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0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 1.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   )
    A .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 . 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 C .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 . 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
  • 2. 《诗经·大雅·公刘》载:“执豕于牢,酌之用匏。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下列各项能体现材料观点的是(   )

    A .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B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C .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D . “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 3. “在这样的时代……(国)王只是诸多政治实体的共主,或者说是联盟领袖。”这一政治 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 实行了宗法制度 B . 采取了分封制度 C . 实行了郡县制 D . 推行了郡国并存制
  • 4. 《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这一现象反映出

    A . 分封制度被破坏 B . 新的社会制度已经确立 C . 等级制度被破坏 D . 贵族特权被废除
  • 5.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    )
    A . 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 . 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 C .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D . 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
  • 6. “吏多苛政,政教烦碎,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条职,举措各以其意,多与郡县事, 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这一材料反映了西汉中期以后刺史(    )
    A . 刚刚开始设立 B . 仅仅负责监察地 C . 逐渐干预地方行政 D . 逐渐失去其作用
  • 7. 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    )
    时期 概况
    高祖、太宗时期 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
    高宗、武后时期 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
    玄宗时期 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
    A . 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 B . 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 . 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 . 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 8. 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制度是 (    )
    A . 创立郡县制 B . 确立三省六部制 C . 开创科举制 D . 确立王位世袭制度
  • 9.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C .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 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 10. 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 . 不利于政府机构间的协调与督察 B . 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 C . 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 D . 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
  • 11.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这段材料表明军机处:(   )

    ①因军事需要而设置 ②降低了行政效率 ③参与国事决策④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②④
  • 12.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
    A . 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 .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 . 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 . 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 13. 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 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 这一论断(    )
    A . 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 B . 揭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双重影响 C . 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 D . 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
  • 14. 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
    A . 英国的船坚炮利 B . 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 . 中国的闭关锁国 D . 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 15. “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 (    )
    A . 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 . 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 C . 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16.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7. 近代西方观察家曾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其依据是(  )

    A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来侵略已无力反抗 B . 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民族意识未充分觉醒 C . 清政府反对李鸿章因朝鲜问题与日本交战 D . 力量弱小是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根本原因
  • 18. 金冲及教授在其《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 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
    A . 使中国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B .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 . 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前途问题 D . 促使中国认清所处的国际地位
  • 19. 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出发走向近代化,与 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并不同义。”陈先生讲到的后一种“爱国主义”的典型是(    )
    A . 戊戌变法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
  • 20.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 . 《黄埔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 21. 1900 年 9 月,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以“未按职分保护外国人”等罪名在保定处斩 三位清政府官员,对此,清政府抗议道:“即使中国官员有办理不善之处,应交中国自行处 分,何得侵我自主之权?”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   侵略军这一行为的依据是《辛丑条约》 B . 反映了中国正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境地 C . 表明了清政府强烈的主权意识 D . 说明了清政府已失去对地方政府控制
  • 22. 《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3. 晚清外交官刘锡鸿认为,“遣使各国以通中外之情,亦以谈洋人底蕴,俾不误于区处,固今日要务也”,但“遣使只宣言通好,通好不便于久驻”,否则易被无赖之徒利用,与洋人忿争,成骑虎难下之势。对此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
    A . 具有先进近代外交意识 B . 积极维护主权反抗侵略 C . 反映当时华洋纠纷频繁 D . 主张推行保守有限外交
  • 24. 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
    A . 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 . 政府组建的主导权 C . 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 . 临时大总统的人选
  • 25. 武昌起义爆发后,立宪派或自己领导地方宣布独立,或协助革命党人建立军政府,或促 使旧官僚反正。立宪派的这些行为(    )
    A . 表明其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B . 推动了立宪运动的顺利进行 C . 维护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 D . 影响了民国初年政局的演变
  • 26.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罗列了人民应当享有的各种自由权利,但对政府非法侵犯人民自由未设任何救济方法。如第15条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这(   )
    A . 以立法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B . 推动了民主法制观念广泛传播 C . 为行政权侵犯司法独立留下了隐患 D . 为责任内阁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 27. “从18世纪以来,讲科学理性、讲自由、讲人权、讲法治、讲个人的尊严,这些价值通过五四成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结构中间,就是文化传统所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价值。”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院院长杜维明的这句话表明 (   )

    A . 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 . 五四运动彰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 . 五四运动弘扬了民主、科学精神 D . 五四运动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28.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绝不能说我 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在此,梁漱溟(    )
    A . 赞扬了“五四”民主、科学的精神 B . 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 . 肯定了“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 . 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 29. 下面一段话为 1920 年胡适等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

    1920 年 5 月 4 日

    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 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那时候, 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 生的……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 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 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A . 作者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    B . 作者主张改革应从学生开始 C . 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D . 五四运动的余波延续了一年
  • 30. 中共一大提出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大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 . 开始改变中国革命的道路 B . 认清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C . 认识到建立军队的重要性 D . 与资产阶级的革命对象相一致
  • 31. 下图是一份公函,其中反映的信息符合历史史实的是当时 (    )

    弟因脑病日增,组织部及秘书处事务又繁,平教委员会常务委员势难胜任, 恳予准许辞职,另推一人接替。本月常务委员会议请到伯伦同志代理出席。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毛泽东    五月廿六日

    A . 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    B . 中共开展土地革命 C . 国共两党揭开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D . 国共携手合作抗日平民教育委员会诸同志:
  • 32. 国民党中央上海执行部成立于民国十三年二月,办公地点在今南昌路 180 号,至民国十五年一月停止活动。该部由胡汉民、汪精卫、叶楚伧为常务委员,毛泽东、恽代英等分任秘 书。下列活动与该组织无关的是(    )
    A . 负责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党务 B . 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C . 组织工农群众迎接北伐军进上海 D . 举行追悼列宁、孙中山逝世活动
  • 33. 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由此,中国共产党(   )
    A . 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 B .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 C . 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 D . 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
  • 34. 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   )
    A .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 B . 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C . 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 D . 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
  • 35.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 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 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召开的地点位于下图中的(    )

    A . B . C . D .
  • 36. 全面抗战爆发后,“晋南(根据地)一带在敌区用关羽的忠义来唤醒民众、乡士不做汉奸”;歌唱岳飞的歌“长江大水滚滚流"飘荡在延安的上空。对这些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 . 华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萌发 B . 借助通俗文化增强抗战意识 C . 运用革命理论武装根据地群众 D . 广泛动员民众争当抗日英雄
  • 37. 1936年8月中共中央向国民政府郑重声明“我们赞成建立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赞成召集由普选权选举出来的国会,拥护全国人民和抗日军队的抗日救国代表大会,拥护全国统一的国防政府。”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同意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和平建国 B . 准备在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C . 准备联合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 在政治上完全认同南京国民政府
  • 38. 《歌八百壮士》:“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中国一定强,中国一定强,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四面都是炮火,四面都是豺狼,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我们的国旗在炮火中飘扬!飘扬!”歌词所反映的事件

    A . 出现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 . 发生在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 C .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 反映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情况
  • 39.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组织的会战方案决定“以第一战区在平汉铁路的郑州至信阳段以西地区,防备华北日军南下;第三战区在安徽芜湖、安庆间的长江南岸和江西南昌以东地区,防备日军经浙赣铁路向粤汉铁路迂回”。该会战是(    )

    A . 淞沪会战 B . 太原会战 C . 徐州会战 D . 武汉会战
  • 40.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
    A . 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 . 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 . 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 . 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

  • 4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 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 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 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 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 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 1855 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 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 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 点?
    (3) 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 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 42.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有新旧两个时期,体现了中国人前赴后继地救亡图存。阅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 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 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 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 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 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 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 抢手。   

    ——摘编自徐 兆玮《棣秋馆日记》

    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 候差遣。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材三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九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 的两件大事。……民贫国弱的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铁肩担道义,继承中山先生革命 遗愿,且升华之,殚精竭虑,万死不辞,致力于中华之独立,民族之复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奋进前行。

    (1) 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
    (2) 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认为在研究 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的确定、革命道路的探寻角度, 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决定中华民族走向和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
  • 43. 历代民族政策、边疆政策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进程中发挥过独 特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之治”的显著特色就是“创新”、“和谐”、“有节”。贞观之治的“创新” 特点体现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等多个层次、多个方面……贞观时期进步民族政 策的制定与推行,也植根于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的“创新”。

    ——《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

     材料二    (乾隆皇帝)其于诸藩也,容之如天地,养之如父母,照之如日月,威之如雷

    霆,饥则哺之,寒则衣之……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旷然更始而不惊,靡然向 风而自化。   

    ——清学者李兆洛在《皇朝藩部要略》

    材料三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 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而况今之与昔,事势攸 殊。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仅中段有蒙部为之遮阂。徙薪宜远, 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为绸缪者也。”   

    ——左宗棠

    (1) 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唐太宗在民族观念上的‘创新’”是指什么。
    (2) 根据材料一,概括清王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3)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左宗棠力保新疆的原因。结合史实概述清政府采取了哪些 方式力保新疆?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