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12-28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积累和运用。(16分)

  • 1. 语段阅读

    曾几何时,祖国您历尽磨难,饱受沧桑。侵略者的魔爪,将您瓜分【甲】冒险家的肆虐,将您洗净。您每 一寸土地,都被烙上深深的血痕,您每一张容颜都布满了惊恐!山河在 páo xiào,松涛在哀鸣。然而英雄的 中国人民并没有趴下,一颗颗忠心,一首首悲歌,化作那一声声呐喊,一股股豪情!多少仁人志士dān 精竭虑,        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乙】人民幸福, 筑起了坚强不屈的民族脊梁,铸就了不可 cuī的血肉长城。

    多少年来沐雨栉风,风雨兼程,神州大地山河壮丽,旌旗飘扬,万众欢腾。曾经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如梦初醒,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尽展新颜。如今的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1) 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2) 在【甲】【乙】两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甲】,【乙】、 B . 【甲】;【乙】、 C . 【甲】,【乙】, D . 【甲】;【乙】,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历尽磨难”“国家富强”“沐雨栉风”分别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B . “曾经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如梦初醒”中“满目疮痍”“如梦初醒”运用正确。 C .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无语病。 D . “旌旗”是指旗帜的总称。
  • 2.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1) 树树皆秋色,
    (2) ,沉鳞竞跃。
    (3) 大漠孤烟直,
    (4) ,烟波江上使人愁。
    (5) 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的修辞手法。《三峡》中运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答谢中书书》中运用夸张,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语句是:“。”

二、阅读理解(共 69 分)

  • 3.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新京快报讯 1 月 25 日,微信发布《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谣言专项治理的公告》,将对违规的信息内容进行删除处理,并视其违规程度对违规账号进行阶梯式处罚:包括但不限于对账号或账号功能进行限期或永久封禁处理。

    微信平台表示,(A)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全国各地持续传播,引发广泛社会关注。与此同时,各类“网传”、“听说”类谣言信息也不断刺激着大家的恐慌情绪。

    为了构建更加绿色健康的微信生态环境,微信将成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谣言的清理专项,持续加强整治;同时也欢迎用户对相关谣言进行投诉。

    微信安全中心提醒:疫情面前要格外保持冷静理性,广大用户应从疾控或医疗机构、权威新闻媒体了解疫情信息,相关防疫信息以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为准;(B)不要听信谣言,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提高警惕和识别能力。

    (材料二)漫画。

    (1) 请给上面消息拟一个标题。
    (2) 材料一中的划线句仅有一句有语病,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3) 请结合材料二漫画的内容,说说漫画的寓意。
  • 4.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一)

    范成大(宋)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常里边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西园

    高启(明)

    绿池芳草满清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注释】①本诗描写的是江南农历四月农忙时节的情景。②蛱(jiá)蝶:蝴蝶。

    (1) 范成大的诗通过“梅子金黄”“杏子肥”“”等词语,写出了江南农村初夏的景象;高启的诗中的“花落尽”三字,凸显了季节的特点。
    (2) 两首诗的后两句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行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 , 如蜗鼠缭绕 , 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稍西   ②机顾而惊

    ③声切切不已   ④二三子不得寐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与之语,愕而顾   山川之美(《答谢中书书》) B . 如蜗鼠缭绕,乃得出   屠乃奔倚(《狼》) C . 山风飒然而至   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D . 因追忆之   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3)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停两处)。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 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请简要分析原因。
  • 6. 名著阅读。
    (1) 【博闻强记知名著】从下面关于名著的说法中选出有误的两项(   )

    A.祥子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既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B.《西游记》第三部分“西天取经”,由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C.《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充分表现了鲁迅对当时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反思和批判,收录鲁迅于 1926 年创作的 10 篇哲理性散文。

    D.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用海底沉船里的财富来支援反殖民正义斗争。作者在小说中赋予尼摩船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E.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文中的“武装巡回宣传”是指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2) 【专题研究读名著】专题研究是对名著进行深度阅读的重要方法。你所在的阅读小组,以“名著中的老师”

    为主题,对课内必读名著进行归纳、梳理、研究。下面是你们小组的研究记录卡片,有部分污损了,请补全。

    名著中的“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朝花夕拾》:方正质朴的寿镜吾老先生有教无类的

    清贫自守师之表率:

    《红星照耀中国》:“人生五十始”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西游记》:(请填写一个对孙悟空来说具有“老师”意义的人物)

    (3) 【名著情节你来思】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他们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小鬼”,而他们与彭德怀的故事更是让读者忍俊不禁。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年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但是我就是彭德怀,”他说,“这些路条都是我开的。”

    “你是朱总司令我们也不管,”小鬼们不相信地说,“你得有个路条。”他们叫人来增援,于是有几个孩子从田里跑来。

    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签了字,交给他们,才能够继续上路。

    “彭德怀只好写了路条”一句中的“只好”有什么表达效果?

  • 7.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问题。

    【材料一】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长期以来,各地区和学校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要看到,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 年 3 月 20 日)

    【材料二】

    ①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小学五年级的李雨芯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麦秆画。麦秆画是中国民间剪贴画的一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根小小的麦秆,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多道工序,最终成 为一幅艺术品。李雨芯运用熨斗和剪刀,正在对麦秆进行烫和剪的工序,当李雨芯听到劳动教育课老师王蕾说 可以带着自己剪贴的麦秆画作品到校艺术节文创产品一条街进行售卖,小姑娘眼中闪出兴奋的光芒,她十分期 待。

    ②麦秆易碎,制作过程不仅需要手巧,还需要耐心。用熨斗或剪刀操作时,有的孩子会受一点小伤,考验 着孩子们面对困难的心态。但学生樊昊彬充满了斗志:“熨斗真的很烫,剪刀真的很锋利,但我并不畏惧这些,我用我的耐心和细心挑战麦秆画的精细制作,只求把麦秆画的美带到更多人面前!”

    (摘自《光明日报》2021 年 6 月 25 日)

    【材料三】

    ①在当前物质条件充分、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社会服务如此便利的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让孩子获得什么呢?可能并不仅仅要让他们学会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多的是让孩子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有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②曾经很长一段时期,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但在今天,劳动教育已成为容易被忽视的教育,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据调查,只有 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还呈下降趋势。

    ③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学校和家庭-一边鄙夷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一边又不得不默默承受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苦果。

    ④我们对“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于教育,它是 知识的躬身修行;体现于社会生产,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手段。用更多的词汇去描述劳动,可以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这几乎是用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 活是基于辛勤劳动之上。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中,比如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 育、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孩子的成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 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在这种良性的激发下,学校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 校、教学做合一的美好方向发展。

    ⑤我们的劳动课,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要教人们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育一种“新生活”方式,让孩子们获得持续创造好生活的能力。

    (摘自《河南教育》2022 年 5 月 22 日)

    (1) 阅读上面的三个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 劳动教育的现实现状并不乐观,人们对“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和窄化。 B . 劳动教育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C . 劳动教育没有被家庭和学校引起重视,一直以来都被鄙夷、弱化、淡化,因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 D . 山东潍坊峡山小学的劳动教育课上的制作麦秆画,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很有创意,深受学生喜爱和期待。
    (2) 请概括材料三的中心论点。
    (3) 阅读材料三,“据调查,只有 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句中的“只有”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 联系上述材料,说说潍坊市峡山小学制作麦秆画的劳动课对孩子们能够产生哪些影响。
  • 8. 阅读下面邓宗良的散文《外婆的身影》,完成下面小题。
       ①外婆坐在灶间矮矮的凳子上,往灶膛里送稻草,我的背挨着她的背,两只小手玩着火柴盒里的蚕,或反反复复翻看一本小人书。外婆冲着灶膛的脸,烤得通红,额头挂满了汗珠。她手里的蒲扇总是伸到背后,不停地给我扇风。
       ②外婆家的庭院不大,铺着的红砖早就变成青灰色,缝隙里长着毛茸茸的绿苔,外婆天天用笤帚扫。靠近排水口的那一面墙,绿苔从墙脚一直爬到了墙顶,像是被外婆从地面赶到了那里。
       ③外婆早就驼背了,看上去显得更加矮小。她天没亮就开始忙,一直忙到天黑,忙得连直起腰的工夫都没有,我总觉得这造成了她的驼背。然而她走得飞快,摆动的双手就像划起来的小船桨。她在庭院里走,在小巷里走,在街市里走,像一团被风吹动的影子,轻盈地飘来飘去,永远停不下来。只有到了晚上,饭桌收拾干净了,灶台收拾干净了,一家人的衣服洗好晾起来了,外婆才在院子里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坐下来前,她从水缸里舀上一盆水,在脸上打上肥皂,使劲地洗去一天的汗渍和尘埃。她的双眼在满脸的肥皂泡沫里张开着,好像还在惦记着什么。忙碌一天后坐在院子里跟我母亲聊天,是外婆最惬意的时刻。外婆没说几句话,就打起瞌睡,一小会儿又清醒了,问:“说到哪儿啦?这场景舒适,慵懒。三代人想到哪儿聊到哪儿,前言不搭后语;闪烁的星星、不知不觉移动着的月亮,像稔熟的邻居,像永不更换的舞台布景,陪着我们打发时间;外公割回来的青草里,昆虫唧唧地欢叫;拴在小厢房里的小牛犊,反刍的咀嚼声循环往复,让人昏昏欲睡。
       ④外婆掌管着这个大家庭,一切都装在她脑袋里。外婆不识字,不会记流水账,一个家庭全部的收入和支出,想象不出她是怎么管的。女人管钱,是当地习俗。外公挣的钱,回家就扔到饭桌上,一分都不留,出远门需要用钱,跟外婆要就是了。外公欠了谁多少钱,告诉外婆,外婆也不多问一句,马上还给人家。大小节日目不暇接,需要什么外婆总是备好;亲戚邻居中谁有红白喜事,外婆都心里有数。
       ⑤外婆对外公年迈的父亲——她的公公,很是孝顺,像供奉着一尊神仙。外公还有个弟弟,兄弟俩轮流接老父亲到自己家,一个月一换。这是给俩媳妇出的试题。老人家已经走不动了,每次轮换都是外公兄弟俩抬着。老人家一团白花花的胡子,像变魔术似的从鼻孔呼出来,颇有飞瀑直下的气势。没有晚辈的孝顺,老寿星哪来的怡然自得和气定神闲?伺候老寿星,外婆树立了标杆,家人外人都这么说。外婆总是买最新鲜最肥美的鲜鱼,清水煮熟,配上软米饭、切碎的嫩菜心、香浓的鱼露,摆放到老寿星面前的小饭桌上。米粒和碎鱼渣会落在他亮晶晶的长胡子上,守在一旁的外婆用毛巾轻轻擦掉。老寿星笑眯眯的,真像年画里的千年老寿星。
       ⑥外婆的舞台就是这个小小的宅院,舞台上的每一个角色,她都要一一安顿好。儿子该娶媳妇了,她准备体面的礼金,布置好婚床,操持好婚宴。三个女儿一个个出嫁了,她一视同仁准备好像模像样的嫁妆。嫁出去的女儿们,憋屈时会回来跟她哭诉,她陪着掉眼泪,然后用一席暖心的话宽慰女儿,给女儿找到回婆家的妥帖的理由,准备婆婆喜欢的礼物。宅院里的故事平平淡淡,日出日落,年复一年,日子就像小镇坡地下的小溪,清澈,平静,缓慢,悠长,永不会干枯。
       ⑦每年入冬后,外婆都要准备过年的年糕。门楼间有舂米的石臼,外婆叫来我母亲帮忙。母亲拉着挂在屋顶的绳子,踩着石臼翘板的一头,反复撞击石臼里泡好的糯米。“咚咚的舂米声,填满了宅院。外婆驼着背,几乎趴在石臼边,木杵升起的每一个瞬间,她的手就灵巧地翻动一下石臼里的糯米,天衣无缝。外婆这个动作,一做就是半天。她的身影好像融化在这个场景之中。
       ⑧宅院里劳作的声响、雨声、风声,轻重缓急,若隐若现,一年四季各不相同,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在熟悉的声响里,外婆的身影逐渐变得更矮,更小,动作也更缓慢。最后,不知是外婆带走了这些声响,还是这些声响带走了外婆。
       ⑨我在离家乡很远的北京工作。外婆快不行时,叮嘱我母亲不要告诉我,不要让我为了送她来回跑。外婆到了这个时候还念叨着,这孩子从小身体就不好,常肚子疼得满地打滚,不知现在还疼不疼。之前每次回老家见到外婆,她也都会问我肚子还疼不疼。问这话时,外婆慈祥的目光像水一样柔软,落在我的眼睛上,也落在我的心坎里。

     

    (1) 回忆性散文主要用典型事件来回忆人物,本文回忆了关于外婆的诸多往事,请简要概括。
    (2) 请对本文的第⑧段进行简要分析和评价。(从结构、内容、语言等角度)
    (3)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4) 结合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说说表达效果。

    外婆总是买最新鲜最肥美的鲜鱼,清水煮熟 , 配上软米饭、切碎的嫩菜心、香浓的鱼露,摆放到老寿星面前的小饭桌上。

    (5) 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外婆的人物形象。
    (6) 本文的标题是“外婆的身影”,也有人说以“外婆”为标题更好,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三、作文(60+5)

  • 9. 请以“有一种幸福叫守候”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不少于 600 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⑶书写工整规范。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