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教育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6月第三次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66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说“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所说的“这里”应该是(    )
    A . 汉城 B . 巴格达 C . 罗马 D . 斯巴达
  • 2. 自从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率领船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的卡里库特,葡萄牙便开始了在东方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它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是(    )
    A . 建立商站,控制商路 B . 设立总督,分而治之 C . 贩卖鸦片,掠夺财富 D . 分割领土,扶植傀儡
  • 3. 英国安妮女王(1702-1714年在位)对推崇王室的托利党青睐有加,使内阁主导权被托利党人控制,但1705年起辉格党在议会中的势力不断增强,他们要求根据议会政治力量的变化改组内阁.安妮女王被迫同意。这反映了当时(    )
    A . 英国国王统而不治 B . 英国内阁对国王负责 C . 内阁制已基本形成 D . 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
  • 4. 1856年英国棉纺织业资本家爱德华􀅰斯特拉特被封为贝尔帕男爵。1880年后众多财力雄厚的制造业主、矿工主、建筑承包商等进入贵族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封爵政策发生了改变 B . 社会经济结构急速变化 C . 工业资本家依赖贵族生存 D . 贫富分化现象日益严峻
  • 5. 17世纪后欧洲出现了一批不依附于传统神学院的独立学院,如伦敦的皇家学会、巴黎科学院、柏林科学院等等。这些学院的设置(    )
    A . 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B . 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C . 破除了西欧的宗教信仰 D . 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
  • 6. 下表是列强在一战期间签订的部分和约

    时间

    条约

    主要内容

    1915年3月

    英法俄秘密协定

    英法俄签订瓜分土耳其领土的第一个秘密协定。

    1915年4月

    伦敦密约

    协约国以牺牲奥地利和土年其的领土,换取了意大利的参战。

    1917年2月

    英日密约

    赤道以南的德属太平洋岛屿战后归属英国,以北归属日本,并承认日本有权继承德国战前在山东享有的特权。

    以上和约反映了一战(    )

    A . 是世界史上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 B . 具有侵略性和掠夺性 C . 所有参战国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 D . 以欧洲战场为主战场
  • 7.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中规定:“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这表明国联坚持(    )
    A . “大国一致”原则 B . “门户开放”原则 C . “机会均等”原则 D . “全体一致”原则
  • 8. 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将政权交给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8个月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这一转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实行黑暗统治 B . 工农武装力量取得全国性胜利 C .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做出正确抉择 D . 一战激化了俄罗斯的社会矛盾
  • 9. 1921年苏俄不断重申国家不再管理全部工业企业,并陆续出台吸引外资及外国技术力量的一系列法规,还把一部分中小企业租借给私人或者合作社经营。到1922年底,中小企业出租已达4000家,工人总数为7万人,这些企业产值约占工业总产值的3%左右。这说明苏俄(    )
    A .   经济结构即将发生重大改变 B . 放弃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C .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D . 工业化的任务刻不容缓
  • 10. 1919年3月英国殖民当局残酷镇压全国性非暴力抵抗运动,激起群众的暴力反抗.甘地对英国当局的暴行十分愤慨,同时对运动发展成为暴力斗争感到不安和失望。他一度宣布暂缓非暴力抵抗运动,试图与政府合作.甘地的做法本质上反映了(    )
    A .   印度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特点 B . 甘地主义最终归宿是暴力斗争 C . 甘地强烈地反对以暴制暴 D . 英国殖民当局统治的残暴
  • 11. 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总理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争辩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宣称,日本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提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这表明(    )
    A . 两者具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 B . 德日民族复仇情绪十分强烈 C . 苏联是他们共同反对的对象 D . 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已形成
  • 12. 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指出:“德国的征服政策与英国的绥靖国策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成为导致二战爆发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这个“交叉点”指的是(    )
    A . 轴心国集团形成 B . 德国闪击波兰 C . 《慕尼黑协定》 D . 英法对德宣战
  • 13. 二战中,苏美英法四大国对奥地利实行了分区占领。战后大国在奥地利问题上展开了角逐。除了奥地利赔款问题苏联占了上风外,在如奥地利新政府的组成、奥地利的货币改革、在奥地利“德国资产”的界定等问题的较量中,苏联都处于下风。这说明(    )
    A . 综合国力对大国关系影响巨大 B . 欧洲是美苏两国争夺重点 C . 谈判使奥地利问题获妥善解决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 14. 当西方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时,苏联的五年计划取得巨大胜利,这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西方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它行得通”中的“它”指的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 . “模仿”的典型代表是罗斯福新政加强对经济干预 C . 苏联因其经济水平低而并未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D . 美国记者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了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
  • 15.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所做的总结报告中提到党中央委员会在几次全体会议上已经揭露了农业领导上的严重缺点和错误,并提出要干部们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据此可推知,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会(    )
    A . 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B . 取消集体农庄制度 C . 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 . 放松对农业的控制
  • 16.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惊叹道:“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1/4,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以前还不存在如此迅猛进行的这样一次革命性反复。”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
    A . 国际社会对“非殖民化”的推进 B . 殖民主义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 C . 西方国家衰落主动放弃殖民统治 D .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持续斗争
  • 17. 为了摆脱国际奥委会等组织的控制和歧视,1966年11月25日,第一届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以奥林匹克理想同万隆会议精神作为宗旨,在柬埔寨的首都金边召开,来自亚洲17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多名运动员同场竞技。这场运动会的召开(    )
    A . 推动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土崩瓦解 B . 体现了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C . 促进了亚洲新兴力量国家的团结 D . 反映了体育赛事政治化趋势的加强
  • 18. 1983年,美国科学家提出关于核冬天效应的可怕推论。下图是关于核冬天的一幅想象图:被冻死的庄稼和牲畜,反映了核战争带来的后果。核冬天假说(    )

    A .   准确地预测了核战争的后果 B . 意在号召和平使用科学技术 C . 导致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D . 制约了核能的开发利用
  • 19. 仔细观察、比较两幅地图。据此推知欧洲版图变化的原因(    )

    A . 一战的影响 B . 华盛顿体系建立 C . 二战的影响 D . 两极格局的解体
  • 20. 下表是1882年-2000年德国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变化表(单位:百分比)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二第三产业

    1882年

    44

    34

    22

    1925 年

    30

    42

    28

    1950 年

    22

    46

    32

    1970 年

    9

    50

    41

    2000年

    3

    33

    64

    该表反映了德国(    )

    A .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在持续下降 B . 1970年后工业化水平不断下降 C . 科技革命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D . 战后政府干预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国际秩序未能有效地调节国际冲突,且该秩序本身也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得支离破碎,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鉴于旧的国际秩序的种种弊端,盟国在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过程中进行了种种改进——二战彻底打破了主要依靠欧洲列强之间力量平衡所建立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国际秩序,待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秩序。这个秩序尽管仍然存在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但是这一国际秩序也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

    ——摘编自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二:有学生将部分战后大事件整理成时间轴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盟国为建立新秩序采取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变动角度对时间轴上事件进行阶段划分并简要说明依据。
  • 22.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871年普鲁士统一了德国,为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取得欧洲霸主地位,俾斯麦政府很清楚,关键是要解决好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于是面对德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和工人自发建立的互助互济组织壮大的情况,俾斯麦一面企图扑灭社会主义运动,一面又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做法,希望通过社会保险立法拉拢工人,以赢得工人阶级的支持.俾斯麦本人被视为社会保险的鼻祖。但是这一时期,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只是初步建立,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材料二: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保障对象从城市劳工扩展到城乡劳动者乃至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形成高福利的全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在医疗、疾病养老、事故、事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形成一整套互相联系、共同保障的社会安全网;社会保障工作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迅速增长。

    ——以上摘编自宋士云《西方国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产生于德国的原因有哪些。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评价。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假如现在我已经说服了你,使你相信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那么从本书讨论的国家危机历史中,我们具体可以学到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概括性的主题。其中一个主题就是这7个国家为解决危机所做出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承认国家陷入危机;主动承担责,做出改变,而不是推卸责任,以受害者自居;划清界限,确认需要改变的国家特征,而不是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国家一无是处;向其他国家寻求帮助;了解其他国家在面临与自己相似的问题时曾采用的成功解决问题的模型;保持耐心,理解失败乃成功之母,多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思考国家核心价值观中哪些部分依然适用,哪些部分已经过时;践行诚实的自我评估。

    ——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阅读材料,谈谈你对材料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的认识,并结合世界史内容予以说明。(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的观点,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