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黄冈中学新兴分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0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时隔8年,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活了!他的长篇新作《文城》将由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文城》继续在人生、命运、时代等余华曾深刻挖掘的主题上求索,书写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里,林祥福是一个身上披戴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庞的男人,有着垂柳似的谦卑和田地般的沉默寡言。哪怕后来成了万亩荡和木器社的主人,他身上的谦卑和沉默依旧没有变。他的过去和一座谜一样的城联系在了一起,没人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他原本不属于这里,他的家乡在遥远的北方。为了一个承诺他将自己连根拔起,漂泊至此。往后的日子,他见识过温暖赤诚的心,也见识过冰冷无情的血。最终他徒劳无获,但许多人的牵挂和眼泪都留在了他身上。

    自1990年代《活着》出版以来,从张艺谋改编同名电影,将福贵的经历搬上荧幕,到易烊千玺手写读后感,“随着福贵走在洒满盐的路上”,一代代读者,不分老幼,不分城乡,一遍遍读他的作品,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活着》让每个读过福贵故事的人都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透过《文城》,读者也将在那个熟悉的余华身上,窥见他令人耳目一新的一面。余华曾这样谈写作:“一个梦,让一个记忆回来了,然后一切都变了。”也许正是因此,他的许多小说都在书写记忆,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

    在《文城》中,余华继续追寻一段被历史记忆封存的时光,同时,他也突破以往的创作,把故事背景上溯至《活着》之前那个更残酷的清末时代。余华在讲述这段往事时,承续了民间叙事的风格,不动声色地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了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牵引出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的时代之殇。

    “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余华曾这样说,“我的每一次写作都让我回到南方。我现在叙述里的小镇已经是一个抽象的南方小镇了,是一个心理的暗示,也是一个想象的归宿。”而在《文城》中,余华不仅书写熟悉与亲切的南方小镇,还描绘种着高粱玉米的黄河北边。《文城》也将见证一个我们曾熟悉的余华的回归——那个采用底层视角、关注普通人“活着”的壮美故事、将历史和时代真正融入人物生活的余华,他是一位忠实的叙述者,也是一位耐心的聆听者。

    这样的余华有着独特的文学力量,能够令自身经历截然不同的读者,与他的文字产生情感上的相通与共鸣。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中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

    (摘编自傅小平《余华长篇新作〈文城〉推出》,2021年02月22日《文学报》)

    材料二:

    这几天,一张著名作家余华在某培训机构活动中演讲《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热传。很多人都对此表示迷惑不解,还有人把此事直接上升到了“文学已死”的高度。

    余华能不能教高考作文?以余华今时今日在中国文学界的地位,当然有资格在公开场合谈论一下高考作文。

    有人认为,余华是大作家,但未必了解高考作文怎么写。此类质疑不无道理,但又有些小题大做。首先,听一场演讲就能学会写作文本身就是天方夜谭;其次,余华演讲的主旨也不是教学,而是鼓励广大考生积极面对人生的挑战,希望他们爱上文学。

    所以,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但余华教作文引发的争议,背后还有值得探究的真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余华所代表的纯文学和高考作文所代表的应试作文,评价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或者说语文教育,该以何种方式接纳文学,很受社会关注。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文章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得到满分。但当被公布在互联网上后,它遭到的却是“群嘲”——这位小作者不会“说人话”,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平心而论,小作者没有错,高考作文本来就是要讲技巧的;网友们也没有错,没有人喜欢无病呻吟、卖弄技巧的文章。问题出在,优秀的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一位能够在高考作文中获得高分的考生,可能应试技巧高超,但很可能不懂文学,也对文学没有多少兴趣。这种情况无疑是遗憾的——我们培养出了很多拥有应试技巧却未必有充足人文素养的“人才”。

    余华的文学造诣再高,也未必是那个适应考试形势的教练员。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

    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摘编自2021年3月13日《光明日报》李勤余《余华教作文引争议,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城》突破了《活着》的民间叙事风格,融入魔幻色彩,从不同视角讲述林祥福们的爱恨悲欢、颠沛起伏以及时代之殇。 B . 《文城》讲述林祥福、纪小美以及与他们相连的各色人物的故事,书写历史记忆,作品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新的突破。 C . 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惊艳了阅卷老师,但华丽的语言之下,只有贫乏的思想。 D . 优秀高考作文和优秀的文学作品,未必是重合的。高考作文获高分的考生,应试技巧高超,但大多不懂文学,对文学没有兴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过于在意高考作文分数,导致很多学生拥有应试技巧却没有充足的人文素养,这反映出当下语文教育的不足。 B . 语文和文学都必须“出圈”“破界”,以人为本,放眼未来,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C . 读过余华小说的人,都能从小说中看到现实,在感动中获得力量,相信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D .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余华的影响,材料一侧重于写余华的文学力量,材料二侧重于写余华引起的对当下作文教学的思考。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作家阿来曾跟记者说:“我可以跟你讨论任何话题,但请不要是高考作文。我没有关注。”他认为高考作文与文学创作关系不大。 B . 作家梁晓声认为很多高考学生只有情调,没有情怀,没有情愫,没有真情实感。有无情怀和情愫是一般的作文和好作文的区别。 C . 作家叶永烈点评高考作文,觉得高考作文应该对语文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命题要大气,让语文教学走得更好。 D . 北大教授孔庆东对北大培文杯大赛选手说,要尊重高考作文的规矩,同时保持文学梦,两种作文都写出来,成为一代新人。
    (4) 材料一是对余华推出了长篇新作《文城》的评论文章,请简要梳理概括材料一的评论要点。
    (5) “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这样说的理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鸟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鸟儿暂时栖身的村庄。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这成了鸟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飞翔在空中的鸟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鸟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鸟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拇指大的几枚鸟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一双幼嫩的小手取走了鸟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慨。

    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哀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徙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那么多的鸟儿已被死亡收藏。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陶或易碎的片段》,有删改)

    (1)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鸟巢被鸟儿遗弃的原因是缺失环境的安全感:树的命运不确定,鸟巢充满危险。 B . “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作者在此目的是批评孩子太调皮捣蛋,偷了鸟蛋并不离开,还要恶作剧地看丢了鸟蛋的鸟儿怎么办。 C . “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鸟巢留在阳台,成为我回想儿时伤害鸟儿的行为的媒介,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幼时行为的自责与反省。 D .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把天空类比巢,地球类比“病变的鸟蛋”,引发对人类欲望造成环境破坏问题的反思,从而揭示出文章主旨。
    (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出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出伤感之情。 B . 第四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承接上文突出了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带来的悲痛作铺垫。 C . 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少,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村乡村的巨大冲击。 D . 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的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
    (3) 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
    (4) 试探究文章以“空鸟巢”为题目,有何好处?

三、文言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去病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受诏,予壮士,为票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 以二千五百户冠军侯。

    元狩二年春,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益封二千二百户。其夏,去病与合骑侯敖俱出北地,异道。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为庶人。而去病出北地,遂深入,合骑侯失道,不相得。去病至祁连山,捕首虏甚多,益封五千四百户。合骑侯敖坐行留不与骠骑将旱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而诸宿将常留落不耦。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其后,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数为汉所破,亡数万人,以骠骑之兵也,欲召诛浑邪王。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上恐其以诈降而袭边,乃令去病将兵往迎之。去病既渡河,与浑邪众相望。浑邪裨王将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去病乃驰入,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千人,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降者数万人,号称十万。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造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蹴鞠也。事多此类。

    元狩六年。上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B .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C .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D . 浑邪王与休屠王等谋欲降/汉使人先要道边/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臣子。汉武帝封霍去病为“冠军侯”,取“功冠全军”之意。 B . 赎,赎刑。起源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尚书•舜典》说“金作赎刑”。墨、劓、刖、宫、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 C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代以后称二品以上的官死也叫做“薨”。 D . 谥,谥号,根据生前事迹带有褒贬的评价性质。“景桓”是褒扬霍去病光明磊落、战功卓著。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霍去病少年得志,深得皇帝欢心。很早就立功封侯,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与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有一定关系。 B . 霍去病英勇善战,敢于深入敌阵。在对匈奴作战中,张骞因行动迟缓,公孙敖由于迷路,都没有完成会师,受到惩罚。 C . 霍去病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常选拔补充精壮士卒,部队从没遭遇绝境。 D . 霍去病寡言少语,有勇气有担当。汉武帝曾想教他学习古代兵法,他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予以回绝,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

    ②遂独遗浑邪王乘传先诣行在所,尽将其众渡河。

    (5) 《吕氏春秋》上说“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请根据文意指出霍去病的“节目”“瑕瓋”。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①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②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八月,时苏轼知颍州。欧公,指欧阳修,1049—1053年为颍州知州,政绩斐然。②清颍,指颍河,为淮河重要支流。颍州境内有西湖胜景,位于颍河合诸水汇流处。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霜余已失长淮阔”,写霜降之后河水减退,河身狭长,淮河河面没有了往日壮阔的气势,这是写实。 B . “咽”,水浅声低、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作者移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对恩师欧阳修的怀念之情。 C . “佳人”一句写欧阳修当年所作的西湖词依然为后人传唱,欧阳修的为文、为政、为人可见一斑。 D . “草头”―句写露珠圆润倏忽而逝,与《琵琶行》中“间关鸾语花底滑”所描摹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2) “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两句写得委婉深沉,请赏析这两句。

五、情景默写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 边塞诗中常常通过描绘典型的物象来渲染氛围,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王维《使至塞上》中的“”,都运用了“落日”这一物象。
    (2) 屈原在《离骚》中,表达“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感的诗句是“”。
    (3) 《蜀道难》中用鸟的鸣叫和在林间环绕飞翔表示蜀道之难的两句是:“。”

六、选择 简答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真正有真情实感的创作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在当今时代,一些写实主义油画家获取图像极为便捷,(   ),这样创作的作品就会变得程式化、冷漠化,难以打动人心。黑格尔认为,形式只是内容的容器。有才能的艺术家要走进生活,亲近人民,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感人作品。

    文艺工作者要承担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时代责任。几千年前,这种责任就已经被我们的先辈意识到了,并提出了文以载道和文质兼优的格局与审美。如今,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用鲜明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否定和批判的,使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B .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丢掉了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 C . 艺术的根没有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D . 没有将艺术的根扎在自然与生活的这块沃土上,到自然中去观察、到生活中去体验、到人民中去感悟的环节被丢掉了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 .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启程,奔赴月球背面,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

    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面面向地球,①     ,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对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②     , 那么,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

    受到月球本身的阻隔,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同时月球正面有许多宽阔的平原,尽管有许多陨石坑,但坑底相对平整。相较而言,③     , 不仅陨石坑更多,地势也更加陡峭。为了安全着陆,嫦娥四号采取的是近乎垂直的降落方式。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2) 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七、材料作文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回望百年风云,你能看到南湖船上的明灯,大革命的号角,巍巍井冈山的红旗,延河城头的抗日烽火;你能听到南昌起义的枪声,秋收暴动的呐喊声,伴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而奏响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心声……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2021年新年贺词中,有一个词语在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这个词语就是“奋斗”。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2020年,多少风光尽收眼底,多少坎坷踩在脚下,多少梦想已经实现。奋斗则是不断走向胜利的唯一路径。

    回望建党百年的历史,再看当今中国之辉煌,作为中学生,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班级要举行“同庆建党百年华诞,砥砺奋进有我担当”主题班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思考、感悟,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