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粮食产量、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压低粮价、限制粮食消费 |
1978~1984年 | 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 |
1985~1993年 | 废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 |
1994~2003年 | 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通过宏观调控,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调节农民收入 |
2004年以来 | 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
——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