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3月第一次月考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88 类型:月考试卷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 1.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

    ①促进井田制瓦解    ②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③周王室的统治衰微    ④儒家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 )

    ①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②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③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④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 C . ③④ D . ①②③
  • 3. 梭伦改革确定财产等级制、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其共同的作用是(   )
    A . 强化了君主的权力 B .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 . 打破了贵族世袭特权 D . 奠定了民主政治基础
  • 4. 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重用有才能的人,赏罚严明;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这些措施 ( )
    A . 彻底摧毁了贵族势力 B . 贵族子弟失去了参政资格 C . 沉重打击了贵族特权 D . 导致新兴地主与贵族对立
  • 5.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变法图强,出现了韩国申不害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等一系列变法。这些变法( )
    A . 引发了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 . 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 . 推动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确立 D . 引起了诸侯国经济政治地位变化
  • 6.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 ( )
    A . 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 B .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C . 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D . 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
  • 7. 商鞅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而他在秦国变法,只许秦民盲目服从,所谓习非成是。为防止秦民“智多”,商鞅采取的措施是( )
    A . 加强贵族的力量 B . 改变社会习俗 C . “燔诗书而明法令” D . 实行二十等爵制
  • 8. 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
    A . 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 . 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 .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 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 9.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 ( )
    A . 汉代农业生产效率高 B . 汉代农民税赋较轻 C . 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 D . 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 10. 中国的商鞅变法和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都曾出现过奴隶主贵族遭到打击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新兴力量发展壮大的结果 B . 奴隶主贵族失去统治地位 C . 都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 D . 都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改变
  • 11.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十三称:“刘、石、苻、姚与夫慕容,虽曰种类不同,然皆久居中国,其豪杰好恶之情,犹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以变华人。”材料反映了鲜卑贵族解决统治问题的核心应该是( )
    A . 如何缓和阶级矛盾 B . 如何统治汉人 C . 如何解决民族问题 D . 如何发展封建经济
  • 12. 《宋书·谢灵运传》中记载:“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材料中无法体现 ( )
    A .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B . 民族矛盾尖锐 C . 人民负担沉重 D . 阶级矛盾尖锐
  • 13.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北魏统治者在战争中让其他族人民充当步兵,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这主要反映了 ( )
    A . 北魏统治者战略战术不当 B . 其他族人民作战勇敢 C . 北魏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 D . 北魏的部队战斗力强
  • 14. 北魏大臣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
    A .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问题 B .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C .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 15. 下表所涉及的孝文帝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长孙

    A . 使鲜卑贵族变为汉族地主 B .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C . 使鲜卑人转变为农业居民 D . 消灭了鲜卑族的陈规陋习
  • 16. 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 ( )
    A . 均田制 B . 三长制 C . 新的租调制 D . 汉化政策
  • 17.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 )
    A .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 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 .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 .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18. 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
    A . 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 . 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 . 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 . 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 19.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北魏时开凿的,但是下面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 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 .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 . 汉化政策的影响 D . 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 20.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

    A . 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 . 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 .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 . 加速了民族融合
  • 21. 北宋中期,宋神宗曾对王安石说:“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粗致太平,以何道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 ( )
    A . 宋朝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 B . 宋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措施 C .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D . 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 22. 北宋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 . 解决财政困难,加强军事力量 B . 消除割据势力,强化中央集权 C . 打击官僚地主,抑制土地兼并 D . 减轻农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 23. 宋初,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独立掌握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期将三司重新组织起来并统一到一个新的机构里。这一措施的主要意图是 ( )
    A . 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B . 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 . 提高处理经济事务的效率 D . 消除宋初加强皇权的
  • 24.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
    A . 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B . 反映了私人办学的发展 C . 产生了反对科举制的思想 D . 认为地方教育大有提高
  • 25. 在下图王安石的理财新法中,两个人分歧大的原因是 ( )

     

    A . 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 . 对农民剥削过重 C . 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 D . 政府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天下兵柄尽在焉”。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

        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心腹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

    ——吕思勉《中国通史》

    (1) 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革的影响。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42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李悝被魏文侯任命为相国,主持变法。李悝在魏文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主张,对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改革,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

    李悝变法方案,首先以法律形式公开宣布废除自商周以来一千多年的奴隶制世卿世禄制度,一大批新兴地主阶级的“士”进入国家统治机构,上升为统治阶级。该措施为建立封建官僚制奠定了基础。李悝变法还制定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统一法律——《法经》。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法典,是集先秦法制的大成者,它不仅为李悝变法提供了法律保障,而且成为后世法典之蓝本。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

    李悝变法还以法律形式宣布在魏国废除井田制,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开战国时期确认土地私有制之先河,确立了小农经济,巩固地主阶级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尚志迈《李悝变法的意义及启示》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李悝变法的背景及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变法的影响。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迁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1) 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2) 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 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试题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