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修改时间:2024-07-12 浏览次数:610 类型:期末考试 编辑

选择试卷全部试题 *点击此按钮,可全选试卷全部试题,进行试卷编辑

一、选择题

  • 1.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 .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 . 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 .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 2. 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清政府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驻华公使觐见清帝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即不行跪拜之礼;“会晤文移,均用平礼”,公使应由对等的“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接待,文书由对等级别的部门回复,并不得使用“夷”人字眼;依照国际惯例,允许公使进驻京师。《北京条约》重新确认了上述约定。这表明(    )
    A . 中国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B . 清政府讨好列强苟且偷安 C . 中国近代外交的不平等性 D . 中国外交被迫走向近代化
  • 3. “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
    A . 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B . 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C . 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D . 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4. “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    )
    A .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 . 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C .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 . 农业经济的停滞性
  • 5. 下面是鸦片战争后中项贸易表(单位:英镑)。

    年份

    1843

    1844

    1845

    从英国进口

    1456180

    2303619

    2394827

    生丝出口量

    17870000

    101250000

    132200000

    对表格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对外贸易中中国占主导地位 B . 列强资本输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C .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 农村商品经济发达
  • 6. 阅读《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近代中国(    )

    技木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电报

    1835年

    1871年

    1886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③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           ④应用西方科技发明速度明显加快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 7. 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
    A . 农村所有制的变革 B . 农村经营方式变化 C .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D . 大伙儿对他的背叛
  • 8. 下表列举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流派是(    )


    A . 儒家 B . 道家 C . 墨家 D . 法家
  • 9. 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 . 课程设置多样化 B . 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 . 向社会下层扩展 D . 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 10.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做是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不变的中国’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内在生命与动力’。”下列对理学“内在生命与动力”蕴意理解正确的是(    )
    A . 大力推行书院教育,广泛影响海外学派 B . 汲取佛家和道家思想,使儒学形成成熟理论体系 C . 突出三纲五常等级秩序,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 . 融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精华,促进新儒学形成
  • 11.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

    A . 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 . 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 . 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 . 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 12. 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文中指出:“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存其一必废其一。”他在这里表达的主张是(    )
    A . 中西文化相互对立,不可兼容 B . 中国应该进行彻底的政治革命 C . 抨击尊孔复古,反对复辟帝制 D . 共和政体与封建文化不可兼容
  • 13. 《“南海一号”:海上丝绸之路的荣光》一文中说:“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其核心观点是 (    )

    A . 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B . 中国陶瓷受到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欢迎 C . 中国瓷器在宋朝开始外传 D . 贸易交流有利于促进文明进步
  • 14. 下图是新中国科技发展成果曲线图,解读正确的是(    )
    A . ①时期:中近程导弹成功、第一颗氢弹爆炸 B . ③时期: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秦山核电站建成 C . ④时期:“东方红一号”发射、籼型杂交水稻问世 D . ⑤时期:人工结晶牛胰岛素合成、超级计算机诞生
  • 15.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才最终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说明(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初步确立 B . 中国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C . 宪法保障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措施 D . 中国从此进入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发展时期
  • 16. 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的反对,沃波尔被迫辞职。这为英国创下一个惯例:首相遭议会反对时,首相就会引咎辞职。这一事件意味着( )

    A .   责任内阁制的基本形成 B .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 C . 确立议会权力的 至高无上 D . 议会权力受到人民的限制
  • 17. 对下图反映的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第①②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成型时期 B . 第③④段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时期 C . 第⑤段是殖民体系崩溃时期 D . 整个曲线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 18. 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被法国看成是美国埋的“伏兵”,会使美国控制欧共体,并挑战法国地位。1967年英国的申请又遭到法国否决。法国拒绝英国的意图是(    )
    A . 强调欧共体的独立地位 B . 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C . 削弱与英美的经济联系 D . 注重欧共体成员国平等交往
  • 19. 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以解决科技落后于美、日的问题。法国制定的“研究开发基本法”以信息技术为首要开发领域,西德实施为期5年的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计划,英国则开始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上述现象表明(    )
    A .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B . 政府干预思想影响深远 C . 两极格局即将被瓦解 D . 欧共体的合作貌合神离
  • 20. 苏联在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时,实行居民证制度。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没有居民证和其他相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苏联当时实施这一居民管理制度,主要是为了(    )
    A . 限制农民自由流动 B . 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C . 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 D . 加强对城乡的统治
  • 21. 某同学把区域性合作组织几种模式的特点作了如下归纳。下列模式对应的组织,正确的是(    )

    模式1

    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

    模式2

    自由贸易、共同关税、共同市场

    模式3

    共同兴趣、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

    模式4

    结伴而不结盟、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

    A . 模式1——北美自由贸易区 B . 模式2——上海合作组织 C . 模式3——亚太经合组织 D . 模式4——欧洲联盟
  • 22. 要研究古希腊的智者运动,首要障碍是任何智者的著作都未能保留下来,我们往往通过苏格拉对他们的论述还原他们的主张,这样得出的结论可能是(    )
    A . 客观的,因为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的代表 B . 准确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的雅典 C . 片面的,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观念有冲突 D . 错误的,苏格拉底的对他们论述不是史料
  • 23. 伏尔泰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越基督教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其赞扬孔子的主要意图是(    )

    A . 借助孔子道德反对基督教神学思想 B . 宣传平等思想构筑近代社会理念 C . 借助孔子思想倡导建立共和制 D . 利用中国道德政治批判西方现实
  • 24. 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是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下列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和社会发展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科学理论、技术发明的突破

    社会发展

    A

     

    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中国进入农耕文明时期

     

    B

     

    经典力学体系创立、蒸汽机的改良

     

    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C

     

    电磁学理论的突破

     

    世界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D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来临

     

     

    A . A B . B C . C D . D

二、材料分析题

  • 25.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和思想领域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近代科学成果进行定量分析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1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

    材料二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鸿,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柞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材料三  1917年蔡元培演讲宗教信仰,演说词发表于《中华新报》,其中提出科学无法解决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只能靠哲学解决。当时在日留学的许崇清发文反驳:“方今自然科学界关于时空(即宇与宙)之研究,则有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之‘相对性原理’”,然后他简要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就此成为中国介绍狭义相对论第一人。1920年蔡元培对爱因斯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它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科全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中国知识界对爱因斯坦的态度。
  • 26. 1974年出版的巴金所作《孔老二罪恶的一生》的部分内容:

        孔老二念念不忘自己是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从十五岁起,孔老二就下死劲学习周朝奴隶制的典章制度,学习奴隶主贵族的“六艺”,梦想将来当官,出人头地,为复辟奴隶制卖命。

        孔丘三十岁左右开办私塾,广收门徒。他严格规定招生的阶级界限,能在杏坛听孔老二讲学的,都是贵族、当官人家的子弟。孔老二利用讲学,聚徒结党,培植复辟奴隶制的吹鼓手。所以,他不仅不是什么“全民教育家”,还为奴隶主残酷屠杀奴隶大声叫好:“只有严厉镇压奴隶,才能斩草除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巴金对孔子的评价中,找出一条错误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7.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 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试题篮